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城区排水改造
2017-03-02王丽燕
王丽燕
厦门市思明区市政管理中心(361000)
浅谈老城区排水改造
王丽燕
厦门市思明区市政管理中心(361000)
厦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路面收集雨水的能力降低,洪峰速度超过了管网的排水速度,易形成内涝,影响了市民出行和交通安全,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已迫在眉睫。这里就厦门市思明区鹿礁路某片区排水改造案例,浅谈老城区排水改造的问题。
老城区;改造设计;排水改造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办事处东南侧,地势低洼(改造片区平面图见图1),现状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汇水面积1.31 hm2。雨污水通过截流沟及排水明沟、暗沟进入驳岸旁的污水截流井,污水截留处理,雨水通过水泵排出。暴雨瞬时积水过快造成瞬时雨水量大于设计雨水量,泵站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造成地块内水淹。该项目最低处标高4.1 m,而海水高潮位时可达4.5 m,天文大潮时海水会形成倒灌。每年遇暴雨、天文大潮都会水淹,鹿礁片区的居民饱受“水患”之苦。
图1 改造片区平面图
2 水淹原因
雨污混接、混流;雨水汇流快:现状路面有水泥、沥青、花岗岩,硬化程度高,径流系数大;周边路面坡度大,汇流时间短,雨水箅收水不足;现状排水管径小,过水能力不足。
3 改造设计
此次改造按照“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打造排水系统,采取以下措施。
3.1 雨污分流
改造范围内实施雨污分流,并设计截流井,对上游合流污水实施截流,实现旱季截污、雨季排水的目的。
1)污水管道设计
该项目采用雨污分流形式,污水管主要收集设计范围内住户生活污水,预留上游污水接入口。设计污水管管径为DN300。
由于区域内住户较多且分散,如家家户户污水都单独接入污水管道系统,则需设置大量污水检查井,但是住宅区巷子内空间狭窄,施工难度大,故本次设计仅在大于3 m的现状巷子内设置室外污水管道,住户污水出户管采用DN150的球墨铸铁管连接后统一就近接入污水检查井。
2)雨水汇水流域概况及管涵设计
设计范围内雨水通过两套系统排出,一为鹿礁路东侧现状1.0 m×1.0 m排水暗渠,主要收集鹿礁路片区及上游来水,设计沟渠尺寸为0.3 m×0.3 m、0.4 m×0.4 m、0.6 m×0.6 m、0.8 m×0.6 m。鹿礁路东侧现状排水暗渠断面满足排水要求,故本次设计不改造该排水暗渠,仅对暗渠进行疏通及增加部分雨水口以利于收集路面雨水。
新建d1200雨水管,主要转输旗山路来水、鹿礁路上游雨水及复兴路路面部分雨水。雨水排放采取高水高排的原则,以鹿礁路与复兴路交叉口为界,上游雨水接入本条雨水管直接排出外海。上游现状排水暗涵为雨污合流,不可直接接入本雨水管道,故采用三通井的方式,雨季时将上游雨水接入本雨水管,旱季时污水按原排向接入下游污水截流井。
3.2 减小雨水径流
根据路面透水要求,路面采用自然面条石干铺,增加雨水渗透率;道路两侧及交汇处增设截水沟,截留高处路面的雨水;考虑现状地形高差大的情况,排水系统采取高低区排水系统分离、增设跌水井等措施,以减轻低洼区的排洪压力。
3.3 增大排水管径
改造现有排水管,增大管径,特别是雨水管涵。
图2 道路铺设效果
3.4 改造过程设计优化
排水改造过程中发现,现场有许多小街巷,宽仅1~2 m,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无管位可敷设雨、污两条排水管,道路两侧住户多而散,排水口多且排出的污水均未经任何处理,如采用DN150的球墨铸铁管连接后统一就近接入市政管网,则易造成管道堵塞、维护不便。经与设计沟通小街巷两侧采用合流制排水暗沟,避免横穿管线交叉,直接连接住户排水口,方便排水设施日常清理。
4 建设成效及建议
该项目完成后,通过当年度雨季观察,排水系统有明显改善,一般大雨天气无明显积水现象,短时特大暴雨期间会有积水,但积水减弱,或特大暴雨停止后积水很快消退,基本解决了该片区内涝问题。
4.1 强化排水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发现,老城区由于区域历史延续问题,道路两侧的住户和商家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市政管网,特别是餐饮油污,容易积垢不易清理,造成市政管网堵塞。
4.2 加大维护力度
建立建全排水管理制度,落实专项资金,定期检查、疏浚,确保设施完好,充分发挥排水作用。
4.3 加快规划建设
老城区由于建设早,总体规划较差,当时的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重新合理规划设计排水管网系统,是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老城区存在道路狭窄、地下管网布设复杂等特点,设计需要因地制宜,结合近远期规划目标选取适宜的改造方案。
参考资料:
[1]刘晓军.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排水改造探讨[J].市政设施管理,201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