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机制探讨
2017-03-01王军生邹东哲
王军生+邹东哲
(西安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经济迅猛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如何理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准确地把握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等方面,依然处于艰难的探索中。尤其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地方高校需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联动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才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创新能力;社会需求;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17-03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进入大众化中后期,高等教育制度也进入了积极的转型期。尤其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地方高校需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联动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认真分析、研究招生制度改革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推进探索与改革,以实现科学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公平,顺应改革需要。面对新常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招生应该如何完成自身的任务和使命?我们认为,要进一步研究领会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精神,探索有效的改革策略,研究建立与实践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相结合的,涉及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的动态的科学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从国内近年来的理论研究来看,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讨论停留在注意到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必要性、重要性等方面,而对机制如何运行、质量保障、制度保证等方面研究不足,内容不全面。二是就研究对象来看,更多的是针对一两个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研究,没有把招生、培养、就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顶层设计,缺少联动机制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三是从宏观上对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把握还不全面,目的领悟得还不深刻、任务理解得还不清晰,要求贯彻得还不深入。四是从微观上对三个环节的具体业务流程对接得不全面、不科学,未对深层次问题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剖析和研究。五是对顶尖高层次大学相关机制探索实践的多,而对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建立科学适合的机制研究得较少。六是对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驱动性研究得不透彻。陈红霞(2012)《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联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提出高校的招生与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要改变两个环节的孤立状态,使招生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艾丽(2014)《如何构建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体系》中从高校招生和就业面临的挑战出发,提出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从真研究源头招生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好地满足市场化的就业需求及时对就业信息进行反馈,从根本上促进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发展循环。李准、宋亮等(2015)《普通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构建策略研究》中提出通过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服务体系建设,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2.国外研究现状。H Liu(2012)认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教学支持和保障的三大系统建设,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重视课程安排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加大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支持保障系统的发展。Y Yu(2014)认为,大学教育的需求分析包括对在校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和对毕业生能力的社会需求分析。SJ Zhang(2016)认为,由于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出现就业难的情况,高校要实现以高质量就业,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城乡规划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分析专业发展的优劣势,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设施的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三、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目标
1.通过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内外部联动机制,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出适应社会“新常态”发展形势下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2.通过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学校内部动态的决策联动、运行联动、信息联动等立体化联动机制,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就业质量。
3.通过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外部联动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外部主体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合作,深度参与学校招生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创业方案的决策咨询,建立与社会需求相對接的外部联动机制。
四、国内外高校实践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探索
1.国内探索成果。(1)招生改革。如今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事实意见》,反复提到招生考试制度是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具有十分的复杂性和结构性。2003年,自主招生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教育部采取逐步试点的工作,规定每年每个时间都有考试,考试是每个学校自己出题进行选拔,在比试过后还有面试部分来考察学生的临场应变的能力,通过层层选拔后,这部分学生可以得到该学校的高考的减分的政策。如今,自主招生考试变得十分的普及,自主招考的时间由学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自由安排,考试内容和方式变得更加多变灵活,旨在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择优选拔人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在不断更新,同时对广大高等院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上依据高考成绩排队顺次录取的“简单招生模式”将逐步被基于社会需求和大学办学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的多元化、个性化、科学化、自主化录取所替代。新型的招生考试制度不是单一地看考生成绩进行录取,而现在更加倾向于偏向学生特点的进行招生,根据学校的特色来进行招生,主动建立适合大学办学特点的模式来进行招生,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否能招收到适合于其自身发展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实际上就是要回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相继展开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再次联合发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3)就业指导。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几十年来主要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以及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鼓励创业等几个改革发展阶段。在现在时点下,就业市场的需求对于毕业生就业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黨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认为大学生就业关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乎民生大计。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期,经济质量相比于之前有所提高,但是这回带来社会就业岗位提供减缓。然而,我们国家人口近几年出现高峰,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也处于高峰阶段,但是不断减少的就业岗位,很难去适应这么多的毕业生,那么就会存在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学校的生存、千家万户的希望,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国外探索成果。国外高校与我国高校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很多地方存在不同之处,但其在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就业等方面还是有很多先进科学的地方可为我们提供借鉴,启发我们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另一种是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即大学考试。这类考试每年会举行多场,学生可以选择成绩较高的作为入学成绩来进行申请。尽管这类考试范围合适,考察内容多样,可以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这也不会作为美国大学入学的唯一指标。在申请材料中需要包括以下材料:包括所学课程、教师的推荐信、所修课程的类别和水平、是否是荣誉课程、个人陈述、标准化考试的成绩、班级排名、课外活动、面试等;由此来看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有两门考试来进行选拔,另外,可以从其他的材料来看出学生的高中的表现和自信心、价值观、课外活动等非认知能力方面的内容。荷兰的经济可以得到飞速的发展,一方面和其高端制造业及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可分割,另一方面,荷兰拥有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这些应用技术大学向荷兰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了保证人才输出的数量和质量,荷兰应用技术大学从生源输入时就进行了合理分流及选拔。其招生实施办法包括多元化的招生对象,多标准的入学资格考试,多渠道的招生考试及招生录取。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教育的一大支柱,被誉为“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秘密武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主动与主导产业的用人结构相适应,设置良好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德国大学通常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同时德国高校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和就业反馈。
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机制创新的措施
1.招生改革。改变招生选拔模式,探索招生专业以就业信息反馈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类型、规模设置,使得招生模式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和社会需求。高校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角度对考生提出要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科目来学习,而不是从高中的文理分科中进行选择,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保证了考生的兴趣所在,这样的话,更有利于高校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考生进行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2.人才培养。改变以学科教学和学术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单一模式,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为依据的多元化模式,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它应根据社会需要、自身办学条件以及所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来制定。
3.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委员会与招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协调和沟通,通过内外部各环节、多层次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社会是高校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检验器,毕业生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说明该院校的教育教学是与社会相适应的。另外,高等院校可以实行就业反馈机制,利用已经找到工作毕业生,来进行社会就业形势的调查,更加明确学院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如此可以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指导,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2]王茂涛.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02):86-88.
[3]孔苏.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