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文化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7-03-02钱冰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

钱冰华

摘要:娱乐文化因其低俗性和亚文化属性,被认为与校园文化相抵触。抑制娱乐文化在校园里流行是徒劳之举。正视娱乐文化产品和网络交流等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使娱乐文化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有益补充。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青少年学生完全能在多元的文化土壤里健康成长。

关键词:娱乐文化;校园文化;思想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1008003

校园娱乐文化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具有亚文化属性的一种流行文化。对于校园的娱乐文化抑多扬少,其低俗性往往被认为与校园文化格格不入。典型的例子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无独有偶,浙江温州市教育局也发文要求各中小学校“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温州市教育局基教处相关工作负责人说:“以往我们就已经在对圣诞节这类的洋节日进行引导,今年是第一次发出更明确的通知。”该负责人直言,发这个通知的最根本目的还是希望学校能对传统节日引起重视,而非现在这般只是一味推崇西方节日,“我们也不是一味打压,而是希望学校能进行平衡,西方节日我们可以了解,但不宜太热衷。”[1]一时间,西北大学和温州市教育局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西方强势文化入侵和中国传统文化式微表现出的深度焦虑和恐惧,而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的禁令则引发人们对校园文化和娱乐文化的众多想象和思考。

一、娱乐文化的界定

娱乐文化与大众文化在定义上易被混淆,娱乐文化在内容上被认为是大众文化的核心。娱乐文化与大众文化关系密切,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娱乐文化对传统是“相对继承的,大众文化对传统却是解构的”[2];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商业性,娱乐文化并非完全是工业化和商业性的;娱乐文化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其内容和形式并非全靠大众传媒来传播,大众文化则通过大众传媒模式化生产,易于复制,满足人们的感性需求,是由科技制造并传播的;在人们的定势思维里,娱乐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相对立的“媚俗文化”,甚或是“低俗文化”[3],这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误区。娱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大众,它并不排斥精英文化,也包含了精英文化中的娱乐活动。而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娱乐文化产业的勃兴。娱乐的实质是大众休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工业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对劳动者的身体造成了伤害,大众需要休闲恢复体力。劳动者收入提高、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及更多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娱乐文化的兴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人们需要娱乐来放松自己,缓解现代社会的压力。校园不是孤岛,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承受了来自社会、家庭和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他们是最需要舒缓释放压力的群体。这便是中学生要以种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方式实现娱乐消费的原因,娱乐文化成为中学校园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产物。

二、娱乐文化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

娱乐文化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文化样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颠覆神圣、倡导个性、解放思想和实现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构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体解放。同时,娱乐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发展受市场机制控制,娱乐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娱乐文化消费表现出娱乐性、庸俗性。在娱乐文化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内容被奉为新潮时尚,深刻的、崇高的品位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趋向“媚俗化”。娱乐文化过分追求趣味的草根性質,自然滋生了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违人性的自觉提升。娱乐文化实践功能是把“双刃剑”,对中学生成长具有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1其消极影响的表现

首先,娱乐文化对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表现在:娱乐文化的庸俗性产生了感性的过度扩张,阻碍了中学生统一和谐的审美人格的形成。娱乐文化的世俗性使中学生的审美趣味趋于低俗。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在他们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冷落严肃古典的文化产品,通俗浅薄在他们中流行。牛仔裤、街舞、嘻哈、网络词汇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中学生追求浅显直接;在审美情感上,中学生不再崇尚古朴含蓄,钦羡露骨的男女关系和金钱关系。其次,娱乐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娱乐文化冲击着中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和他们主导的价值观。生活于娱乐文化环境中的中学生,从政治倾向和选择上没有了理想主义色彩,国事、天下事不再是当代中学生关注的焦点,这意味着爱国主义的缺失,他们的社会观呈现出现实化和世俗性的色彩。中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价值观念趋向个人本位。他们不再敬仰英雄、科学家和领袖人物,世俗的明星是他们的偶像,明星偶像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学生的“三观”都带有明星的痕迹。再次,娱乐文化对中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在:中学生正经历世俗化洗礼。娱乐文化的功利和商业性质必然使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他们舍弃传统的节俭、实惠、耐用等价值取向,追求新潮、怪异、个性化。中学生的消费主义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中学生渴望通过名牌来获得同伴艳羡和时尚认可。中学生在服装和电子产品方面,追求时尚,互相攀比,既浪费了精力,也给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

2其积极影响的表现

娱乐文化虽遭诟病,但其积极影响显而易见。首先,优秀、健康的娱乐文化及其作品可以丰富中学生德育、美育的内容。 娱乐文化及其产品也富含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娱乐文化产品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愉悦他们的身心,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得当,娱乐文化中健康向上的美的内容完全可以进入中学生的德育实践,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其次,娱乐文化可为提高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架设阶梯。人们的审美能力各不相同,中学生疲于课业和考试,学校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也重视不足,他们的审美素质和能力普遍较低。优秀的娱乐文化因其通俗性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初始的阶梯。还有,娱乐文化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拓宽了渠道,提高了他们接受德育和美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娱乐文化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手段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大众传媒的强光之下。娱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拓宽了中学生的德育、美育渠道,提高了他们接受德育、美育的主动性和广泛性。鉴于娱乐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影响的双重性,如何正视校园中的娱乐文化,如何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各个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娱乐文化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的具体表现及对策1影音作品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影音作品包括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影视作品与音乐作品。其特点是商业化运营、类型化制作、内容娱乐化、风格时尚化等。影音作品成为娱乐文化的核心手段和表现方式,深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然而,影音作品中的暴力、色情、虚幻等负面内容让学校、家长忧心忡忡。学校对影视和流行音乐作品抱有冷视和抵制的态度。有些学校甚至禁听流行音乐,理由是这些歌曲歌词粗俗,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学生喜爱的是歌曲的曲调,对歌词表达的内容信息是模糊的。与其说中学生是在传唱流行歌曲,不如说他们在模仿、欣赏流行歌曲的旋律,从而使身心得到愉悦、情绪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 笔者和学生的私下交流中了解到,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对娱乐文化产品的接受是有批判性和选择性的,并非像老师、家长认为的那样,盲目追赶时尚,人云亦云。他们也“哈韩”,看韩剧,但他们更多地追英剧和美剧。他们喜欢欧美流行音乐,欣赏阿黛拉和斯威夫特,他们对粤语歌曲也情有独钟。这有益于他们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培养国际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英语视听能力。再如韩剧,“因其低俗和浅薄的娱乐方式为文化精英所不齿,调侃韩剧只受女性、低收入者和受教育程度低者青睐,而这也经常被含蓄或直白地诠释为价值匮乏的标志。”[4]然而相比英剧美剧来说,韩剧内容关乎爱情、温情和家庭伦理,这些情感和中国人的生活、审美习惯比较贴近,特别强调“单极化的道德力量(polarized moral forces)”[5]。应引导学生理解韩剧的深刻内涵:温情、爱情以及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学生追剧、追星。可喜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已朝着这方向努力,典型的例子是,周杰伦的《蜗牛》已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语文读本。

2网络交流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正朝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跨越式迈进。网络已渗透到社会肌体的每个毛孔,为我们带来生机和活力。上网有瘾,早成定论。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品质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容易造成青少年学生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网络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极易引起中学生道德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容易导致中学生做出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网络和学生的网络交流,学校和教师的态度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严查学生校外上网,校内禁止使用手机。对于网络这种“精神鸦片”欲一禁了之。用蛮横的“强堵”思维以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进行教育和管理,已经过时。明智的做法是,堵之既然无益,不如顺势导之。网络也可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重庆外国语学校的做法颇有启示意义。其校园的标语全部“更新”。“亲,今日重新出发,要HOLD住梦想哦!”既充满人文关怀又贴近学生兴趣,学生反响热烈,标语受热捧。课堂也可“潮”一把。该校一些教师创造性地把微博、微信等形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引入“微博”的概念,引导、鼓励学生们发言,要求學生的发言和发“微博”一样,可以简短,务必切中要害。课堂设置为:“新课导入→微博记者站→微博点评台→微博送真情→微博传箴言”[6],学生们在课上积极发言,非常踊跃。 把网络交流引入课堂,学生的课堂参与(participation)和师生的互动(interaction)空前提高。因此,教师应放下“优越感”,主动加人学生的QQ群和微信群,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动态,在开放的空间和学生民主平等地交流互动,如此才能使教学育人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寓教于乐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育人实践中形成,在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可改善学生的智力结构,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的交流。 校园体育文化是最受学生青睐的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助力。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是体育文化的主要方式,它能增进健康,强健体质,培养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培养尊重自己、尊重对手,自强、自信的道德品质;培养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念。在中学校园里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最具操作性。体育在一些地区被纳入中考科目,但难改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体育课和音乐、美术课一道,成为中学课程的点缀和花边,体育课已在有些学校初高三的课程表里消失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也漠然视之,对体育课毫无激情。这是应试教育的恶果之一,令人扼腕。衣俊卿教授认为:“体育给文化启蒙带来启示,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超越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7]可见,体育课不应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也不应让纳入中考的体育成为另一种新的应试科目。学校应大胆从容地鼓励学生到操场、运动场、体育馆去,实实在在地锻炼他们的身体,娱乐他们的身心。与教室一样,操场、运动场、体育馆也是中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建立机制,开展规模各异、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教职员工也参与其中,它们不会消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具有非凡的意义。

四、结束语

中学生是有着叛逆心理却仍然循规蹈矩的特殊群体,娱乐文化让他们找到了反叛的发泄途径,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特殊的文化基础,是他们渴望游戏无视权威的张狂与自我体现。校园里娱乐文化的流行与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并行不悖。抑制校园娱乐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偏见、管理低能的表现,与中学校园应有的开放、包容思想极不相符。学校应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让他们在多元的文化土壤里成才成长。

参考文献:

[1]温州教育局发文禁止校园内举行圣诞活动[EB/OL].网易,20141224.

[2]李建秋.大众文化与娱乐文化关系论[J].天府新论,2008(5):99—103.

[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

[4]张生茂.“韩流”的文化现代性再审视[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2):191—196.

[5][英]西莉亚·卢瑞.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M].要新乐,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5.

[6]如何看待流行文化走进校园[N/OL].重庆晚报数字报,20121113.

[7]郭小波.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6(2):28—29.

Abstract:Its universally believed that entertainment culture is at odds with descent campus culture due to its vulgarity and its attribute as subculture. Restriction of entertainment culture prevailing on campus is of no avail.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influence of entertainment cultural products and online interaction on adolescents ideology and morality. Meanwhile, phys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campus can make entertainment culture a positive complement to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both of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in the context of diverse cultures if we draw on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and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situation.

Key words:entertainment culture; campus culture; ideology and morality

(責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与校长基本素质浅析
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