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技术在热采储层分类评价中的应用
2017-03-03迟红霞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迟红霞(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三维地震技术在热采储层分类评价中的应用
迟红霞(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稠油热采储层评价中,储层分类是关键的一环,明确了储层地质体分类,依据不同类型地质体进行开发效果分类评价,制定不同的调整措施,为改善开发方式效果提供依据。储层分类评价参数较多,主要包括储层、油层、隔夹层各参数,结合注采连通性评价结果,进行最终的储层地质体分类评价。而注采连通性评价研究依靠的即是地震资料,充分利用三维地震技术指导热采储层分类评价,为调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热采储层;三维地震;储层评价;地质体分类
随着蒸汽驱、火驱等稠油开发方式日益发展,不断深入,各种开发矛盾突显,稳产难度不断增加,热采储层评价研究成为稠油方式转换关键技术之一[1]。平面上,外围井组Ⅱ、Ⅲ类开发效果区隔夹层发育,注采井间连通性差,影响蒸汽波及;纵向上,主体部位汽驱动用不均日益突出,受蒸汽超覆作用影响,厚层下部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以上难点急需对储层地质体进行分类评价,落实井组注采连通性,对不见效井组进行不见效原因分析,进行单砂体精细刻画,以便及时针对性的制定调控措施。
1 地震技术指导地质体分类评价
1.1 地震连续性分类,精细地质体评价
针对平面上井组分类工作,优选连通性、渗透率、油层厚度、隔夹层作为井组地质体分类评价的主要参数,在评价中,强化注采连通关系参数比重,通过地震资料预测井间砂体连通性情况。
针对目的层,分析地震反射波形特征,落实生产效果同地震反射波形特征联系,进行大量的注采剖面统计工作。最终落实波形分析标准,包括连续型、振幅差异型、叠置型。其中连续型代表注采井储层发育,且位于同一沉积河道,代表注采砂体连通性好,振幅差异型代表注采储层及隔夹层厚度发育的差异,位于相变或河道侧缘,井间储层变化,注采部分连通,影响砂体内垂向和侧向的蒸汽波及,砂体连通性中等。叠置型则代表注采井间储层砂体变化快,位于不同相带,储层砂体连通性较差。依据建立的波形分析标准,对各井组进行注采连通性评价。经分析,在隔夹层发育区、高倾角区,由于储层发育差异、产状变化较大的影响,地震波形以叠置型为主,井组连通性较差;而主体区井间储层发育较稳定,波形以连续型为主,井组连通性较好。利用地震连续性评价分类,结合地质参数评价结果,确定井组分类标准,制定了三类地质体分类参数标准,最终将注汽井Ⅰ类,生产井Ⅰ类,注采连通性好的井组划分为Ⅰ类井组;将注采连通性中等,注采井稍差的井组划分为Ⅱ类井组;注采连通性差、注采井地质条件不好的井组,划分为Ⅲ类井组。针对开发效果差的Ⅰ、Ⅱ类地质体井组(单井),改善注采连通性,改善开发效果。
1.2 精细刻画单砂体,优选水平井部署区
通过数值模拟及动态监测资料分析,确定汽驱动用较差潜力层纵向分布位置。主力方向10m以上厚层下部动用较差,现有直井难以动用,水平井开发潜力大。利用高密度井网资料,剖面追踪单砂体,建立厚层单砂体统计数据表。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根据地震相位及振幅变化,精细刻画目标砂体分布范围。根据地震道的波形特征,逐道进行某一层内实际地震数据的对比分类,细致刻划地震信号的横向变化,从而得到地震异常体平面分布规律,精细刻画目标砂体边界。依据单砂体刻画结果,划分出分类标准,其中Ⅰ类单砂体长度≥300m,宽度≥100m;Ⅱ类单砂体长度≥150m,宽度≥70m;Ⅲ类单砂体长度<150m,宽度<70m。优选有效单砂体进行水平井部署,水平井辅助蒸汽驱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厚层下部蒸汽波及范围。
2 结语
针对稠油热采储层,平面上,注采井间连通性是影响开发方式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2]。进行井间地震连续性分类,精细地质体评价再认识是解决平面开发矛盾的基础。纵向上,受蒸汽超覆作用影响,厚层下部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单砂体精细刻画,优选有利部署区域,直平组合蒸汽驱是解决厚层汽驱矛盾的有效途径。运用井震联合预测技术,分析注采连通性,精细刻画单砂体。在精细地质体评价再认识基础上,结合生产规律分析,确定不同区域最适宜的调控技术和方向,才能保证持续稳产。
[1]付殿敬,等.基于Q型聚类分析和贝叶斯判别算法研究储层分类评价[J].科技导报,2011,(3):29-33.
[2]韩剑发,等.塔中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连通性分析及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5):147-153.
迟红霞(1982-),女,辽宁盘锦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开发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