APP下载

办适合的教育:从课程供给的变革开始

2017-03-03陈水夏

中小学德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科班级课程

陈水夏

走进珠海市香洲区二十一小,在教学楼的一个显眼位置上,可以看到镌刻着这样一段话: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智慧的种子,只要遇到适合的土壤,它就会发芽、开花、结果……显然,这是学校对千姿百态的学生个性的珍视,是学校对教育适切性的深刻感悟。

香洲二十一小是一所新型学校,创办于2012年,其建校的宗旨就是办“适合型的教育”,办重视学生个性和自主性的教育,因而,从办学的角度看,教学楼上的这段铭文也是学校对“建设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程”的理解,它引领着学校努力去办一种“适合的教育”。为此,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办一种“适合的教育”?我的思考重心最后落在了课程供给的变革上。

从素养出发,再造课程新样态

在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香洲二十一小于2013年开始了学科课程建设活动,目的是为课程供给输入新鲜血液,激活孩子们的学习动力,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当时,学校刚刚创办不久,特色尚未彰显,老师们见孩子们普遍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天分,于是尝试在音乐学科中引入了韵律操、拉丁舞、街舞等时尚的教学活动,而美术学科则结合孩子们喜欢动手的特点,引入了装饰学校消防箱和下水道井盖、制作创意灯笼、DIY手工等教学活动。让老师们没想到的是,这些看似轻松、随意的教学形态改变,使孩子们明显地热情高涨,兴味盎然。这引发了我对学科课程建设的新思考——再造课程。

为此,学校提出的再造思路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学科课程的再造首先就是校本化,这是课程建设的本质,打破传统学科教学大一统的局面,必然是国家课程结合学校实际而进行的校本化改造。而今,香洲二十一小的学科课程再造已形成多样化的态势:音乐学科再造了街舞课程,美术学科再造了树叶画课程,体育学科再造了2+x课程,语文学科再造了童话课程,英语学科再造了晨曦英语口语课程,数学学科再造了思维导图课程。这种多样化的学科课程再造,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整体上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譬如,根据各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需求,学校开设了体育2+x课程,全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设置每周两节基于教材内容的传统体育课,剩下的一至两节x课程设置为固定年级固定项目的特色课。如一年级的x课程是乒乓球课和围棋课,这个x课固定在一年级由固定的专业教师来授课,并且有系统的课程内容。这样,每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到六年级毕业,除了传统体育课的学习外,还可以进行乒乓球、围棋、咏春拳、足球、篮球、艺术体操、棒垒球共七个项目的专項体育学习和训练,每个项目完整系统学习一年。这样的课程再造,不但很好地满足了体艺2+1的要求,更是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体育的兴趣与爱好。

再看美术课程再造情况:当老师们了解到孩子们特别喜欢拿树叶“作画”时,就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设了美术树叶画创作室一一这是个多功能的教室,集合了课堂教学、实践制作与展示交流三位一体的功能。课程设置采用了分年级分主题的策略,如一年级主题是水中世界,二年级主题是昆虫花草,三年级主题是风景建筑,四年级主题是人物装饰,五六年级主题是学科整合。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按一个月的教学周期轮流上课,以完成一个主题作品创作的完整学习过程。

无疑,这些课程再造改变了学科课程的新样态,它们如打开的一扇扇窗,为孩子们洞开了一番新的天地。从让孩子受益的角度说,学科课程再造的意义首先在于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持续的学习动力。据此,学校提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金字塔形结构,它以兴趣发展为纽带,连接学科基础的综合发展和学科愿景的择优发展。这也是符合孩子们学习实际的科学的学科学习发展观。

其次,学科再造课程通过实践回答了什么是课程的问题。在香洲二十一小的老师们看来,课程就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土壤,所以学科课程再造就是为他们心中那颗智慧种子的发展提供更丰沃的土壤。当然这里的“土壤”不仅指土地本身,更指吸收了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的精神母地。

将学生“前置”,重组课程诸要素

众所周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学习材料等诸要素组成的。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在其中是首席,是主导,学生位居其后,因而其言行举止都是被动的、从属的。这是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赖以存在的根源。要破除这种弊习,只有让学生“前置”,成为课程的中心和主角。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推出了学生培训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学习培训。

不同于以往的学业培训或竞赛培训,香洲二十一小的学生外出学习时,是走进课堂,和老师们一道听课、评价、交流,这在别的学校看来是一大新鲜事儿,但在香洲二十一小却早就成了常态。为了让这一学习形式的革新得到巩固并产生良效,老师们创造一切机会培养和锻炼那些学习小领袖。例如:在班级内部举办主题培训,让孩子们走进课堂听课或跨年级进行学习交流等。特别是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教改教研课,都会安排学习小领袖一起参与。这样,一边是教师教研,一边也是学习小领袖在受训——这是学校独特的课程供给思路变革的具体表现。

应该说,把学生“前置”,对课堂诸要素进行重组,这既是对课堂哲学的再思考,也是对教与学这对核心关系的重新定位与价值选取。通过重组,老师们明确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第一要素,是课堂的逻辑起点。由此,学校提出了自主交互式课堂的新理念,以及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新思路。

自然,这引发了课堂教学供给结构的变革一一自主交互式课堂的圆柱体学习模式由此应运而生,它以孩子们的学习思考力和学习表现力为半径,以孩子们的自主交互活动为主线,体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质效。由此出发,学校提出了“自主生强、质疑生悟、反思生明”的课堂学习文化,提出了“欢迎质疑、欢迎辩解、欢迎考同学和老师”“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的“三欢迎、三允许”课堂学习原则。

如学校所期愿的,重组课堂要素确立了孩子们的学习地位,并且,通过语数英三个学科四年多的不断摸索,学校总结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小组互学、全班共学等四种课堂学习形态,把时间还给了孩子,把思考还给了孩子,把机会还给了孩子。

如古人言,上律天时,下袭水土。香洲二十一小的老师们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课堂,革故鼎新,并相信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最令孩子们受益的,因此而秉持不辍。他们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向下生长、扎根孩子的课堂学习生态。

在“原点”起步,创新课程“表达”式

课程的原点是什么?自然是孩子的成长发展。既然如此,课程的“表达”就应该符合孩子们的需要和喜好。为什么有的课面目可憎,而有的课让孩子们听得意犹未尽?因为课的“表达”方式不同,呈现形式不同,受业者的感受自然不同。

在香洲二十一小,课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寒食节时,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到野外,按古制吃食冷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当是时,学生们之前在语文课中学习的古诗,数学课中学习的重量估算,英语课中学习到的单词,妈妈课堂中了解到的寒食节知识,在那一刻都变成了聊天的内容,变成了可感的物品。书本里生涩呆板的寒食节,此刻已变得活色生香,生动有趣。

类似这样的全科式创新课程活动,在香洲二十一小还有很多,它们真正体现了“把孩子放在课程中心,人人都是课程的一部分”。而且,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去硬性遵照某个理念,某种流派,老师们更为在乎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成长。因此,他们把各学科知识融入课程整体实施方案,解决了课程割裂问题,并通过多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的开发方式,形成了综合性的课程文化。

由此,老师们也认识到,所谓学校课程供给思路的变革,就是不断创设适合孩子的课程,促进孩子多样发展、个性发展,而其关键,就是课程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创新课程方式,必然会引发教书育人方式的变革。这些年来,学校力主的课程方式创新,已催生了一种“创新、创意、创作”的教师工作文化,让老师们每当开始工作,创新思维就自然开启。这也让孩子们得益匪浅,因为老师们的创新,带来了各种新鲜的课程方式。

比如,体验式入学教育。怎样的入学教育才最适合孩子?实践证明,体验式课程最适合低幼孩子,因而,学校创造性地以课间游戏、拍摄校园全家福、游历校园八景、到食堂集体包饺子、跟高年级学生开展混龄交往活动、志愿者培训测评、找老师签名盖章、到校长室完成敲门任务等全新的活动,为一年级新生适应校园生活提供宽松、自在的课问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验到自我成长的过程。

又如,自选式校本课程。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远未建立起来,因而指导他们学习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学习意愿,据此,学校在全区首开先河地推出了自选校本课程制度。然而,面对几十种校本课程,孩子们如何选择才不至于陷入盲目?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现场选课报名活动。每到这天,在现场的孩子们就如逛大街一般,在每一个课程摊位前驻足停留。他们或欣赏表演,或咨询信息,或体验互动,直至选到自己满意的课程为止。為了给匆忙选课的孩子一个修正意愿的机会,学校还特地设置了课程学习反悔制度,允许有两次反悔机会。期末,学生们还会集体投票,选出“人气课程”和“明星课程”。这对校本课程建设意义深远。

再如,自建式班级文化。指的是以孩子们自我建构的方式去开展班级文化实践活动,这对于班级里的每一位孩子而言,就是文化课程的自我内化。学校始终认为,孩子是班级的主人,应当让孩子全程参与文化建设,而且只有适合孩子的班级文化内容,才能有最好的文化教育实践,才能使孩子们在文化自觉中学习成长。因此,香洲二十一小的班级文化建设,总是立足孩子学习,满足孩子需要,提倡孩子参与,获得孩子喜欢。实践表明,自建式班级文化活动为学校带来了多样化、特色化、内涵化的班级文化内容,也创造了更加舒适、更具品味的班级文化环境。

创新课程方式,不但催生了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态,使学校处处充满生机活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种课程的供给质量。

让空间生长,拓展课程“边际线”

在新的课程观里,下课并不是课的结束,教师也并不是唯一的“先生”。因而,理论意义上,课程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而“授业”的能师也无处不在。这就让课程的外围有了无比宽广的界限。受此启发,香洲二十一小让学校课程合理延展,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志愿者课程一一妈妈课堂。

在2016年5月6日这一天,学校请来36位同学的妈妈,同时为36个教学班授课。课堂上,妈妈们新鲜风趣的解说,亲切热情的态度,让孩子们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识见。他们如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发现原来上课并没有那么枯燥无味,而是另有一番味道。

妈妈课堂拓展了课程空间,丰富了课程资源,实现了学校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无边界。下课后,36位妈妈兴高采烈地集中在校园里合影留念。她们无一不感叹这个课程的意义非凡,而且她们和学校的老师们一样,都相信这样的课程一定会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收获。

事实正是这样,课程空间的拓展,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活力。而今,在香洲二十一小的校园里,每天都会有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孩子,在楼层和走廊间来回穿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是由拓展少先队活动而来的志愿者课程。这一课程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风采的平台,也给他们开启了一扇播撒爱心的窗口。久而久之,志愿服务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平常事,乃至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而与此同时,学校将之作为德育内容和活动载体,培养孩子们的公德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非常特别的是,学校给每位志愿者发放了一本特殊的存折,叫志愿者存折。自然,那里面装的不是金钱,而是孩子们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项目和证明人等,这将会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

其实,课程空间的拓展,就是孩子们生命空间的拓展。因此,学校一直为此而努力。如今,像咏春俱乐部,“非琴勿扰”艺术区钢琴演奏,每天下午的少年宫活动,节假日特色实践作业,志愿者课程,以及各个班级自发组织的“行走的课堂”等等,所有这些创造性的实践,都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学习形式,助力了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发展,而且使他们的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的边际,变得无所不在,自由自在。

曾有一位家长赞誉说:“香洲二十一小是珠海最现代化的小学,他们的老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姐姐。在那儿,我们的孩子快乐成长,孩子们的每一天都像是生活在伊甸园!”家长的赞誉无疑让老师们倍感欣慰,也让他们感受到肩上的重担。而他们心里也很清楚,家长的认可缘于学校对课程不懈的改变和变革,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孩子。

对一所学校而言,要办好教育就必须解决好课程的供需关系。而以孩子的视角,办“适合的教育”,这是香洲二十一小推动课程变革的依归。这也是作为校长的我始终要努力的方向:如果孩子是树,我们要供给她生长的土壤;如果孩子是水,我们要供给她流动的空间;如果孩子是花,我们要供给她盛开的季节。

猜你喜欢

学科班级课程
班级“无课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