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红军千辛万苦走过万水千山

2017-03-02李涛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长征红军

李涛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2、红6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相继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

长征中,各路红军战胜了数十倍于己的“追剿”敌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披荆斩棘,前仆后继,斩关夺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取得了空前绝后的伟大胜利。

长征中的女红军

在各支长征大军中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女红军。据统计,先后有2000多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

1.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8.6万余人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既然是战略转移,就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带走,于是也就存在着人员的去留问题。对于女同志的挑选,中央当时规定了三个条件:一是共产党员,政治可靠:二是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会做群众工作;三是要身强体壮,能适应艰苦的环境。

经过严格筛选和把关,最终确定参加长征的女同志共有32人: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刘英、刘群先、李坚真、李伯钊、钱希均、陈慧清、廖似光、谢飞、周越华、邓六金、金维映、危秀英、杨厚珍、吴富莲、钟月林、甘棠、肖月华、危拱之、李建华、王泉媛、李桂英、谢小梅、曾玉、刘彩香、丘一涵、吴仲廉、彭儒、黄长娇。其中有10人因为是中央苏区党政军领导的妻子,而被直接列入名单。出发时,彭儒、黄长娇因病留在苏区,最后只有30名女红军跟随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征程。

长征开始时,这些女红军组成由刘群先任队长、金维映任政治委员的妇女队,在中央纵队工作团团长董必武、副团长徐特立的带领下,与中央纵队卫生部一起行动。到达贵州黎平后,编为干部休养连。其中,邓颖超、贺子珍、陈慧清、曾玉、金维映、刘群先、杨厚珍、丘一涵等因伤病、怀孕或体弱为休养员:李伯钊、廖似光、钱希均、钟月林、谢飞、肖月华、谢小梅等为工作组组员,担任调查土豪、宣传群众、寻找民夫等任务:危秀英、邓六金、吴富莲、王泉媛、刘彩香、甘棠、李桂英等为政治战士,主要任务是随担架行军、做好担架排和运输班工作、稳定民夫情绪,以及打土豪、筹粮筹款等。

中央红军离开贵州后,谢小梅、甘棠、李桂英三人被留下参加地方工作。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吴富莲、王泉媛、吴仲廉被派到红四方面军工作,并参加了西路军,经历了失败、被俘等种种磨难。康克清、李伯钊等曾一度到红四、红二方面军工作,后辗转来到陕北。最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30名女红军中只有24人胜利到达陕北。

2.红二方面军(红2、红6军团)1935年11月19日,贺龙、萧克率红2、红6军团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撤离湘鄂川黔苏区,实施战略转移。

出发前,红2、红6军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新组建了红5、红16师,并把机关裁减的部分人员补充到主力部队中。同时从党内到党外,从上至下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提出以运动战打破敌人“围剿”的战斗任务。对部队中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及医院、兵工厂等不便于长途行军的人员与单位都作了妥善安置。吸取了中央红军和红2、红6军团以往长途远征的教训,坚决简化行李,每人只带三天口粮、两三双草鞋,轻装前进。

跟随红2、红6军团长征的女红军只有21人:李贞、陈琮英、戚元德、陈罗英、马忆湘、周雪林、蹇先任、蹇先佛、曾纪林、胡越强、张四妹、伍秋姑、石芝、马积莲、范庆芳、杜玉珍、秦金美、朱國英、张金莲、尹菊英、李智。

这些女红军没有单独编队,也没有统一的组织,而是被分散在各个单位中。她们中有干部、机要员、宣传队员、护理员、炊事员等,有的是姐妹,有的是母女,但都经受了长征的严峻考验,跟随部队走完了长征,到达了将台堡。

1955年,李贞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唯一的开国女将军。她的丈夫、曾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甘泗琪被授予上将军衔。李贞、甘泗琪是我军历史上第一对将军夫妇。

出生只有19天的贺捷生,在襁褓中参加了长征,成为这支远征大军中年龄最小的成员。许多年后,贺捷生回忆道:“每天行军时,母亲怕树枝划了我,就用布袋子兜着我,她把布袋挂在胸前,这样她可以时时照看着我。出生刚一个月的我,随着母亲行军时的摇晃,天上飞机的轰鸣,地上的枪炮声,就是在这种奇特的摇篮曲伴奏下活下来的。”1993年,时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的贺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为数不多的共和国女将军。

3.红四方面军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近10万人撤离川陕苏区,强渡嘉陵江,踏上了长达18个月、漫漫万里的征程。

在这支队伍中,有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唯一的一支成建制的妇女作战部队——妇女独立师,当时有2000多人。红四方面军在各支长征队伍中女红军的人数最多,但损失最大,命运也最为坎坷,最终到达陕北的只有300多人。

1936年10月,刚刚走完长征的妇女独立师缩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下辖3个营9个连,共1300余人,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踏上了无比艰辛的西征路。经过半年多的浴血奋战,妇女团在祁连山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数十人历经种种磨难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中。

4.红25军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3000余人打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号,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行程近万里漫漫长征路,成为红军历史上人数最少的一支长征大军。

参加长征的红25军中有周东屏、戴觉敏、曾继兰、曹宗凯、田喜兰、余国清、张秀兰7名女红军。她们虽都是随军医院的护士,但在战斗中同样跟着部队向前冲锋。见到有战士受伤,便不顾个人安危,背起伤员转移,包扎护理,悉心照料;缺少药品,就到荒山野地里采集中草药,为战士们疗伤。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们为“七仙女”。最终,曾继兰、曹宗凯牺牲在长征路上,另外5名女红军坚持走到了陕北。女红军承受了更多的艰辛和痛苦

参加长征的2000多名女红军,既有中央苏区党政军领导的妻子,也有女干部,还有普通女兵,最小的只有11岁。漫漫征途中,除了冰雪、饥饿、疾病、血战之外,女性生理期、怀孕、分娩,又使她们承受了比男红军更多的艰辛痛苦。尽管步履蹒跚,但依旧意志坚定、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她们用女性特有的柔韧与生命极限进行殊死抗争,用浓浓的情与爱,谱写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她们中有的走完了长征,最终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有的在战斗中、行军路上倒下了;有的因翻越终年积雪的高山、人迹罕至的草地,导致生理变化,终生不育:贺子珍、曾玉、陈慧清、廖似光、吴仲廉等在战火中一边行军一边分娩,产后又不得不忍痛将冒死生下的婴儿安置在当地农户或遗弃在路边,再也不曾见过……

为了革命的胜利,她们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亲生骨肉,甚至是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群令人仰视的巾帼英雄,无愧于军中之花的称号!

长征途中,女红军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最原始的。据刘英回忆:从中央苏区出发时,她的全部家当是一条毯子、几件必备的换洗衣裳和大约够吃10天的口粮,打成一个背包,腰带上还挂了一个搪瓷缸,走起路来叮当作响。遇上阴雨天会被淋得像落汤鸡,在严重缺水地区则是满身灰尘。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重的物资匮乏使正值豆蔻年华的女红军性别意识淡化。长发是肯定不能留的,因为在作战时要防止被敌人认出是女的。还有就是卫生问题。长征中,红军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头上长满了虱子。彭德怀开玩笑:“无虱不成军,没有虱子的不算长征干部!”每当宿营时,无论男女老少、职务高低,都有一项“必修课”——捉虱子。为此,一些女红军干脆剃成光头。加上严重营养不良,使女性的第二性征都没有了,很多人甚至连月经也停了,经常闹出误会。曾发生过女红军宽衣解带,让当地妇女“验明正身”的事情。

而最令女红军头痛的莫过于来例假。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不停地赶路,尽管腹部绞痛、两腿发抖,但也要捂着肚子一步步往前挪。住宿时,往往三五人挤在一起,躺卧在冰冷潮湿的地上。有的女红军居然练就了站着睡觉的本事。

在长达数月至一年多的行军中,许多人因伤病而掉队。当时有项规定,对实在走不动的伤病员,给8块大洋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里。为跟上大部队,女红军的口号朴素而简单:不掉队,不带花,不当俘虏,不得八块钱。

进入贵州后,女红军邓六金患上痢疾,走不动路了。上级便拿出8块银元,劝她留下养病。邓六金坚决不同意,说:哪怕是死,也要死在队伍里!

女战士姜秀英的脚趾被冻坏了,为了跟上行军队伍,她从老乡家里借来斧头,毅然把溃烂的脚趾砍掉。

曾任康克清警卫员的女战士罗坤,当时只有13岁,带着11个红小鬼外出宣传,回来时部队已经北上。他们组织起来追赶,沿途靠乞讨生活,战胜了疾病、饥饿,躲过了野兽、土匪,历时3个多月终于追上队伍。

红四方面军妇女运输连连长王泽南更是一位传奇人物。这位裹着小脚走路的女红军,过雪山时,唱起自编的歌谣来鼓励战友们:裹脚要用布和棕,包得不紧又不松。到了山顶莫停留,革命道路不能停。最终,她硬是以自己“三寸金莲”的小脚,一步一步走过了雪山草地,征服了万水千山,堪称世间奇迹!

过草地时,女红军无一例外地领略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刘伯承元帅的夫人汪荣华曾回忆:“深秋来临,寒风凛冽,我们身着单衣,在无垠的沼泽地里行军,两脚泡在又臭又冷的水里,粮食越来越少,不几天,我们就把刚进草地时带的一袋青稞面和一块鸡蛋大的鹽巴吃光了。大家只得吃野菜,有的把脸都吃肿了。最后连野菜也不好找到,只好找来一些牛皮,把皮上的毛烧掉,用水煮着吃。”

为了生存,树皮、草根、皮带、皮鞋,女红军们几乎什么都吃过。一次,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错把野烟叶子当成萝卜缨子,吃掉后差点中毒。为把牛皮鞋底制作成“美味佳肴”,她们还编了一首打油诗: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

据统计,先后有20多对红军夫妻参加了长征。在艰苦的征途中,他们仍然设法保持着深厚的关爱之情——

长征前,邓颖超患肺病,经常发低烧,痰中总带着血丝,曾向周恩来提出:因为身体不好,不便随军行动,希望留在地方工作。周恩来说:这是组织决定的,个人不能改变。这样,邓颖超就同董必武、林伯渠等一起编在干部休养连,带病随卫生部行动,周恩来百忙之中常来看望她。过草地前,周恩来高烧昏迷不醒,邓颖超抱病守护,用冰块做局部冷敷以降低体温。

朱德和康克清在长征中始终在一起,康克清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朱德,而且还成了他的贴身“警卫”。

任弼时身患重病,无法走路,由一名战士背着行军。陈琮英就跟在后面用双手抬着他的脚,翻山涉水,相互鼓励着走完了全程……

在波澜壮阔、空前绝后的长征铁流中,女红军表现出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信念坚定、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永远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人民军队历史上唯一的女红军独立师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西征。12月下旬,翻越大巴山由陕南入川,一举攻占国民党第29军田颂尧部防区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的广大地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当时的川北偏僻落后,被军阀分割统辖,大量种植鸦片,以大烟土代缴税赋。当地男人普遍吸毒,田间地头和屋里的重活都压到了妇女身上,因此她们吃苦耐劳,特别能干。红军来到后,觉悟了的妇女纷纷参加革命,组建了一些不脱产、半军事化的妇女武装。

为了整合这些力量,1933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和川陕省委的直接领导下,从川陕省委机关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多人,在通江县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陶万荣,政治委员曾广澜,下辖4个连。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直接领导妇女独立营的工作。这是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

10月,刘湘集结全川各路军阀的部队共110多个团、约20万兵力,编为六路大军,采取“分进合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对川陕苏区实施三面合围,声称要在“三个月内全部肃清赤匪”。

在反“六路围剿”作战中,妇女独立营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于1934年3月整编为独立团。

一次,妇女独立团奉命在普子岭一带构筑工事阻击自西线撤下来的敌人。普子岭山势险峻、奇峰耸峙。战士们进入阵地后,立即派出侦察人员摸清敌情。等川军一到,便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川军起初以为是遇上了红军主力,一阵恐慌后才发现山上尽是些女人。敌军官大呼:弟兄们,上面都是些共产婆娘,一个比一个漂亮。冲上去,哪个逮到就让哪个领回家做老婆!敌军如狼似虎,蜂拥而上。

女战士不惊不慌,沉着应战。为节约子弹有效杀伤敌人,她们将敌人放到三四十米处才猛烈开火,有的战士搬起石头狠狠地砸向敌人……就这样,妇女独立团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一直坚持到主力红军赶到,发起反攻,一举歼敌2个团。为表彰妇女独立团在这次战斗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红四方面军总部特授该团锦旗一面。

根据敌我斗争的形势需要,1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川陕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川陕甘计划》,明确要求:“各县组织一支女侦察队侦察敌情,破坏敌人后方,组织看护队、慰问队、洗衣队、妇女参加运输队、担架队,在敌人后方办招待所,男子在前方打仗,女将在后方煮饭送饭,站岗放哨。”一时间,川陕根据地的妇女武装长足发展,如火如荼。红四方面军总部以及川陕苏区党政机关从通江县南移旺苍坝后,又将广元县妇女独立营与长赤县妇女独立营合编为妇女独立第2团。

1935年2月,为迎接中央红军入川共同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总部把从苏区各地撤到旺苍来的妇女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连同2个妇女独立团共2000多人,在旺苍县王庙街整编为妇女独立师。由红四方面军总部直接领导,师长张琴秋、政委曾广澜,下辖2个团。第1团,张琴秋任团长兼政委。该团战斗力较强,为总部机动团,驻旺苍坝、张家湾、黄洋场一带。第2团,曾广澜任团长,刘伯新任副团长,吴朝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该团主要任务是保卫机关、医院、仓库及运送弹药、转送伤员等,驻百丈关、庙二湾一带。这是中国红军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女性军人建制,也是迄今为止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支妇女作战师。

这是一支青春洋溢的部队,全师平均年龄不到20岁。官兵们年纪虽轻,但战斗力却很强,成立不久即担负起保卫后方、歼灭残敌、清剿土匪、运输武器弹药物资、救护转运伤兵等任务。

3月下旬,妇女独立师第2团奉命将从陕南战役前线撤下来的1200名伤员从旺苍坝、庙儿湾两地徒步送到近百里外的苍溪县永宁铺兵站。

出发前,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在第2团排以上干部会上表情凝重地说:“你们这次要送的这些同志,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负了伤,流了血,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许丢掉一个!”曾广澜当场表示:“请总政委放心,二团战士就是赴汤蹈火,也要完成总部交给的任务!”

前往永宁铺要翻山越岭蹚河过涧,路途艰难。为保证伤员的安全,减轻痛苦,抬担架过河要将伤员举过头顶,上土坡时前面的女战士要跪在地上,用手指抓住路面往上爬。很快,女战士的膝盖磨破了,臂肘也破了,鲜血洒淌在土路上。有的女战士为保护伤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第2团终于将伤员们全部安全转移到永宁铺。

长征开始后,妇女独立师踏上艰难征程,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翻雪山过草地。在极其困苦的战争环境中,女战士不仅缺少武器弹药、棉衣粮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也不能保证。尤其是来月经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可用,只能用沙子垫。

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主要转战于川康边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宗教盛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由于国民党政府实施反动的民族政策,造成各民族之间的严重对立,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少数民族对汉族充满疑惧。驻党坝期间,红四方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保护宗教活动场所,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与民众相处融洽。但有一处反动寺庙,内有500多人的喇嘛武装,表面上与红军和平相处,暗地里却时不时向红军放冷枪。为维护团结大局,红军并没有用武力强攻寺庙,而是向他们宣传党的宗教政策。但他们越来越嚣张。一次,妇女独立师的战士在庙外野地摘野菜,竟被他们开枪射杀。

忍无可忍的妇女独立师官兵们坚决请战。在得到上级批准后,师里立刻进行周密筹划部署。一天晚上,女红军们借着夜色开始行动,将堑壕一直挖到喇嘛庙前。天亮后,她们在堑壕里隐蔽前进。随后,运动到喇嘛庙正面的女战士发起佯攻。敌人先是从围墙眼里还击,十几分钟后突然打开庙门冲了出来,可刚一露头就陷入红军的火力封锁。这时,隐蔽在寺庙后山上的红军女战士冲了出来。居高临下和前后夹击的战术,顿时使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女战士们趁势攻进庙门。敌人见状,想放火烧庙,企图趁乱突围。红军一边救火,一边抓俘虏。两个小时后,战斗胜利结束。

此役,妇女独立师打出了气势和威风,战果颇丰,缴获了600多支枪、50000多公斤粮食,300多头牛、马、羊,还有大批砖茶、酥油和盐巴,让男红军心服口服,直竖大拇指!经过长征,妇女独立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员。1936年,妇女独立师整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特派员曾广澜,下辖3个营9个连,共1300多人。10月,未及休整的她们又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踏上了艰辛的西征路。

西渡黄河后,妇女团首战吴家山、再战一条山、坚守永昌城、攻克高台城。1937年1月20日,马家军向高台县城发动进攻,妇女团第3营与坚守高台的红5军将士并肩战斗。当敌人攻上城头时,男女战士都投入肉搏战,3营的女战士大部分在血战中牺牲。临泽坚守战中,妇女团损失近400人。梨园口战斗中,又有40余人牺牲。随后,妇女团余部接替红30军第268团防务,担负起掩护总部向石窝山撤退的任务。她们在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特派员曾广澜、政治部主任华全双指挥下,全体战士女扮男装,改用红268团番号慷慨上阵,与敌激战,几乎凭借血肉之躯引开了敌人,数百名女兵血染山河。王泉媛、吴富莲等30多人被俘,华全双、李开芬失散后也相继被俘。突围出来的200余人由陶万荣任团长,赵明英任副团长,在祁连山打游击。饥饿和寒冷无时无刻不在逼迫着她们。在牛毛山附近燃火取暖时,被敌人发现,不幸全部被俘。只有数十人历经种种磨难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中。自此以后,我军再也没有組建过女性武装部队。这支转战川陕甘地区、屡创奇迹与功勋、将女性抗争与解放运动推到巅峰的巾帼之旅,最终成为凄婉而悲壮的绝唱。

徐向前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妇女独立团,就是在与总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遭敌重兵包围而全部损失的。她们临危不惧,血战到底,表现了中国妇女的巾帼英雄气概。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光辉业绩,将永彪史册。”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