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问题意识 提升思维能力

2017-03-03

初中生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代数式结论解决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 提升思维能力

■陈德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其中已知和未知都是明确的,只是需要利用已有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模型,运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得到问题的答案即可;而对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其中的已知和未知都是不明确的,所以其难度很大,对思维的要求更高。正如爱因斯坦曾强调的:“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新课标把原来的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现在的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在新课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总体目标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这个要求呢?下面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精细研读教材,挖掘培养问题意识的素材

我们知道,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蕴含在具体的素材之中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提供必备的素材。那么素材从哪里来?我们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来源。在我们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都隐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秀素材。我们必须通过精细研读教材、深刻理解教材,才能将教材中隐含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素材挖掘出来,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设计出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案。苏科版新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在编写中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做一做”“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等栏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维,归纳猜想,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案例1: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上)6.1线段、射线、直线(1)。

通过研读教材P146-148,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好素材:(1)在连接两点之间的多条线中,哪一条最近?除了这些线,还有没有更短的路?如果有,是否存在最短的?如何修出这条路?(2)怎样规定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规定合理吗?(3)两点间的距离是不是就是两点间的线段?如果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怎样从线段出发,得到射线、直线的概念?(5)理解射线的定义要抓住哪些要素?怎样的两条射线才是同一射线?(6)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哪些区别?(7)怎样科学地进行线段的计数?如何推广到一般情况?(8)为什么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只有经过精细研读,深刻思考,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和经验,以挖掘出的培养问题意识的素材为载体,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机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地进行知识建构。

二、针对具体学情,把握培养问题意识的梯度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年级的不同、班级的不同、城乡的不同,这个工程的具体要求、序时进度也不尽相同,需要针对学情,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只有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全面掌握学情,才能把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梯度。因此,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应当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已有经验等做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这是有效设计教学预案、高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坚实基础。

案例2: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下)12.2证明(1)中“做一做”。

(2)换几个数再试试,你发现了什么?

关于这个活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主要有:(1)有理数的运算;(2)代数式求值的方法与技巧;(3)乘法公式的双向运用;(4)非负数的性质;等等。如何利用这个素材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学情不同,实施的策略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经验迁移能力较弱的班级,可以先设计出如下表格,来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结论:

然后,请学生观察表中运算的结果,问他们有什么发现,请他们把发现写下来。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换几个数再试试,刚才的发现还成立吗?你能试着说明理由吗?对于基础好,思维能力强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结合你的计算结果,你能发现哪些结论?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

面对同一个代数式,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会探索出不同的结论,如:(1)2-2m+m2的值一定是偶数;(2)2-2m+m2的值是正数;(3)2-2m+m2的值大于1。这些结论有的正确,有的错误,要求学生都必须通过说理来作出判断,并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即要说明一个代数式取值范围的正确性,将代数式进行变形是最常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于学优生,还可以用代数式的变形为抓手,抓住前后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如:(1)这个代数式有最大(小)值吗?何时取得最大(小)值?(2)x为何值时,代数式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小)?等等。同时,帮助学生学会通过有条理地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初步的发现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多元情境,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契机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必须有好的情境,创设出好的情境是开展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前提,这是因为好的情境具有引领学生思维、激发学习欲望的作用。那么,怎样的情境才算是好的情境呢?湖北省教科院的裴光亚先生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愤、悱是对“情境”的恰当描述。愤,就是让学生想弄明白但又感到困难;悱,就是学生想说出来但又说不明白。好的情境不仅仅只是“问题”,在它的背后更要有内在需求,能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江苏省教研室董林伟先生把好的数学情境归纳为三个特征:(1)学生熟悉的;(2)简明的;(3)必然引向数学本质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依据这些情境设计的原则,精心设置多元情境,为学生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契机。

案例3:见本期栏目中的《苏·科版七(下)“证明(1)”教学案例》。

这节课注重对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首先,教师给出了两幅图片,图片中有两个等大的圆,一个是大圆内的小同心圆,一个是小圆外的大同心圆。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后给出结论,再通过平移两个等圆使其重合,学生发现观察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眼见不一定为实”。它满足了有效问题情境应具有的三个特征,既是学生熟悉的,又是十分简明的。学生在探讨结论正确性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本质——说理的必要性,教师便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接着,在探索活动中,又设置多元活动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问题(活动1)、代数问题(活动2)、图形剪拼问题(活动3)、图形旋转问题(活动4)等不同层面进行探究。教师不是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不断创设思维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引领学生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活动1中,教师以“曲径”面积的计算为情境,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教师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多角度地得到同一结论,再通过演绎推理来说理。活动2以计算代数式的值为情境,让学生借助表格来发现问题(结论),提出问题(结论),并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分析,体会出利用取特殊值是可以说明结论的,但不可以说明某个结论就一定正确;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出利用演绎推理来说理的必要性,尝试了步步有据地进行说理。活动3以图形剪拼问题为情境,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说明由8×8的正方形剪拼为13×5的长方形的不可能性。活动4则借助多次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合情推理来判断PE与PF的大小关系,再利用操作中不同的特殊位置,通过演绎推理来多角度说明PE=PF的正确性,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表征说理的过程,提升演绎推理的能力。其次,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更让学生完整经历了用合情推理发现并提出问题,从特殊到一般探索归纳结论,再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过程。最后,教师又以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谈对说理的感受,进一步感受说理的重要性;教师归纳出说理的常用方法,不断帮助学生积累说理的基本经验,提升学生的说理水平,并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既进一步提供了培养问题意识的契机,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注重积极评价,提升培养问题意识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由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难度很大,对思维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要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在评价的有效性方面进行精心思考,大胆探索课堂的多元评价方式,发挥积极评价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的情感作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能否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范式解决问题。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评价,及时鼓励学生,如:口头评价中的“你的回答真棒”“问题表述得很规范”“这真是个好问题”“讲得太精彩了”“问题提得很有特色”,等等;体态评价中的竖起大拇指、OK手形、掌声,等等。要充分发挥学生之间评价的作用。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汇报、问题讨论等环节中自己的表现和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使评价的结果相对合理。总之,要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积极评价,不断提升学生情感,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代数式结论解决问题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对一个代数式上下界的改进研究
代数式中的“温柔陷阱”
例说代数式的求值方法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