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细节看教学理念差异

2017-03-02张子春

关键词:教学细节教学理念

张子春

摘 要: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首先需要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的不同会引起教学行为和教学设计的差异,也能看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性差异.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细节;平行线的性质

笔者曾有幸听了几节有关《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课,其中有两个教学流程基本相同:先复习平行的判定,然后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平行线的性质1,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1,推理得出平行线的性质2和性质3,最后綜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但仔细比较,会发现两节课在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不完全一样,看出“真情”,即教学理念的差别.现选择几个片段与大家共同探讨.

【片段一】复习平行线的判定

(一)A教师的设计

出示图A1,看图填空:

(1)∵∠1=∠5(已知)

∴ ( )

(2)∵ (已知)

∴ 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3+ =180°(已知)图A1

∴ AB∥CD ( )

回忆板书:三个平行线的判定的条件与结论.

(二)B教师的设计

出示图B1和图B2

师(指着图B1):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吗?为什么?

生:AB和CD不平行.因为延伸AB和CD后相交,看就能看出来.

师(指着图B2):我们能用延伸两条直线的方法,看出来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生:难!难!难!

师:怎么办?

生:可以借助第三条直线来判断.看同位角是否相等,内错角是否相等,同旁内角是否互补?

师(出示图B3):那你能写一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两直线平行吗?

生板书:

(1)∵∠1=∠5(已知)

∴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注:学生共板书了四组同位角]

(2)∵∠3=∠5(已知)

∴ 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注:学生共板书了两组内错角]

(3)∵∠4+∠5=180°(已知)

∴ AB∥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注:学生共板书了两组同旁内角)

【赏析】对于复习环节,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注重了对平行线判定的复习,都注重了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进一步学习推理做好铺垫.

不同的是,A教师出示三道填空题,让学生根据图示分别用三个平行线的判定来填空,回忆已有的知识.B教师则是先给出两条明显相交的直线,再给出两条不容易用肉眼看出来是否平行的直线,从而引出借助第三条直线来研究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板书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显然,B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回忆,更关注需要借助第三条直线来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片段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1

引导学生根据图示和平行线的判定,猜想: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你会有什么样的猜想?学生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接着,开始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是否相等.

(一)A教师的设计

学生作图,验证交流做法:

1.度量法.即学生用量角器度量同位角,比较度数的大小.

2.叠合法.即学生找到两个同位角并剪下,直接叠合比较大小.

3.课件演示验证.即教师请学生用超级几何画板演示,当截线位置发生改变时,观察同位角度数的大小关系.

(二)B教师的设计

学生和教师做法基本同A.但是,教师提供了一张透明胶片,上面画着图A1.让学生想办法验证.

学生出现真正的叠合法.即通过叠合,学生发现四组同位角都相等:∠1=∠5,∠2=∠6,∠3=∠7,∠4=∠8.在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1后,教师借助原来“对顶角相等”的知识,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得出∠2=∠6=∠4=∠8,∠1=∠5=∠3=∠7

(其中∠6=∠4,∠5=∠3就蕴含了平行线的性质2.)

【赏析】对于平行线性质1的教学,两位教师都注重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验证猜想—总结性质”的探究过程,并都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探究.

但我们明显地看到,B教师提供的透明胶片,既减少了A教师设计的叠合法剪下同位角来比较的误差,以及两个孤立角比较的问题,也容易促发学生真正用叠合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并且能一下子比较出四组同位角大小的关系.特别是通过教师利用“对顶角相等”,引导学生得出八个角分成相等的两组(简称八角两组),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可谓,材料的选择看似简单,却独具匠心.

【片段三】练习巩固

(一)A教师的设计

1.看图A1,回答问题:

从∠4=110°,可以知道∠8、∠6和∠5分别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学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

(二)B教师的设计

看图A1,解决问题:

要想知道∠6的度数,你会怎么办?为什么?

生:直接度量∠6的度数.

直接度量∠8的度数(对顶角相等).

直接度量∠5或∠7的度数,再用180°减∠5或∠7的度数就可以了(∠6和∠5、∠6和∠7互为邻补角).

生:可以度量∠2的度数,∠6=∠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可以度量∠4的度数,∠6=∠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可以度量∠3的度数,∠6=180°-∠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当然,也可以度量∠1的度数,∠3=∠1,∠6=180°-∠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80°-∠1就行了.

师(指着图A1):我们已经知道了,两直线平行时,∠2=∠6=∠4=∠8,∠1=∠5=∠3=∠7.通过今天的学习,那么这两组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两组角之间互补,就是两直线平行时,两组中任意两个角的和都是180°.

【赏析】同样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进行练习,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A教师设计的练习题指向明确,就是分别利用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对角的位置进行了变式.B教师的设计很明显,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有直接度量∠6,得到∠6度数的;有通过度量∠6的对顶角或邻补角,利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的旧知,而得到∠6的度数的;有度量第三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度数,再利用平行线性质得到∠6度数的.更为精妙的是,B教师充分利用前面验证过程中发现的两直线平行,“八角两组”的情况,引导学生用平行线的性质3得出两组角之间互补的关系,从而使新旧知识能融合运用,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片段的对比,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教学设计表面的差异,也能看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性差异.

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真情”,那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不同引起教学行为和教学设计的差异.从复习环节,能清晰地看出:A教师更关注教学的结果;B教师不仅关注教学的结果,更加关注教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从探究新知环节,能清晰地看出:A教师更注重让学生获取有关平行线性质的知识和技能;B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注选择学习材料的典型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练习环节,能清晰地看出:A教师更多地关注教材知识的直接应用;B教师在关注教材知识的同时,设计更为开放的问题,更加关注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教学细节教学理念
关注细节研究 成就精彩课堂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细节成就精彩
聚智慧于细节,展精彩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