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应用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2017-03-02陈传玲
陈传玲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6.32.178
[摘要] 目的 评价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应用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脑梗塞导致偏瘫的老年患者6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分析两组护理的效果。 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BartheI指数为(62.35±2.19)分、FMA评分为(63.59±5.3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0.05;研究组NIHSS评分为(6.32±0.58)分,优于对照组的(14.25±2.33)分,P<0.05;且研究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总有效率76.47%,P<0.05。结论 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应用于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路径;脑梗塞;偏瘫;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78-03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脑梗塞的病死率有所缓解,但其导致偏瘫的几率仍居高不下。脑梗塞致偏瘫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生活的质量,而且还会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有调查显示,在脑梗塞导致偏瘫患者中开展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质量[1]。该文主要就该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及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并总结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次所选68例研究对象均整群选自于该院接收并治疗的老年脑梗塞导致偏瘫患者中,根据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分组,每组均34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60~76岁之间,平均(68±1.25)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61~78岁之间,平均(69±1.63)岁;研究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进一步对比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该次所选研究对象均参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2]确诊,且均经头颅CT及MRI证实。该次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会、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均为单侧偏瘫,无肢体畸形者。所选研究对象均排除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排除短暂性脑缺血者,排除合并出血液性疾病者;剔除治疗中出现感染、呼吸衰竭及出血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病情监测、用药护理及出院指导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①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应尽量给予患者健侧卧位,保持患侧上肢的前伸,并在上肢的下方置一高枕,并在患侧下肢放置一个长枕;同时,保持患侧膝关节、髋关节处于屈曲位。选择患侧卧位时,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患侧肩前伸,前臂旋后、掌心向上;健侧的下肢在前、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自然弯曲。此外,护理人员应每隔2 h变换一次体位,以防压疮;但在变换体位时,护理人员应避免头部的扭曲。②给予患者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先进行大关节的活动,然后再进行小关节活动;先活动健侧,再活动患侧;3次/d;活动期间,应以关节不痛为最佳。待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包括:屈膝、屈肘等,但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应把握好训练的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③加强对患者语言认知功能的训练: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音乐、广播等来刺激患者大脑,增强其语言感觉;同时,护理人员还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来提升患者语言能力;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并耐心引导患者开口说话。训练时,首先以单句为主,然后在提升训练的难度。④日常生活指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穿衣、洗簌、解扣、如廁、握笔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给予其站立行等训练。⑤心、肺及脑部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瞳孔等,有轻微脑水肿者,可给予其冰枕以降低颅内压力;对于病情较重者,可给予其呼吸机辅助治疗;对于呼吸功能较弱者,护理人员可遵医嘱给予患者插管通气。
1.4 效果评定
采用BartheI指数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其中,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强;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其中,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运动能力越好;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同时,对两组护理后康复效果进行评定,其中:护理后患者肌力强度至五级,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为显效;护理后患者瘫痪肢体的机体提高二级,部分生活能自理为有效;肌力无变化,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5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BartheI指数、FMA评分
护理前,两组BartheI指数、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护理后BartheI指数、FMA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NIHSS评分
护理前,研究组NIHSS评分为(22.36±2.31)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21.96±3.26)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为(6.32±0.58)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4.25±2.33)分;两组护理后NIHS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2.3 对比护理后两组的康复效果
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使得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加之,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合并基础疾病较多,致使脑梗塞后发生偏瘫的几率较高,给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给予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进而促进患者受损大脑的修复和重建,提升其生活及生存的质量[5]。
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内容较多,不仅包括体位、关节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的护理,而且还包括心肺功能的康复护理;将其用于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中,能够大大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6]。该次研究中,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研究组,其护理后,研究组BartheI指数为(62.35±2.19)分、FMA评分为(63.59±5.3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0.05;且研究组护理后NIHSS评分为(6.32±0.58)分,优于对照组的(14.25±2.33)分,P<0.05;与柴华等[7-8]治疗后的NIHSS评分(6.75±5.44)分相比,结果相似,提示,在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中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了,研究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4.12%,高于总有效率76.47%,P<0.05,提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有利于提升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的肌力,进而提升其生活及生存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开展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清强,王同慧,王永峰,等.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外伤偏瘫患者治疗中的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25.
[2] 梅杰民.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出血偏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278-279.
[3] 劉宣,王美玲.综合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8):79-81.
[4] 陈艳,李春利.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8-10.
[5] 蔡美娟.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5):513-514.
[6] 赵习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357-1358.
[7] 张延红,赵晓丽,王东.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0):1564-1566.
[8] 柴华.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1):1558-1559.
(收稿日期: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