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生成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03-02路根红

关键词:反思有效性课堂

路根红

摘 要:利用实验创设动态生成性化学课堂,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前要有高质量的预设,课中要捕捉和巧用动态生成资源,及时问题诱思,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维互动,精彩的生成就会不断呈现;课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学习、总结、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运用教学机智将打造高效课堂真正落在实处。

关键词:生成;课堂;有效性;反思

一、理论基础与背景介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切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创新教育理论主张:“因学定教,多维互动,活动构建,动态生成。”[1]学生是自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2]。目前九年级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师生互相抱怨,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3]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创设动态“生成性”课堂[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化学课堂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异彩,将打造高效课堂真正落在实处。

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铁的冶炼”教学为例,谈一下巧用生成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二、情境描述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学的新知识回顾一遍,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忽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有不完美的地方。”

师:你觉得哪个地方不够完美?

生1:其一,课本中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点燃,仅仅是把它当作废物处理;其二,实验中点燃两盏酒精灯,浪费了酒精。考虑到这两点我觉得课本上的实验装置不够完美。

听了生1的分析,我先是一惊,紧接着想:“何不抓住这个时机,把问题抛给学生,看看他们怎么想?”

师:生1的分析,也让老师耳目一新,课本上的实验装置不够完美,我们如何改进它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后,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分别展示自己组的实验装置,并说出自己组设计装置有哪些优缺点。

生2:我们组设计的装置如图1,它的优点是能防止一氧化碳对实验者的危害,一氧化碳可以回收再利用;缺点是收集尾气的量受限制,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

生3:我们组设计的装置如图2,它的优点是环保,原料利用率较高;缺点是裝置较复杂。

生4:我们组设计的装置如图3,它的优点是:(1)既可以节省酒精灯、酒精,同时还可以利用尾气燃烧放出的热能,增加反应需要的热量,变废为宝,有效利用原料;(2)把澄清的石灰水改成氢氧化钠溶液,有利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充分被吸收,不至于因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影响尾气的燃烧。缺点是:(1)实验开始时硬质玻璃管中的空气的排除和避免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两者不易做到两全其美;(2)实验结束时,若先熄灭酒精喷灯,一氧化碳就会污染空气,给实验者带来危险,若后熄灭酒精喷灯,反应生成的铁就可能被氧化,实验失败;(3)无法检验CO和Fe2O3反应后有无CO2生成。

师:这三组同学都对课本实验做了改进,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相比较而言,哪组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更具有创新性呢?

生:(齐答)生3组。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想办法克服生3这一组装置设计中的缺点;想想看实验前后通CO的目的是什么?

生5:实验开始时是为了排除硬质玻璃管中的空气,实验结束时,防止生成的铁被氧化。

师: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既能排除硬质玻璃管中的空气,又不和铁反应,也无毒的气体存在呢?(学生思考片刻 )

生6 :氮气好像具有这个功能……

生7:氦气也能起到这个作用……

生8:稀有气体都能起到这个作用……

师:边引导学生分析,边画出如图4所示的装置,然后提出问题:“实验时,我们该怎么操作呢?”

生9:实验开始时打开通氮气的开关,先通一会氮气,排除硬质玻璃管中的空气,点燃酒精灯,关闭通氮气的开关,打开通CO的开关,反应开始;实验结束时,关闭通CO的开关,打开通氮气的开关,熄灭酒精灯,直到硬质玻璃管冷却。

生9回答完毕,我带头鼓起了掌……

课后,我不由得慨叹:多么好的一个课堂生成性资源,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果教学中自己死搬教条,岂不留下终身的遗憾!

三、反思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建构动态“生成性”课堂,切忌搞“一言堂”“满堂灌”,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全体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把思考时间还给学生,过程让学生经历,精彩让学生展示,结论让学生得出,规律让学生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创造出民主、平等、竞争合作的和谐教学氛围,才能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愿望,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更精彩。

(二)捕捉和利用生成资源 让“生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生成点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5]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和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若善于利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化学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围、学生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师经常遇到的生成,并非所有的生成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圆满的解决,巧妙搁置、自动解决都是可行的方法。出现意外时那种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想尽快摆脱“尴尬”,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沉着冷静,不急于去解释说明发生 “意外”的原因,而应是这个意外事件的点拨者、引导者,并能积极地把这些意外转化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把它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真实和活力,使我们的课堂多一份精彩。

(三)问题诱思、有效引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材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本CO还原Fe2O3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本知识是隐性的生成资源,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思考,给学生时间、机会,让学生去“闯”,去“创”,学生就可以破旧创新,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智慧才能的机会,就会不断思索,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加速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创设课堂生成的佳境,让课堂具有动态美。

当然,动态“生成性”课堂是民主、开放、互动的,这极易导致纪律涣散,课堂失控,学习目标无法完成。因此,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把握,课程的深入,课外的延伸等要有充分的准备,哪些该深化、哪些点到为止、哪些该重点理解、哪些一带而过,要做到心中有数,进入课堂才会胸有成竹,抓住课堂的节奏,掌握学生学习的脉搏,不要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该出手时就出手”,既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感悟,又要收放自如,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高质量的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預设和生成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没有高质量的课前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性课堂。教师要精心备课,不仅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更要备“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备“创设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上课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全体学生,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提出疑虑,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代替,能让学生回答的教师不给答案,设计简单问题给后进生回答,一般问题给中间生回答,较难问题给尖子生回答,这样从表面上看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是教学是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要学会放弃,紧紧抓住重点知识,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举一反三,重视学生思维的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动态“生成性”课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元评价方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评价方式可以是学习能力检测,也可以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小组长、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让学生全员参与,可施行评选先进小组、先进个人(生成有效问题最多,解疑最多为先进)等多种评价方式。

(五)师生不断学习、总结、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建构动态“生成性”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反思,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日渐丰富、合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达到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教师在反思中成长的双丰收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化学课堂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将打造高效课堂真正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51.

[2]齐健,李秀伟,王钢城.创新教育: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25.

[3]陆浩淼.巧用实验,实施化学课堂有效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2(1):45-46.

[4]岳伟,刘贵华. 走向生态课堂[J]. 教育研究, 2014(8):99-106.

[5]李兵.浅谈化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5):11-12.

猜你喜欢

反思有效性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