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教育故事

2017-03-02周溪亭王成龙

中国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接龙教书学校

周溪亭+王成龙

1944年,我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华家村(后改名为接龙村)。我家境一般,父母都是农民,我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我八岁开始上学,从村小到高小,再到县中、镇中。1964年高中毕业,我没考上大学,只好找工作。因为高中毕业生少,我成为老师没费什么力气,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

姚渡农业中学任教

刚开始是去姚渡乡上的农业中学(农业中学,指在某些国家中传授农业知识技能的中等专业学校,或在农村中设有比重较大的农业课程的普通中学)教书。农业中学是当年新成立的学校,我是那儿的第一个老师。那时候教书凭人推荐,没有考核,我到那儿以后就直接上岗了。开始只有一个年级,一共就一个班,班上大概有30个同学,还有两个比我大的学生。1965年的时候又招了一个班。农业中学相当于初中,所以班里的学生都是小学毕业没有考上城乡中学的,就到我们这里来了。除我之外,学校还有两个男老师,一共三个老师,教两个班。我们教的科目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农业中学是有田的,大概三四亩,学校还喂了猪,但是成果都是生产队的,不算学校的。我们要带学生种田,就是所谓的“劳动课”。我在农业中学教了八年,平均每天三节课,除了正课以外还要劳动,很辛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6年暑假,我们老师都被组织学习。开学后再上课,教的内容大多是毛主席的语录和著作,学生每天课业的主要内容就是读毛主席的著作,学习毛主席的思想、语录,很多知识学不到了,比如物理、化学。这不仅让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間学校是不能正常上课的,因为必须要组织很多学工学农活动,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去种地、去做农活。当时我们很辛苦,不仅要带着学生种地,还要想着怎么样才能多教给他们一点知识。欣慰的是,那时候的孩子很听话,基本上老师说什么都会听。

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也没有教书的经验,刚开始教书时我心里非常忐忑,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身为教师却无可奈何,我更是给自己增添了不少心理压力。我教中学的时候才20岁左右,就比学生大几岁,也没有什么教学方法,怕“镇”不住他们,怕自己教不好,所以只好装得很凶、很严肃。教中学时我很少打学生,因为觉得他们大了,会在乎脸面。教小学的时候倒是打过学生,不过也只打手心、揪屁股。因为有些时候老师必须要凶一点儿,不凶学生不服。

虽然刚开始教书时有很多挑战,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我相信努力、用心、细心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是我们那时候很少谈放弃吧,开始了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接龙中学、接龙小学任教

1971年,结婚后,我回了老家。在老家,由大队支部推荐去村里教书。我先去教的接龙中学,教了两年,后来中学取消了,我就到接龙小学教书,一教就是16年。

在接龙中学的时候,两个老师负责一个班,我当班主任,先教语文,后来教数学。那时老师需要时不时到学生家里走访,班里有四十多个学生,不完全是自己村上的,我们就分期分批去,一般一学期一次。到了接龙小学,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实行包班制。那时取消了高小制度,小学一共连贯六年,我一直教五年级和六年级。

印象最深刻的是1981年的洪水。七月的时候,金堂县连续下了一周的暴雨,雨特别大,河水不断上涨,暴发了洪水。那天我记得很清楚,是7月13号。因为头一天我们刚进行了期末考试,所以当天我正在批改试卷。改着改着,突然发现有好多水漫进来,赶紧出门,发现河水涨了,洪水来了。洪水来得很突然,大家都没反应过来,学校就被冲垮了。没多久,眼前就成了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河。我催家长带着孩子去镇上避难,有些学生走不了,我就带他们去公社避难,住在房顶上。当时简直太害怕了,看着白茫茫的一片水,担心家里的情况,怕自己无家可归,害怕学生出事。学生吓得嚎啕大哭,我也怕,但还是要安慰他们,也是他们让我觉得自己必须坚强起来。

学校被冲垮了,我们只能换一个地方上课,村里提供牛棚、粉房,不够的话再搭一个棚子。我们用竹片、竹棒撑起一个棚子,就在这间四面漏风的“教室”里上课。我每天走稀泥路去上课,跟孩子一样,光脚。不敢穿自己做的鞋子,怕穿坏了。因为那时穷,鞋子都是一层一层用布糊的:把不要的衣服剪成鞋子的形状,再一层一层刷上灰面糊糊,最后绑个草绳。这种鞋根本不禁穿,但即使是这样的鞋,也舍不得穿着走稀泥路,干脆和孩子一样,赤脚走路,也没想过形象问题。可能因为那次水灾吧,学生更加珍惜上课的机会。我时常觉得,那时候的学生听话多了,你说什么他们都听,可能他学习成绩不好,可能他有些时候不够聪明,但对你都是真心实意的。水灾那段时间,吃的都是国家给的补助,但也只有灰面、锅边馍馍,没有油,没有粮食,更没有盐,但吃过了这个苦之后,觉得其他都不算什么了,只要人还在就好。

当时,在小学里活动还是挺多的,我们在河边组织过野炊,也和其他村里的学校组织过联欢,老师、学生、家长一起出力,想编什么就编什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合唱、舞蹈、朗诵、课本剧等。那些日子就跟过节似的。

后来,接龙小学关闭了,我们村就没有学校了,学生全都转到了日新的乡小。村小消失,我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因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数渐渐少了,村小就没那么多学生了,自然而然就要取消了。

小宝鼎任教

1984年,我转成了公办教师。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我评上了学校的优秀教师。1987年,第一次评职称的时候,我也获得了小学高级职称证书。

1988年,我调到攀枝花小宝鼎矿务局第十二小学,在那教了6年。在小宝鼎教书,条件好多了,学校有三层楼高的教学楼,教书是在楼房里面。当时一个年级有三个班,老师也比较多,至少有20多个,女教师多一些,不过校长是男的。各种学科的老师也比较齐全,不过还是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

我们是矿区学校,很多矿工子女在学校就读。我记得曾教过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他的爸爸在煤矿坍塌事故中不幸去世了。事故发生后,学校组织了老师和学生代表去慰问,我们给他买了些学习用具和其他的礼品。根据矿上的政策,矿上会给一定的抚恤金,并供养他至18岁。但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倒了,一个丈夫、一个爸爸没了,再多的抚恤金又有什么意义呢?当时他才十一二岁,可能还不完全明白死亡的意义,但看起来情绪依旧比较低落。他们家条件不太好,住的是土砖房,家里没有电器,说得出口的家具没几件,还都破破烂烂的。好在学生们都比较善良,没有嘲笑他,而是鼓励他。我是他的班主任,也尽可能地给他一些鼓励、一些帮助。课间,我经常辅导他的学业,但更关注他的心理,怕他心理出问题。

学校里经常组织活动,我们在金沙江边上和山上都搞过野炊,学生虽然年龄小,但都很能干,饺子包得挺好的;我们还采摘映山红,漫山遍野都是,真好看;还有一些文体活动,是学校組织学生表演的,都是自编自演的节目。有一个学生表演课本剧《小马过河》,演得特别精彩,还获了奖呢。

教育是一生的事业

我教了30年书,从金堂到攀枝花,从民办到公办,从小学到初中,一共教了不少学生。现在还有学生来探访我,也受邀参加过学生的同学会。有一个学生为了拜访我,从金堂县城开始找,找遍了华家村、成都市内、日新乡,最后才从我弟弟那得到我的电话。学生们都发展得不错,有人成了修摩托车的专家,有人搞电厂业务挣了大钱。我对现在老师的绩效工资不是很懂,我拿工资从来没想这么多,觉得有一份收入就很好了,大家都差不多,也没什么攀比的。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好多了,但压力太大了。我们那时候的学生单纯得多,也不像现在新闻报道的辱骂老师什么的,都是很尊敬老师的。

与现在的农村老师比,我觉得我们的优势是能吃苦、能够坚持得下去、静得下心,他们的优势是见识多。现在有不少农村教师待不住,也有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闹离婚,我们当时就从来没有想过,不管是工作还是婚姻,从来都没有放弃的念头。

我没什么教学经验,但我认为要特别关注差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他们的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在安排座位的时候要“混搭”,让成绩好点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要多跟他们聊天,聊学业聊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鼓励他们完不成课业的时候问老师。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主要是要鼓励他们。老师还要多跟家长交流,跟爸爸妈妈直接交流。现在老师的挑战很大,但机会也更多,主要是要用心、付出。乡村教师的工作主要靠热情,做什么事情就要有做什么事情的态度。

我觉得,做一件事就要坚持下去,也可能是当时接触的新事物少吧,诱惑也少,只想着做好自己的事情。说实话,刚开始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纯粹是因为工作稳定,而且找不到其他工作,但渐渐地我觉得教师这份工作虽然苦,虽然累,但也是很有成就感的,而且单纯,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其实再苦再累,坚持下来,也都过了。我知道现在的老师不容易,管得严,要求高,但我觉得教书育人的本质还是没有变的。我认为老师应该讲些文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诚些,对学生要善良,要关怀他们,要懂得讲些“大”道理和“小”道理。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选择教师这份职业。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接龙教书学校
读书、教书、写书:我的专业发展三部曲
我的教书生涯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不是放马的
学校推介
秀才教书
成语接龙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