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饭局惹的祸
2017-03-02郭建民
郭建民
饮食之事,在被誉为“烹饪王国”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果腹充饥,还多了交际的意义,甚或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呼朋唤友,席列八珍,觥筹交错中,陌生的变熟识,友谊之花随着颊上酒晕盛开,谓之饭局。但是,饭局这种对于常人来说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一和官场挂上钩,便多了许多是是非非,使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起来。参与其中的大大小小官员们,在其间或为主角或为配角,打造出了诸多喜剧、闹剧或悲剧,成为新时代《官场现形记》的素材。
危险的饭局种种
将饭局变成带全武行的闹剧,偶有所闻,最近一次的主人公是河南省周口市教育局副局长高玉民。2016年8月4日,周口市教育局局长张学成带领周口市教育局班子多名成员到项城市南顿八联村扶贫点慰问,结束后在项城市政府招待所举行晚宴。项城市委、市政府及项城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备了五箱茅台酒盛情款待。然而,在饭桌上,周口市教育局副局长高玉民醉酒后和人事科长朱景琦发生争执,随后两人大打出手。这场打斗戏的后果是,参加饭局的周口市教育局和项城市的有关领导和人员都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如果说项城的全武行饭局仅仅是闹剧,那么,时有发生的夺命饭局却带有一些悲剧色彩。2016年6月17日晚,广西梧州工业园区国税局原局长李宁在市区某饭店招待蒙山县国税局原党组书记、局长蒋剑林,并由本单位干部潘贵和等人作陪,席间,蒋、潘二人因猜拳赌酒输赢问题发生争执并引发肢体冲突。不欢而散的潘贵和等人去了市区另一饭店,蒋剑林又锲而不舍地赶到该处,将潘贵和一拳打倒在地,潘经抢救无效死亡。
行凶者自然应负起刑事责任,召集参与饭局的也受到党纪处分。一场联络感情的饭局变成夺命丢官宴席,类似事件并非孤例。见诸报道的,如黑龙江省原副省级干部付晓光,湖南省永州市委原副书记、原市长向曙光,均因陪酒人员非正常死亡而使自己丢官罢职。二人因为官职高而引起舆论关注,其他因为官微职轻而被舆论忽视的并不在少数。
比起夺命饭局,还有一种暗藏阴谋、危机四伏的饭局,数量更少,却更引人注目。楚汉的鸿门宴是这种饭局的典型。表面上与宴诸人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其乐融融,私底下却有人挖沟修渠、设计话题陷阱;可怜某些人茫然不知,还以为座中皆是可以推心置腹的,几杯黄汤下肚,便浑然忘我,该说的不该说的,口无遮拦,终于入人彀中,被角落里一个手机拍下自己的丑态,不久便风传网上。河北省兴隆县孤山子镇党委原书记梁文勇,在酒席过程中放言:“手里端着米饭,嘴里吃着猪肉,最后还得骂你娘。老百姓就是这副德行!不能给脸,给脸不要脸!”被人录像传上网,便是此种饭局代表。后来央视原名嘴毕福剑的酒后妄言更是影响恶劣。虽然梁毕二人是咎由自取,但是关于拍摄者阴谋论的猜测也费尽了网民的心思。字典上解释“局”字,既有聚会之意,如饭局酒局赌局,也有圈套之义,如骗局做局。难免哪一场聚会之局变成圈套之局,也是有可能的。
古人云,酒无好酒,宴无好宴,凡此种种,因一场饭局,而使自己丢官罢职,无不提示我们的某些官员,饭局须谨慎。
为什么官员热衷于饭局
既然饭局有着如此多的危险,为什么还有很多官员乐此不疲呢?
这里面当然有一些人是生性便味蕾发达,雅好美食,民间给了他们一个极贴切的称谓“老饕”。对于他们来说,美酒美食是人生在世最美好的事物,值得孜孜以求,甚至是人生最大的追求了。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原书记、董事长张建津便是众多“老饕”中的一员。张建津常常以商务接待为名,频繁出入高檔酒楼,非“燕鲍参翅”不食,非15年、30年的茅台酒不饮。张建津有时顾忌公共场所太扎眼,便会躲到下属单位会议室,请来名厨,采买高级食材,现做大餐,满足自己对美食的欲望。因公务出访,仍不忘让陪同的私企老板为其举办“生日PARTY”,邀请中外高管,聘请外籍名厨,吃高档西餐,喝名牌洋酒,一餐花费高达上万欧元,竭力显示其大老板的“气派”。
当然,“老饕”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官员热衷于酒席饭局的原因更多还是将其作为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他们来说,“饭局”的重点不在“饭”,而在“局”,吃什么喝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饭桌上坐的什么人。坐中人要么是与自己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上级领导,要么是与自己扯不清道不明关系的商人老板。推杯换盏中,沟通了感情,画好了圈子,而为以后的权钱交易埋下了伏笔。甚至有些贪官将饭桌当成受贿的舞台,酒色遮盖了羞涩,党纪国法淹进了酒杯,管他真金白银、珠宝玉器,还是美女香车,统统都敢在饭桌上潇洒大方地照收。江苏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少麟便深谙饭局之道,纵容其子赵晋开设私人会所,并多次在私人会所宴请有关领导,拉帮结派画圈子,权钱交易搞腐败。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特别是中央整治“会所中的歪风”通知下发后,仍置若罔闻,于2014年6月借在中央党校学习之机,潜入赵晋在北京的会所吃喝玩乐。其他还有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何家成,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本顺,江苏省委原常委、南京市委原书记杨卫泽,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等人,都是赵晋饭局常客。当然,在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的反腐斗争中,这一桌席上客,终于同为狱中人。
参加饭局须三问
党纪法规并没有对何谓饭局“标配”作出明文规定,但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内心的行为准绳就此缺失。每一位领导干部一定要在心中为自己画出红线来,在参加饭局前,一定要有如下“三问”。
一要问“和谁吃”。亲戚朋友,年节聚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家庭温暖的象征,这样的饭局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饭局是由自己权力管辖范围下的下属或企业老板,或有其他有利益关系的有求于己的人,则要考虑到这个饭局的目的所在,避嫌起见还是应谢绝参加。在私人聚会中,如果席间出现“新朋友”时,领导干部也要特别警惕,因为这些所谓的“新朋友”说不定下次就会借用你的身份谋利。二要问“在哪儿吃”。其中最为敏感的地方自然就是私人会所,因为中央早已三令五申公职人员不得出入私人会所,更不得在私人会所、高消费娱乐场所安排吃请或参与他人安排的吃请。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敏感场所则是单位内部接待场所,比如装修不错的食堂,因为这些场所必须用于本单位正常的公务接待,不得用于接待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私客,更不得借给外单位人员接待私客。三要问“谁买单”。公家花钱必须是符合规定的公务宴请,某些人自恃手握财政大权,私人聚会也要公款买单,犯了饭桌上腐败的错误,误人误己,参加聚会的所有人都会受到牵连。所以说,不管是不是自己结账,只要是公款宴请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也要谨防聚会中的“不速之客”来买单。比如当事人、请托人、利害关系人以及管理服务对象以“朋友聚会”名义安排的吃请,自然是应当拒绝。饭局的红线,实际上就是纪律规矩的红线,是政治的红线。领导干部只有守住了红线,管住了自己的嘴,才能成为一个真心为民、廉洁自律的好官,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我们的社会才能打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责编/吴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