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个悲悯的灵魂
2017-03-02小苍
小苍
201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诞辰135周年。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在中学课堂上,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提供的标准答案来认识鲁迅的。从小学的《少年闰土》,到初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再到高中的《孔乙己》,这三篇文章足以构架起一个对社会充满意见的、不高興的鲁迅,这也是教科书呈现给学生关于鲁迅最初的印象。面对如此严肃的鲁迅,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不愿再读了。鲁迅真的过时了吗?我们又该如何读鲁迅和他的那些作品呢?
如何读鲁迅?
读文字之下,那些深深的悲悯
鲁迅有一颗悲悯的心。面对成年闰土,他担忧着未来,渴望着改变;面对祥林嫂,他看到了痛苦和绝望的眼神;面对“狂人”,他更是大声喊出了“救救孩子”;面对三轮车车夫,他在替我们的社会反省;面对华老栓,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不是一个好发怒的人,从他的文章里,我们找不到几句声嘶力竭的话语。他对人们的处境充满深切的悲悯,而正因这样的悲悯情怀,才有了这样的独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思】懵懂无知的少年对鲁迅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文本阅读的层面,采用教科书式读鲁迅,往往会把鲁迅的文章给读死了。同学们想要更好地读懂鲁迅,应该放弃内心对他的刻板印象。
在社会历练中读懂鲁迅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接触过许多青年朋友,他们在学校里读鲁迅的作品,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些排斥,但进入社会,有了阅历,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后,再回想起在学校里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就有了感觉,进而就能读懂鲁迅了。”
青年人对鲁迅的理解只能在理论上故作深刻,很难透过个体的经验与人生的况味来思考。恰恰是离开校园,被抛入中国社会后,青年人才有可能真正开始理解鲁迅,日益感受到鲁迅那敏锐的先见之明,为他丰富而真诚的思想所折服。
【感悟】鲁迅就在我们身边,他和我们一起忧虑、观察、思考和探索当下的中国。如何真正读懂鲁迅?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社会历练中感悟鲁迅的思想。
第二部分
何为鲁迅精神?
关键词:韧性战斗精神
鲁迅曾在杂文《这个和那个》中写道:“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他主张韧性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微评】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鲁迅话语中所蕴含的韧性战斗精神,值得当今的我们学习。
关键词:立人思想
正是对国民灵魂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鲁迅才不遗余力地对我们民族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批判。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视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立人思想。他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在他看来,人们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愚弱的状况,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微评】鲁迅从“立人”出发,追求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这与当下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人为本”相契合。 “立国必先立人”,鲁迅时刻提醒着国人要保持精神的自立和自强。
关键词:实干精神
鲁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实干,他不喜欢那些一味唱高调、挂招牌却不踏实做事、拿不出具体作品的空头文学家。他说:“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还说:“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并不长寿,但统计一下他一生所做的工作,数量之多,让人震撼。我们现在不是常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吗?中国梦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建筑”,需要我们“一木一石叠起来”,这些固然是“零碎事”,但大家“做做”,何愁不能实现呢?
【微评】“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有所作为”,这是恩格斯对人生境界的感悟。鲁迅先生以其敏锐的视角,又以其无懈可击的行动力,推动着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他所批判的时代过去了吗?
言论暴力、反智主义猖狂、谣言遍地等乱象的盛行,在20世纪的鲁迅的文章中便已窥见一二。读懂鲁迅,读懂他的文章,便是读懂中国。
《恨恨而死》——拒绝言论暴力
【名著回放】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现实映射】因曾在电视剧《甄嬛传》中饰演反派人物安陵容一角,陶昕然一直承受着许多入戏太深的网友的谩骂。2016年10月,陶昕然在微博“手撕”网友,因有网友在其微博下辱骂“你女儿不会有好下场”。
【考场活用】如今,距离鲁迅的文章《恨恨而死》发表的时代已近一个世纪。恨恨而死的人物并没有因斗转星移而有减少的迹象,反而有了愈演愈烈的迹象,其中之一便是出口成“脏”的网友。演员陶昕然在微博晒出女儿照片却遭网友谩骂,其原因竟是网友对陶昕然饰演的反派角色入戏太深。网络中的唇枪舌剑堪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当你以言语为利剑伤害别人的时候,别给自己找借口开脱,因为你就是凶手。
《智识过剩》——批判反智主义
【名著回放】中国不是也嚷着文法科的大学生过剩吗?其实何止文法科。就是中学生也太多了。要用“严厉的”会考制度,像铁扫帚似的──刷,刷,刷,把大多数的智识青年刷回“民间”去。智识过剩何以会闹恐慌?中国不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还不识字吗?然而智识过剩始终是“客观现实”,而由此而来的恐慌,也是“客观现实”。智识太多了,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辣手。结果,不是自己不镇静,就是妨害别人的镇静。于是灾祸就来了。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现实映射】韩寒一开始就是打着“反应试教育”的幌子,成了新世纪文化的反智主义英雄。韩寒说:“我不读文学史,我就是文學史。”这句话表现出的无知、狂妄与“文革”时期张铁生、黄帅们的“读书无用论”的狂言妄语一脉相承。
【考场活用】对青年作家韩寒来说,读书于他似乎是无用的,“我不读文学史,我就是文学史。”他关于读书的狂妄言论招来了许多网友的反对。而鲁迅早在他的杂文《智识过剩》中发表了对读书的看法。《智识过剩》表面上是在劝说大众放弃智识教育,但稍动下脑筋,我们就能发现鲁迅是在用一种极为讽刺的口吻去阐明放弃智识教育的愚蠢、可笑。上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我们能有双慧眼看清这个社会的是是非非,在感悟和超越中实现自我价值。
《谣言世家》——讽刺谣言盛行
【名著回放】笑里可以有刀,自称酷爱和平的人民,也会有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那就是造谣言。但一面害人,一面也害己,弄得彼此懵懵懂懂。古时候无须提起了,即在近五十年来,甲午战败,就说是李鸿章害的,因为他儿子是日本的驸马,骂了他小半世;庚子拳变,又说洋鬼子是挖眼睛的,因为造药水,就乱杀了一大通。下毒学说起于辛亥光复之际的杭州,而复活于近来排日的时候。我还记得每有一回谣言,就总有谁被诬为下毒的奸细,给谁平白打死了。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
【现实映射】2016年10月末,“深圳水贝村”莫名成为新闻热词,传言中水贝村村民将复制深圳大冲村、广州猎德村的村民暴富神话,完成从普通村民变成亿万富翁的逆袭,但经证实该传言为虚构。“每户拆迁赔偿最少2个亿”“全村还有83个女孩子没有男朋友……”水贝村的村民没有想到,关于村旧改的谣言越来越猛,最终他们只能选择报警。
【考场活用】“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在鲁迅眼里,谣言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2016年10月,“2亿谣言”兴起,掀起了一场网络狂欢,“每户拆迁赔偿最少2个亿”“全村还有83个女孩子没有男朋友……”这样的言论犹如利剑,刺向了原本生活平静的水贝村村民。毫无根据的谣言污染着互联网世界,净化网络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连线考场】
据某网站统计,最近一年中,该网站发布的与鲁迅相关的文章有6万多篇,阅读量高达4.4亿。我们虽然无法详尽了解这些文章各是什么类型,但显然“鲁迅”是一个相当受关注的话题,这也说明“鲁迅”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中国人的心目中,未必一定是崇拜者、研究者才关注鲁迅。
对此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