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然草地保护建设的思考
2017-03-02郑爱荣张晓霞张国启王彦华
郑爱荣,张晓霞,张国启,王彦华
(河南省饲草饲料站,河南 郑州 450008)
关于天然草地保护建设的思考
郑爱荣,张晓霞,张国启,王彦华
(河南省饲草饲料站,河南 郑州 450008)
1 河南省草地开发利用保护的几种典型模式
1.1 以生态循环畜牧业促进草地保护建设
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草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雏鹰农牧100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依山而建,占用改良草山草坡40万亩,年出栏生态猪100万头,养殖基地内一部分作为生产用地,其余部分全部作为绿色饲料种植区,种植品种有苜蓿、墨西哥玉米、白三叶,为黑猪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又解决了雏鹰黑猪青饲料来源,改善了养殖区生态环境,真正体现了绿色生态理念.河南三高农牧有限公司投资8600万元,改造荒山、荒坡2.2万亩,建成以生态放养固始鸡为主,果木种植、林下种草、名优鸡展示、推介于一体的生态、观光、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河南柳江牧业有限公司生态蛋鸡养殖基地利用草山草坡4000多亩,推广荒山育草、生态放养、以牧养草的生态放牧模式.
1.2 以休闲观光草牧旅游业促进草地保护建设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各地因地制宜,把草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以草原为主题的旅游业,着力打造独具河南特色的草原旅游业.这种模式以草牧资源为前提,以休闲体验文化为灵魂,以创新方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通过草牧业与文化的融合、生产与生活的切合,将传统畜牧业的第一产业升华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拓展草业和畜牧业功能,将以生产功能为主的传统畜牧业拓展为兼具生产、生活、文化和旅游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如在河南沿黄区域,有近400万亩的黄河滩区,个别地方结合绿色奶业示范带建设和休闲观光牧场建设,进行连片规模开发,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荥阳城乡建投公司以黄河滩区为基础,发展苜蓿规模种植3000亩,着力打造郑州的大草原;河南中荷借助规模草场和奶牛场优势,正在全力打造休闲观光牧场并初见成效,成为了郑州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有河南淇县云梦山草原跑马场、洛阳偃师黄金大草原、洛阳新安黛眉山云顶草原、太行山云台山草原等.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以这种方式开发和保护利用草地十几万亩,既提高了草地生产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兴盛,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
1.3 以农林牧草有机结合促进草地保护建设
农林牧草有机结合、协同推进,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而且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律.全省各地大力实施引草入滩、引草入田、引草入园、林下种草、草当粮种、草畜配套、草企结合工程,重点推广紫花苜蓿、甜高粱、全株青贮玉米、冬牧70黑麦等优良牧草种植,实现牧草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通过政策扶持、体制创新、科技推动、规模种植、综合服务、产业化经营,不断推动农区草业可持续发展.如豫西等浅山丘陵区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扶贫开发等政策,大面积开发种植牧草,实行草林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以生态效益为主,同时兼顾野生苜蓿保护、天然湿地保护和典型天然草地类型保护等;特别是在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地区,各地积极改良天然草地,大力发展母畜生产繁育基地,不断扩大基础母畜群和仔畜供应数量,实现了草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种植业集中的中部区域,结合牛羊产业化集群建设重点推广适度林下种草、规模种草、间作套种,推动以养定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不断探索总结草地保护建设新模式.
2 存在问题
2.1 思想认识有待转变,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
重点表现部分地区的领导和农户,还未形成发展草地畜牧业亦可保证粮食安全,也即"藏粮于草"的共识;河南省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配套的法规和草地管理实施细则,也没有出台草地利用保护发展规划,草地利用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国家关于草地方面的扶持政策未覆盖河南.
2.2 开发利用不科学,草地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开矿、开荒、造林也占用了大面积草地.很多地方为了育林而封山禁牧,大面积可利用草原资源被圈禁起来,造成草地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受政策法规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制约,各地政府对推进草地确权工作支持力度小,草原监理机构工作难度大,草地权属落实困难,对草地保护、开发利用都有很大不利影响.
2.3 监督机构不健全,科技支撑体系有待加强
河南省大部分地市和县市均没有专门的草地管理监督机构,一些地市虽然设有草原监理机构,但一般是合署办公.基层饲草饲料技术推广部门基础设施差,设备不足或简陋,工作开展相当困难,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几乎没有,培训工作难以开展.草地科学研究大都局限于牧草应用和分子机理研究,草地高效持续利用技术、草地放牧轮牧及草畜平衡等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较为薄弱,高新技术更新较慢,成果转化率较低.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科学谋划现代草业发展
农区草地既有类似牧区草原的地方,也有自身独特之处,但其同样对我国的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草地是重要的资源,是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是保障食物有效供给、维护生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要在充分调查、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好总体规划,科学谋划草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要放眼长远,与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发展规划相衔接,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规划要细要实,具有操作性,重点解决"在哪里、有多少、怎么样、谁来用、怎么用"等问题.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资源利用,加速草山改良,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予以重点突破.
3.2 加大开发利用力度,激发草地保护建设原动力
河南省草地保护建设要"反弹琵琶",按照以用促保的思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方式,加快草地开发及草业产业化经营.走"以畜带草、草畜两旺"的路子,通过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赢".要抓住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和发展牛羊优势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培育母牛繁育基地和产业扶贫的机遇,加快培育养殖大户、家庭牧场、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在草地资源丰富地区发展特色养殖基地,提升草地畜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3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草地保护建设积极性
草业的发展尤其是农区天然草地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政府层面加大引导和扶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提高草地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一是借助全国草地资源清查的机遇,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各地资源状况调查,彻底摸清可开发利用的草地位置、面积及保护建设利用方式,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为草地开发利用夯实基础.二是加大草地保护建设专项投入.对可以开发利用的草场开展补播等建设,提高草地生产力;对生态脆弱的草山草坡开展专项治理,通过围栏、禁牧、改良等措施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加入草业战线,承包大块连片草地发展生态畜牧业或生态旅游业.给予一定的草种和草地流转补贴;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带动全省天然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3.4 完善监理监测体系,夯实草地保护建设组织架构
一方面加强草地监理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大对草地监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的扶持,加强对草地的管理,尤其是草地的法制管理,在草地面积较多且面积集中的市县建立单独的草地监理体系,装备必要的执法、交通、通讯、防火、防虫设施,形成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草地监理体系,以确保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完善河南省草原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重点推进河南省《草原(草山草坡)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草原(草山草坡)植被恢复费使用管理办法》和《草山草坡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制定工作;落实农业部《草种管理办法》,积极出台河南省草种管理办法.加大《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及信息报送工作.
3.5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草地保护建设利用水平
一是要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和生产环境保护建设的要求,以实现与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为目标,不断充实更新相关知识,努力培养一支懂法律、懂政策、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草地保护建设人才.按照新时期对草地保护建设工作"靠得住、用得上、离不开"的要求,通过现场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普及率,切实提高河南省草地保护建设技术水平.二是大力开展天然草地资源科研活动.以草畜平衡、草地生产生态、草地野生植物资源为课题,开展相关科研研究,提高草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转化率、普及率和应用率.三是创新草地保护建设利用技术水平.结合农区草业实际,主动借鉴国内外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先进技术,重点推广浅山丘陵区种草养畜配套技术、水源地及生态脆弱区保护技术和天然草地管护技术,推动农区草业经济由低效向高效转变,不断提高河南省草地保护建设技术水平.
S816
B
1004-5090(2017)09-0031-02
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