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数据分析对比在营销稽查工作中的探索及应用
2017-03-01高琼
高琼
【摘要】 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营销稽查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需要以“量、价、费”为核心完成电价电费、用电情况等内容的检查。对电力营销使用的多个系统的数据展开分析对比,则能为营销稽查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多系统数据分析对比在营销稽查工作中的探索及应用问题展开了探讨,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系统数据分析对比 营销稽查工作 应用
引言:所谓的电力营销稽查,就是实现电力营销业务工作质量的稽查,拥有较大的业务量,将产生较大的稽查样本,所以给稽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利用电力营销的多个系统,并对系统数据展开分析对比,则能够实现稽查样本的合理筛选,从而使营销稽查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一、电力营销系统
目前,电力营销使用的系统包含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和配网生产系统这三个系统。其中,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供电局日常事务办理,并实现重要电量电费工作管理等功能,可以为营销人员开展营销管理活动提供数据分析支持[1]。计量自动化系统拥有电能量数据平台,可实现用户负荷监控、供电质量分析、线损分析计算和计量装置监视等功能。配网生产系统为配网自已全周期管理系统,能实现配网调度、巡视和故障处理等功能。
二、多系统数据分析对比在营销稽查工作中的探索及应用
1、营销稽查的实施。通过对多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则能够为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而专项稽查工作的开展,需要根据营销业务实际情况完成对一段时间内得到集中反映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的检查。比如在开展异常线损线路专项稽查工作时,需要按照一定比例从营销系统中完成年度线损较高线路的专变用户抽取,并对用户年度用电情况展开分析。利用多个系统平台,则能够完成用户档案建立,并对用户运行数据展开联合分析对比,以便从中筛选出使用异常计量装置可疑用户,然后开展现场核查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需完成用户资料档案建立,并制定针对用户的稽查工作单。利用营销系统报表功能,则能够完成线损管理报表编制,并完成可疑线路筛选。利用配网生产系统的导动管理和户表更动等功能,则能够完成高损线路中因停电检修等原因造成的线路损耗的排除。根据可疑线路样本,可以利用站线变户综合查询功能将线路样本用户户号和台区名等参数导出,以确定稽查样本量。根据这些参数,可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群组模块完成群组建立,从而完成样本用户运行参数的快速后驱。利用瞬时量查询功能,则能够完成需要计量装置运行瞬时量的导出,进而为现场稽查提供依据。
2、专变用户用电情况分析。在对专变用户的用电情况展开分析时,可利用营销系统对用户月度用电情况展开检查,以确认用户月用电量是否发生突变,并完成自动抄表准确性核对。根据系统数据分析结果,则可以得知合同容量是否与月用电量匹配。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需要從营销系统完成稽查样本用户档案、变压器容量、每月计费电量和变压器容量等信息的获取。在此基础上,需对计量自动化系统中用户每月负荷曲线变化展开分析,以了解用户每月电量是否存在突变[2]。对专变用户月度用电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系统数据导出,则可以利用excel软件完成数据整合分析,并利用设定的公式完成稽查需要的数据筛选,继而完成月用电量突变的判断。如果用户用电量超过变压器容量的30%,可以初步怀疑该线路存在计量故障、窃电用户或接线错误。
3、运行数据分析。在对运行数据展开分析时,需要对专变用户在营销系统和计量自动化系统档案中的参数是否一致,并利用计量系统完成计量装置采集到的数据的分析,以便对计量装置参数、用户用电负荷、总功率因数、三相电流电压和计费表行码等内容展开分析。具体来讲,就是先要从营销系统完成计费倍数和用户档案参数获取。在此基础上,需从计量系统完成档案参数和包含三相功率、功率因数和电流电压等数据在内的装置运行瞬时量的获取。将所有数据导出后,需对这些数据展开综合分析,以判断用户用电是否存在异常[3]。在这一过程中,需确定总功率是否与三相功率相等,并加强对功率因素长期较低的用户计量装置的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系统的数据,则能够完成怀疑存在窃电用户、接线错误和计量故障的线路的筛选,然后开展现场校验检查工作。
三、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利用电力营销多个系统的数据,可以完成营销稽查样本的初步筛选。而针对可疑样本开展现场检查工作,则能够有效提高营销稽查工作效率。因此,相信在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中,该种数据分析对比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李珊珊.应用营销稽查系统数据开展用电检查工作的思路分析[J].电子制作,2014,03:283.
[2]黄晓钰.电力营销稽查监控技术在营销业务中的实践[J].装备制造,2014,S1:159-160.
[3]毛为民,杨荣霞.新一代电力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07: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