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试验

2017-03-02付静涛吴美玲毕江华赵增元李英杰肖西山

中国奶牛 2017年1期
关键词:沙雷氏牛场葡萄球菌

付静涛,吴美玲,毕江华,赵增元,李英杰,肖西山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试验

付静涛1,吴美玲2,毕江华3,赵增元3,李英杰4,肖西山1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2.北京市延庆区畜牧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100;3.石家庄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00;4.北京市延庆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100)

为给北京某郊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本试验在该郊区采集了128份隐性乳房炎乳样,并对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性细菌和传染性细菌是该地区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传染性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规模牛场、小区和散养户分别为9.98%、15.99%和11.96%);环境性细菌中以停乳链球菌(小区高达10.41%)、沙雷氏菌(小区高达31.51%)和大肠杆菌(小区高达8.46%)为主;(2)在传染性细菌和环境性细菌的检出比率中,小区为最高(分别为18.81%和55.53%),其次是散养户(分别为17.39%和34.52%),最低的是规模牛场(分别为13.19%和17.49%)。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

奶牛乳房炎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侵入奶牛乳腺组织所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症。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但主要由细菌引起[1~3]。奶牛乳房炎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而隐性乳房炎患牛的乳房和乳汁均无肉眼可见变化,需要用特殊试验才能判定,会给牧场造成严重损失。据世界奶牛协会统计,世界范围内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约高达50%,中国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46.4%~85.7%[4]。虽然国内外的学者都在积极地寻找有效的办法来控制奶牛乳房炎,但都未获得成功。隐性乳房炎具有病因复杂、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等特点,应及时检测、及时治疗。病原微生物是导致隐性乳房炎的最主要病因,所以及时准确掌握病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种类很关键。本试验从奶牛场采集隐性乳房炎患牛的奶样并进行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旨在获得本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系统资料,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采用北京乳房炎试验(BMT)法,对北京市某郊区的奶牛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部分散养户的泌乳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依据“一个乳区出现弱阳性+以上者判为阳性”的标准,共采集了128份阳性奶样。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5%羊血液琼脂培养基、细菌生化鉴定管,部分生化试剂自备。

1.3 细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

表1 细菌的培养特性

表2 菌株的生化鉴定

将奶样分别划线培养于上述3种培养基上,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48h,观察、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对菌落进行编号。再经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细菌的染色特性和形态,初步判定细菌的种类。然后对单个菌落进行克隆培养,生化鉴定。

2 结果

2.1 分离培养结果

将奶样分别接种于3种不同的培养基,根据细菌的培养特性、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特性和细菌的形态学观察,进行初步判定。结果见表1。

2.2 生化鉴定结果

对已通过培养特性和形态学观察且初步鉴定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鉴定结果和细菌检出率分别见表2、3。

3 讨论

据报道,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多达80多种[5]。较常见的有21种,其中细菌14种,真菌及病毒7种。有些病原菌虽经常存在于乳房内,但不一定引起发病。

本试验只进行了细菌分离,其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6]。分离的细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为环境致病菌;另一类为传染性病原菌。前者包括沙雷氏菌、大肠杆菌、停乳链球菌等,主要通过牛体、泥土、粪便等传播。传染性病原菌包括无乳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通过挤奶过程,如经擦洗乳房用的毛巾、水等接触传播。因此,保持牛舍内外清洁和牛体卫生,避免挤奶过程中的交叉感染,是预防乳房炎的重要措施;同时,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减少传染源也是很重要的控制手段。

表3 主要细菌的检出率

传染性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规模牛场、小区和散养户分别为9.98%、15.99%和11.96%),可以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仍然是奶牛乳房炎主要的葡萄球菌属致病菌。环境性细菌中以停乳链球菌(小区高达10.41%)、沙雷氏菌(小区高达31.51%)和大肠杆菌为主,这与倪春霞[4]等人的报道是一致的;在传染性细菌和环境性细菌的检出比率中,小区为最高(18.81%和55.53%),其次是散养户(分别为17.39%和34.52%),最低的是规模牛场(分别为13.19%和17.49%),由此可见,规模场隐性乳房炎奶牛的细菌感染率略低于小区和散养户,这与饲养管理因素有关。

4 结论

(1)细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环境性细菌和传染性细菌是该地区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传染性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环境性细菌中以停乳链球菌、沙雷氏菌和大肠杆菌为主。

(2)在传染性细菌和环境性细菌的检出比率中,小区为最高,其次是散养户,最低的是规模牛场,由此可见,隐性乳房炎奶牛的细菌感染率,规模场低于小区和散养户。

[1] Kalmus P,Viltrop A,Aasmae B, et al. Occurrence of clinical mastitis in primiparous Estonian dairy cows in different housing conditions[J]. Acta Vet Scand,2006,48(1):21.

[2] Gilbert F B, Fromageau A, Lamoureux J, et al. Evaluation of tandem repeats for MLVA typing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isolated from bovine mastitis[J].BMC Vet Res,2006(2):33.

[3] 王冬梅,刘磊,王胜利,等.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05,26(6):81-83,94.

[4] 倪春霞,蒲万霞,胡永浩,等.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 2010,19(2):20-24.

[5] 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2001:77-78.

[6] 刘朝, 王京仁,张成栋,等. 湖北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奶牛, 2007,7:35-38.

第二届“牛人“摄影大赛作品 《绿色安达》——王成强 贝因美

S858.23

A

1004-4264(2017)01-0036-03

10.19305/j.cnki.11-3009/s.2017.01.010

2016-08-15

北京市农委“菜篮子”工程项目(20140204);北京市农委科技计划项目(20140146);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级课题(XY-YF-16-06);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级课题(XYYF-15-18)。

付静涛(1970-),男,汉族,硕士研究生,推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草食动物繁殖技术及繁殖疾病诊治。

猜你喜欢

沙雷氏牛场葡萄球菌
黏质沙雷氏菌对稀土废水中Dy(Ⅲ)的生物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分析*
洛绒牛场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如何防治兔葡萄球菌病
沙雷氏蛋白酶及其专一性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黏质沙雷氏菌plaA及pla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沙雷氏菌PFMP-5发酵条件的优化
规模牛场健康养殖技术
肉鸡葡萄球菌病诊疗
呼和浩特某牛场牛乳房炎的调查及诊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