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肆意杀戮的战场
2017-03-02李落落
李落落
100年前,不错,就是1917年,无人驾驶飞机出现。它最早被英军用来当靶机。那时候,它只有挨打的命。但是今天,它已经杀人如麻。美国电影《善意杀戮》和英国电影《天空之眼》,讲的都是无人机作战的故事,说得更明白一些,两部电影都在说无人机的“斩首行动”。两部电影似乎都在质疑无人机,又似乎都很无奈。
《善意杀戮》的情节简单得就像论文里的一个案例:托马斯·伊根原本是美军战斗机飞行员,在美国空军增加无人机部署后,他转行成了一名无人机驾驶员,在拉斯韦加斯附近的一个空军基地操作精确制导武器,打击阿富汗、也门等地的恐怖组织。这种工作让伊根十分厌倦:一方面,他失去了飞行的乐趣;另一方面他仍然要面对杀戮。电影画面相对来说是枯燥的,对白中也有很多是“驾驶员”之间对用无人机进行杀戮的辩论。辩论的焦点是:当有平民在恐怖分子身边时,应不应该发射导弹?
《天空之眼》的故事讲得更传统一些: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附近,英国军方发现了他们追查很久的一个恐怖组织首领,于是决定请求美国的无人机帮助一下,搞个“斩首行动”。但是,无人机所发射的导弹有一个杀伤半径,不仅如此,恐怖组织首领的房间内有炸药,还要把这些炸药的爆炸半径计算在内,如果爆炸半径内有平民,就不能实施无人机打击。而事实上,真的就有一个9岁左右的小女孩出现在了爆炸半径内。于是,指挥作战的上校、跟随上校的法律顾问、爆破专家,以及在后方监视作战的将军、议员、部长,美国空军基地的无人机操纵员,乃至美国国务卿,都被拉到一起参与作战决策:无人机究竟可不可以发射那枚导弹?每个人都有长篇大论,基本把西方价值观的重点全说了一遍,也尽可能把身处在这个战争决策链条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一个可能引发的抗议事件的利害关系都说清楚了。
现在说结局,《善意杀戮》最终是个悲剧。无人机的导弹锁定恐怖分子的住宅时,周围空空荡荡,但导弹发射后,突然有个孩子路过那里,于是被“误炸”了……《天空之眼》的剧情推到最后,是那个女孩本来已经离开了,无人机的导弹也射出来了,但她又在导弹飞行的过程中返回,让原本可能完美的结局出现了意外。两部电影共同的结局是,看到无辜的孩子丧生,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杀戮者眼含泪水痛恨自己。
西方的人性之旗再次高高飘扬。但两部电影显然都在故意回避一个问题:无人机仅仅是误杀儿童吗?那些成年平民呢?据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调查新闻局”统计,2004年到2013年间,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打死的人数在2525~3613人之间。这些人中,平民有407~926人,占比为16%~25%。而在这407~926名被杀戳的平民中,儿童也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奥巴马上台前,美国在实施无人机“斩首行动”时,要求目标必须都有明确的恐怖分子身份。奥巴马上台后,这一政策出现了变化,凡和目标恐怖分子在一起的成年人,都有恐怖分子的嫌疑。另一个数据是,从2001年到2007年间,美国的无人机行动只有9次;从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到2010年年底,同样的行动是171次;而从2011年到2014年1月3日,已达到327次。此后的无人机行动数据暂时还不得而知,只能从零星的新闻报道中得知,巴基斯坦等国在抗议。所以,我们真的不能相信,在这么多次的无人机作战中,美国的无人机操作员都会眼含泪水痛恨自己。如果为了一次无人机袭击,要像《天空之眼》那样让一大串官员去决策,美国的无人机年袭击次数应该还在两位数以内呢。当然,《天空之眼》说的是英国的故事。
不知道《善意杀戮》里对伊根的人物塑造是否准确,因为他更像是一個居家男人,而不是一名战士。他甚至一边在电脑上锁定恐怖分子,一边还给自己的老婆发短信。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被他用无人机误杀掉的平民。他们也是很日常的样子,但是突然之间,天上掉下来一枚炸弹,人就死了。这也很容易让人想起《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等以越战为背景的电影,在那些电影里,美国军人才不会管是不是会误杀,他们甚至还主动虐杀。在现实中,美军的虐杀并不罕见,无论是在越南战争期间,还是在更近一些的阿富汗战争期间。
这两部电影传达的共同情绪就是:在这种新的作战方式面前,所有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是无奈的。《善意杀戮》里的伊根甚至还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战机在飞行。这其中的隐喻,也许是伊根想要脱离平淡的生活,自由飞翔。当然,也可能是隐喻他渴望像传统的战士那样去战斗,而不是远远地躲在一个铁盒子里敲键盘和扳手柄,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去作战。的确,几千年的战争文化告诉人们,战士在战场上杀敌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因为他们有“你死我活”的特殊环境。但当一个战士脱离了“你死我活”的战场环境,像一个普通杀人者(比普通杀人者还要有力量优势,因为他可以像上帝一样俯瞰敌人,随时让其灰飞烟灭)那样“偷偷摸摸”地杀人时,他也许会心安理得,但应该很难产生荣誉感。当然,这过于浪漫了。美军之所以使用无人机作战,其根本原因就是可以有效规避其自身的伤亡。美国人反战虽然不乏对受害国人民的同情,但更多的还是同情自己国家因战争而失去亲人的人们。
无人机“斩首”行动已经成为一个更省事、更有效的作战方式,但人命关天,总该有个更为严肃的目标确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