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废为宝 温暖送入农家—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纪实
2017-03-02杨博华
杨博华
秸秆变废为宝 温暖送入农家—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纪实
杨博华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将农作物秸秆视为资源,善加利用,才能根治露天焚烧,化害为利。2016年12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怀远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深入宝坻区调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宝坻是我市的农业大区,有农作物秸秆88.5万亩,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调研组深入八门城镇欢喜庄村,实地察看了该村以水稻秸秆代替散煤进行封闭直燃向全村农户供暖的情况,并对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行深入调研。
秸秆可以这样烧 回归农家燃料的功能
随着“砰”地一声,欢喜庄村集中供暖的锅炉大门被打开了,一辆叉车叉起一大捆水稻秸秆,送进锅炉里,红亮的火苗立刻从秸秆捆上蹿起,没等黑烟冒出来,锅炉门就被紧闭起来。“这样一捆水稻秸秆有200多公斤,可以烧4小时”,该村水稻种植合作社社长李永军向围站在锅炉前的调研人员介绍道,“引进安装有烟尘过滤处理系统的水稻秸秆直燃高效锅炉供暖系统后,给全村143户村民家庭供上了暖气,同时为村合作社办公场所和小学供暖。一个采暖季能消耗5000亩水稻田里的秸秆。”
过去,农作物秸秆曾是农村家家户户离不开的重要生活资料,拾柴禾烧火做饭,是祖祖辈辈对乡村生活的记忆。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袅袅炊烟”成为“乡愁”的符号。随着农村生活的不断改善,乡亲们过上“燃气化”“电气化”的生活,不用烧大灶、烧火炕了。于是,农作物秸秆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变成了收割后遗留在田里的废弃物。为了不影响下季农业生产,点火烧掉地里的秸秆,省事又肥田,成了农民处理秸秆最简便直接的法子。每到三夏三秋,田野里明火四起,烟尘蔽日,无疑会加重大气污染、增加火险隐患。
农作物秸秆是籽实收获后剩留下的作物残留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目前,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的五种主要途径是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一般需要进行秸秆收集和切割、粉碎、打捆、压块、腐熟、堆沤等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机肥料、牲畜饲料、工业原料、食用菌生产基料和能源化利用的原料。其中,水稻秸秆的处理和利用难度更大一些,北方水稻收获时节的气温已经较低,粉碎还田不易腐熟,稻秸所含纤维成分很高,不如其它类别的秸秆适合作为饲料。禁止焚烧,就意味着必须离田才能处理利用,既增加了收集储运的成本,又损失了天然肥。
如今,替代燃煤用于供暖的方式,使一度被视为农业废弃物而“出路无门”的水稻秸秆,又重新回归为有用的燃料资源。欢喜庄村的水稻秸秆真正实现了不出村子的全量化、无害化利用,水稻收割后剩余的稻秆,在4个月的采暖季期间得到充分利用,燃烧后的秸秆灰可以从锅炉中取出,冷却后运回田里作为有机肥料。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宝坻区八门城镇欢喜庄村现场察看,了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水稻秸秆代煤供暖情况。摄影/马宬
稻秸就地收集打捆 稻地变身露天煤矿
离开供暖锅炉,调研人员来到村口的路旁,站在田垅上望向稻地,一派现代化新农村的景象展现在眼前。秸秆被打捆机扎成规则圆形草卷,十几垛整整齐齐地矗立在平坦开阔的田野上,静静沐浴着冬日的阳光。使用机械化作业方式,村民不弯腰就收了田里的秸秆。一捆捆绑扎好的秸秆,只等叉车直接转运到村西头的供暖厂房前,等待送进锅炉。李永军说:“机械打捆十分简单,打捆机用捆绳固定一下就可以了,每小时可以打20捆,每捆约230公斤。打捆、转运都靠机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这些停放在田间的秸秆垛,不仅整齐美观,更成为农村新的一景。水稻秸秆取代燃煤成为供暖的燃料资源,面前的稻地仿佛变成了“露天煤矿”,可以生长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稻秆“煤”来,着实令人赞叹。
调研人员在了解有关情况的基础上算了一笔账,以秸秆直燃锅炉供暖,实现了“一次投入,两免两低”。
所谓“两免”是指“避免了冬季取暖燃煤的污染和露天焚烧秸秆的污染”。欢喜庄村居民住宅为联排平房和别墅,建筑面积共18000平米左右,如果村民冬季采用单户独立的燃煤取暖,需要860吨左右的散煤,其大气污染物排放也十分可观,包括二氧化碳371吨、二氧化硫5.48吨、氮氧化物5.18吨和烟尘5.98吨。今年开始用秸秆代替燃煤取暖,不再制造上述排放。同时,欢喜庄村里的稻田种植总面积7000亩,全部就地实现燃料化利用,避免了秸秆露天焚烧所产生的空气污染。
所谓“两低”是指“排放指标和运行成本低”。秸秆直燃高效锅炉排放指标,显著低于国家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由于使用的燃料是自产秸秆,整个采暖季的运行成本只有秸秆收集打捆转运作业、锅炉用电、司炉人员工资和设备维修、折旧等费用。
真支持 由点到面、实现整村统一供暖
调研人员在欢喜庄村边走边看,村里的道路、池塘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完善。在一排排的平房中间,架起了供暖管道,每隔几十步新建一座牌坊,牌坊上的彩绘象征喜庆、寓意吉祥,既给穿路的供热主管道做了装饰,又起到了美化村容村貌的效果。调研人员在连排平房中间停下,分别走进路旁村民家中,肖怀远主任一边摸着屋里的暖气片,一边与这一户的女主人闲话家常。
座谈会现场。摄影/马宬
村民对村里新建的集中供暖感到满意:“往年用燃煤炉取暖,每天都要生炉子、压炉子、倒煤渣,今年冬天减少了这项体力劳动,暖气片干净不占空间,又不必担心煤炉安全问题。”“最大的感受就是更干净、更环保,屋里也更暖和了!我们家6口人,4间屋,过去都是烧炉子取暖,冬天买煤就得花1000多块,院里屋里还到处是煤灰、烟尘。现在家家户户统一装暖气,既干净又暖和!以前收完稻子,放把火就把秸秆烧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现在再也没人焚烧秸秆了。”
“说起全村的统一供暖,不得不感谢市人大的推动和支持”。李永军说:“最初引进一台秸杆直燃锅炉,是就地取材给水稻种植合作社的两层办公楼供暖,实现了部分秸杆的利用。张俊芳副主任到合作社来调研水稻泥鳅立体种养时,谈起秸杆的处理利用问题,听说社里在做秸杆供暖,就组织了一次专门调研。那是在2015年2月,她亲自到炉前看秸杆直燃供暖实际操作过程,在合作社办公楼里座谈,请一同参加调研的市发改委、市农委和市财政局等部门一起进行研究,推动这种利用秸杆供暖的模式,在我们村的卫生室和小学扩大应用。今年年初,村委会决定增加4台锅炉,完成了全村秸杆代煤统一供暖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冬天整个村子每家每户都通上了暖气,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孩子们冬天上学的环境都得到改善,合作社种的水稻秸杆全都有了去处,真是一举多得的惠民工程。”
真监督 提出对策、加快改进与推广
调研人员充分肯定了欢喜庄村水稻秸杆代煤供暖项目的实践意义和所取得的环保利民成效,同时向宝坻区八门城镇及欢喜庄村提出了下一步改进的方向,包括对项目进行全链条的专业评估,对秸杆收集到最终肥料还田的利用过程加强技术攻关,切实改进个别环节中还比较粗放的做法等。大家一致认为,对于既公益又利民的秸秆利用项目,农业、环保、科技等政府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支持力度。对于适应产业发展和当地实际的经验做法,要深入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加以应用。
在座谈会上,市农委和宝坻区负责同志分别汇报了全市和宝坻秸杆综合利用现状和下一步继续推动的具体方法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散襄军、张俊芳,副市长李树起分别在会议上发言提出,要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秸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为落实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主体责任,要加快立法、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提高综合利用率和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3年的76.6%提高到95%,“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力争早日实现全量化利用。肖怀远主任强调指出,要立足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联防联控,保护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露天禁烧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推进,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即将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将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作出法规性决定,要加强对决定实施的推动和监督,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形成齐心协力共建美丽天津的新局面。
(作者为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办公室综合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