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早期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2017-03-02王少静
王少静
摘要:《雨中之猫》是海明威早期作品的代表,其利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反战表达,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同时也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发端,对该作品的反战思维以及作品隐喻特征探究,对作者早期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雨中之猫》;海明威;隐喻特征;反战表达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1011203
引言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初涉文坛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这场历时四年的空前浩劫对当时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给西方国家人们最初预想的结果,唯一发生改变的战前人们的那种狂热与躁动,演变为对人类社会前途的迷茫。《雨中之猫》作为海明威早期作品的代表,普遍认为该小说是单纯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海明威作为反战派的作家,反战思维是其早期作品创作的思想基调,本研究认为作者的所有作品必然受到这一创作基调的影响,该作品表面上是通过对女性的同情与关怀,来描述战后人类迷茫精神状态,其实质是一次世界大战并没能改变社会,人类的牺牲毫无意义。因此,以《雨中之猫》是从女性主义这一特殊视角对战争的否定来看,就具有了比关注女性更为深刻的思想视角,同时认为这种反战表达正是作者“冰山原则”的发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都值得深入探究。
一、海明威早期作品中隐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隐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并且在其早期作品中就有较多的运用[1]。海明威年轻时曾经拜师于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而埃兹拉·庞德恰好是意象注意诗歌创作的积极倡导者,受其影响,海明威不断对意象主义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并努力将其应用于文学创作之中。海明威的小说语言简洁含蓄、在故事情节的构建中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不仅作品含义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小说主要人物心路历程以及作品的思想价值开辟了重要通道。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的著名短篇小说,被收录于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里。这篇小说的叙事背景是日暮雨中的一个幽静的意大利旅馆,讲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太太寻猫不得后在精神上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小说着墨最多的是其情绪变化以及周围人对这种变化的反应与态度。小说短小精悍同时富于象征意义。目前大多数从事海明威短篇小说研究的学者都认为,猫是小说中女主角的化身。但是从海明威早期作品的反战思维基调来看,这显然不是一部“标新立异”的特殊作品,对作品中猫的意象进行深入探析与追踪,不难发现作品的主旨不仅限于此,在“冰山一角”下还隐藏有更多的思想内涵。
猫作为小说《雨中的猫》中的主要物象,不仅是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还是小说进行情节创设和叙事建构的主要对象,对于表达小说主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猫的作用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这样一只猫是否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在小说中的多处描写都可以得到印证。首先是小说的结尾,旅店老板送来一只猫,但是这只猫不是女主人公原先发现的那只,因为两只猫在外形上存在的差异实在太明显了。其次,从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寻猫过程来看,她直接拒绝了丈夫替她去寻猫的好意,而坚持自己到雨中搜寻。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楼下并不是真的有猫,这一点其实女主人公是心知肚明的。最后,女主人公和老板用意大利语打招呼的细节说明她是能用意大利语交流的,可是为什么要用对方听不懂的英语来回答女仆的问话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她在掩饰什么。以上种种细节显示,小说中的女主角看到并不是真的猫,而是一种幻象,抑或是一种虚无飘渺、不可能得到的需求的象征。这种需求就像小说中寻觅不得的猫,甚至连小说的作者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2]。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并没有被直白地展示出来,因此,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进一步去探索表象下的实质。
二、海明威早期作品的悲剧美学特征
海明威十分重视文字的运用,他在创作过程中惜墨如金的性格是尽人皆知的。特别是在他的创作初期,出于一种创作精品的意识,往往会对作品的语句进行反复斟酌,力求不浪费一点笔墨。照此推断,短篇小说《雨中之猫》作为海明威早期的重要作品当然会符合这一创作特征。但是,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却一反常态,竟然运用大段文字对小旅馆周围的环境进行详细的描述,而这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环境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而是担负着表达主题的作用。我們知道,环境描写对确定人物感情基调具有重要作用,小说《雨中之猫》开篇的环境描写不仅是为了塑造一种阅读视觉,更是为了诠释和衬托主人公内心的迷茫。具体而言,小说首先对地点和人物做了简要的交代,身处意大利小旅店里的美国人,面对的是异国他乡的环境和一个个近乎陌生的面孔,这就为整篇小说奠定了一种悲凉、暗淡的基调。而后续的环境描写又对这一基调进行了浓重的渲染。在普通人的眼光下,公园是轻松浪漫的象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和平祥和的生活以及棕榈树下长椅上卿卿我我的情侣。但是作者笔下的花园带给我们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使读者感受到的并不是微风细雨中的浪漫,而是一种莫名的孤寂与失落。尤其是雨中闪闪发亮的战争纪念碑显然不是作者的无意之笔,而是有意描写。这种描写显然不是勾起人们对死者的敬畏与怀念,雨中闪闪发亮的纪念碑,只能使人联想到战争、流血场景,说明战争才刚刚结束不久,说明战争才是人类悲伤与死亡的发源地。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上述环境描写是为了展示女性的觉醒,而是要表达这种觉醒后的更深的东西。例如,美国女人曾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它。”为什么?因为主人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无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年轻一代由战前的狂热转为价值观破碎之后的迷茫心理的展示。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整个人类都为四年的厮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是战胜国也变得满目疮痍,人们并没有看到战前所向往的目标。面对残酷的现实,西方国家的人们,特别是经历过惨烈战争的年轻一代在道德、精神与追求上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而成为“迷失的一代”。这种精神特征正如小说中的“猫”,时隐时现、时真时虚,这种亦幻亦真的处理方式正是作者的匠心独具之处,这只猫在小说中虽然只出现了两次,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若虚若实的处理方式,才使猫的意象能够一直游走于读者的脑海之中。在战争悲观主义色彩渲染下的猫的意象,要表达的显然不仅是女性,而是将其和具有柔弱特性的女性联系到一起,使读者产生浓重的悲凉与同情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