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郏县摩陂考

2017-03-03李高升国立杰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7年10期
关键词:襄城县水经注郏县

□李高升 国立杰

(1平顶山市水利局;2河南省水利宣传中心)

郏县摩陂考

□李高升1国立杰2

(1平顶山市水利局;2河南省水利宣传中心)

古代有一种水利工程称为陂(bēi),《礼记·月令》注:“畜水曰陂”。《说文解字》: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玉篇》:“陂,泽鄣也”,可以理解为人工修建的水库,有别于自然形成的泽与湖。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有史记载、有迹可循的古代陂工程有五座,分别是春秋时期的叶公二陂、东汉时期的郏县摩陂,南北朝时期的汝州黄陂与鲁公陂,本文试对郏县摩陂进行研考,就教于方家。

摩陂是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一个较大的水库,摩陂的兴建与董卓之乱后的许下屯田有密切关系,其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是曹操屯垦政策的主要实施地,曾设摩陂军营名噪一时,正史多有记载。陈寿《三国志·魏书·杜袭传》记载,定陵人杜袭在建安初年任西鄂(今南召县南)长时遭荆州刘表万余骑步兵围攻,“袭帅伤痍吏民决围得出,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吏民慕而从之如归”。《三国志·魏书·徐晃传》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徐晃破关羽,振旅还摩陂。太祖(曹操)迎晃七里,置酒大会”。《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也有精彩描述。《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青龙元年(233年)春正月甲申(二十三日),青龙见郏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初六日),(明帝曹睿)幸摩陂观龙,于是改年;改摩陂为龙陂,赐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无出今年租赋”。

摩陂在历经数百年后到公元500年前后仍在运行,郦道元《水经注·汝水》又有详尽记载:“汝水又东南,左合蓝水(今蓝河)……汝水又东南流,与白沟水合。水出夏亭城西,又南经龙城西。城西北即摩陂也,纵广可一十五里……其水又南,入于汝水。”

到了宋代,出了一位治安高手桑怿,欧阳修曾亲为其作传,据《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载:“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告诉)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授郏城(今郏县)尉”。《宋史·列传第八十四》载:“桑怿,开封雍丘人。勇力过人,善用剑及铁简,有谋略……尝之(至)郏城,遇尉出捕盗,招怿饮酒。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甚,阳(佯)为不知,将去。怿曰:‘贼在此,欲何之?’乃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又闻襄城(今襄城县)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尽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补郏城尉”。龙城即上文提到的摩陂东南之城,当为今襄城县的寺后李村附近。是时,摩陂(龙陂)虽已不存,但龙城地名犹在。

明代以降,摩陂的位置已不为人们所知,《郏县志》也只是笼统地记载为在县南或其地今已无考。

清代考据学兴起,研究《水经注》的集大成者杨守敬及其门徒熊会贞,在《水经注图》中将摩陂的位置绘到了襄城县县城以东的百尺沟,现代学者又认为摩陂位于蓝河以西王集以北的肖河洼地,或在北汝河以南“河里圈儿”,以上这三种意见均值得商榷。

笔者考察北汝河郏县蓝河以东实际地形地貌,结合水系分布,基本确定摩陂的位置在郏县与襄城县结合部,具体位置在长桥镇以东的石羊赵、窦堂村,转黄庄、李光明、高庄到韩村,再转到坡张村自然形成的C型区域。

理由有四:

其一,上游有水源。现在的三险河又名苇子河,该河与《水经注》记载的白沟水位置与走向完全一致。

其二,陂区明显。相关村庄形成的C型区域内基本没有村庄,与周边稠密的村庄布局形成明显反差,水面面积与水经注记载相符。

其三,下游有土地。陂下游有约15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这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196年)后,“天子拜公(曹操)司空,行车骑将军。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有密切关系。另外,摩字的意思是研究,《说文解字》载:摩者研也,在这里可能是指屯田的试验性工程。

第四,下游横向沟道明显。下游土地的排水沟道至今全部为东西向,与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形相左,当和原灌排渠系密不可分。

第五,兴修陂塘的目的明确。兴修水利工程目的首先是灌溉农桑,汝河以南是丘陵地带,不可能是摩陂以及大量屯垦的所在,同时水经注记载明确,摩陂在蓝河以东的汝河左岸。

综上所述,摩陂约建于东汉建安年间,魏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改称龙陂,主要作用是农业灌溉,地址位于今郏县与襄城县的结合部。

摩陂的兴盛,也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龙文化遗存。当年魏明帝幸摩陂观龙,因而改年号为青龙,历时五载,见证了曹魏政权的鼎盛,当时的辞赋大家缪袭还就曹睿驾幸摩陂观龙作《青龙赋》流传至今。现在郏县以龙命名的行政村12个,以龙命名的河流或湖泊8个,以龙命名的庙宇5个,以龙命名的山2座。二是大铜器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操当年率军亲迎徐晃凯旋处建起的回军庙至今犹存,擂鼓欢庆的礼节如今已演化为郏县并辐射周边县区的大铜器舞,在国内有一定影响,2008年6月,郏县大铜器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曲牌有“得胜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等,带有明显的军队印记。郏县的手工制鼓工艺至今也一直在传承。

2017-10-15

编辑:宋大春

猜你喜欢

襄城县水经注郏县
襄城县2021年红薯品种比较试验示范报告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襄城县
郏县
王鹏书法作品欣赏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
襄城县
郏县
唐代李贤《后汉书》注引《水经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