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歪的柏树·
2017-03-01徐伟强
徐伟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摘要:柏树为了追逐阳光而长歪,园艺师想尽办法却无法纠正其身姿。充满理想、向往自由的大学生就像校园里的又一群柏树,如果一味地用死板甚至强制的要求手段去约束学生,必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根据个性化的特点因材施教,或许更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引导;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27-02
一、长歪的柏树
教学区里有一条幽静的小路,路的南北两侧分别种着杨树和柏树,夏天有高大茂盛的杨树投下绿荫,冬天有四季常青的柏树带来绿景。于是很喜欢这条路,从初入象牙塔下直到留校任教的十几年间,几乎天天都要走过这里。也记不得是在哪一天发现,原本应该身姿挺拔的柏树居然都长歪了。仔细观察才明白,那是柏树们在遮天蔽日的杨树下追逐从缝隙间透过的几米阳光。学过高中生物就知道,植物的趋光生长是大自然赐予其生存的本能。园艺师似乎并不能理解柏树们的追求,更不能允许它们这么不守规矩地生长,于是在它们和相近的杨树树干之间拉起了一根根约束绳套,希望用这种方式还原本该属于它们的挺拔身姿。然而没过几天,柏树竟然就挣断了绳索的束缚,继续追寻它们的阳光。园艺师强硬地换上更加结实的绳索,结果却仍是枉然。于是乎,断了换,换了又断……几番斗争下来,园艺师终于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柏树们继续欢乐地越长越歪,也越接近它们渴望的阳光。那时还是学生时代,每当看到柏树们又一次挣断绳索,最初还会为园艺师愚昧不识自然规律而心存小小鄙夷,后来便是一笑了之。最后随着园艺师的认败退出,不再有绳索,不再有挣脱,这个有趣的故事也就慢慢淡忘了。
时隔多年,当我完成从大学生到高校教师的身份转变,当我登上三尺讲台开始践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当我已然为了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而努力并困惑,不曾想到,会在某一天独自走过小路,看到那群依旧歪着的柏树,再次想起那个有趣的园丁与柏树的故事时,引发我关于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的思考,并产生那么大的感触和收获。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学生们充满理想且富有探索精神,如果他们是这校园里又一群柏树,那么兴趣和理想就是阳光,给予他们无穷的动力,去到大学的课堂和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获得锻炼。作为高校教师,不应该用主观和死板的要求去约束学生,尤其在学生出现不良甚至逆反情绪时,尽量避免用强制的方式去试图改变。否则我们也就成了捆绑柏树的园艺师,不仅徒劳无功,也会在学生心里留下勒痕。我们应该先排查影响学生兴趣的原因,通过合理引导,重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有过切身的感受。几年前开始教授一门面向全校范围大一大二学生的航空特色类选修课,在北航这样的航空航天特色院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怀揣航空航天梦想踏入校门的,不管在哪个院系哪个专业都不缺少这方面的爱好者。因此选课情况火爆,而且这群学生基本都是真正抱有浓厚兴趣,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最新讯息的。然而几堂课后,课堂气氛每况愈下,课上出现了很多埋头作业甚至打瞌睡的,最初座无虚席的教室里也逐渐出现空座。我尝试通过课堂提问和随堂作业的方式随机点名,可是几周过去,除了出勤率有所提高,课堂气氛并无明显地改观。一群带着浓厚兴趣选择这门课的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却提不起来精神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我抛开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和对策的思路,通过换位思考重新寻找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时,才发现了若干条课程设置和授课形式上的缺陷。首先,部分授课内容过于专业和深入。对于非相关专业学生来说,过于专业和枯燥的内容非但不能有效提升理解深度,反而消磨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当“极曲线”和气动特性分析的公式推导呈现在黑板上时,即使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同学也不会觉得容易,这些学生眼里的茫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双语教学模式增加了听课难度。该课程之前与国外某大学开展网络联合授课时升级成了英文电子教案,双语教学固然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国际意识和国际活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低年级非专业学生而言,生僻的词汇显然增加了他们听课的难度。再次,由于准备课件时过于主观,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讲课时又太沉浸于讲解准备的内容,而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为了验证这些结论,我找到機会征询了同学们的意见,几条结论无一例外被证实,并且获得了很多更好的建议,比如:拿个教学模型讲解会更生动、容易理解;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和知识点,希望结合国际国内最新的机型和研究进展;希望指导怎么制作航模飞机……当看到一个个同学起身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仿佛又从他们眼中看到了兴趣和希望。在之后的课程中,我及时调整了讲课内容和方式,修改教案,简化专业知识,增加国内外最新资讯,强化交流和互动。虽然短期之内的改进还是有限的,但是感觉到学生们的兴趣似乎提高了很多,课堂效果也有了明显改观。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之于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这方面,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三、个性化教育的升华
柏树被挡住了阳光,势必生长不良,为什么园艺师不能允许它歪着追求阳光,更加健康地成长,甚至还要拉上绳套强制束缚呢?因为以园丁之名行照料花木之职的人,却根本没有考虑柏树自身的需求。在他的眼里,柏树就是为了装点校园而栽的;在他评判柏树长得好坏的标准里,整齐远远胜过健康。这是柏树的悲哀!大学校园的人才培养环节又何尝没有这样的问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过多地强调按照同样的标准和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实施统一的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置学生的兴趣、特长、潜能等个性差异而不顾,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在实际效果上,不但没有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影响其发展[1]。
1.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个性化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求解“钱学森之问”的需要,也是应对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而创新型人才除了具有創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德外,还具有创新个性。因为创造学研究和人类的科学发展史都表明,创新与个性有密切的联系,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所以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2.生本教育呼唤个性化教育。所谓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学校和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宣称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但在教学管理上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限制学生上面,教师不能理解、尊重和宽容有独特个性的学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生本教育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1-4]。
3.落实个性化教育,需要正确的评价体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从实践中看,大凡创新型人才都有些常人认为的不同凡俗的“怪”的个性。可见创新性蕴含于人的独立个性之中,压抑个性就是在扼杀人的创新性。如果无法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正确的评价,那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始终跳不出传统和死板,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会受到窒息,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工厂制造的乒乓球”或者“跟蒸包子一屉一屉的”,都是一个模样的标准件,这样的学生就不是创新型人才,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在未来更是无法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5]。
四、结语
每个大学校园里,都有一大群柏树。好的园丁,会尽量安排它们都得到充足的光照,以便它们健康茁壮地生长;即使确有不可改变的外力遮蔽了照向它们的阳光,他也不会阻止柏树为了追逐阳光而歪向一旁,因为歪得有个性也是一种美,因为健康是最重要的。
这,是我对于本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引导与个性化教育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文献:
[1]李佺宁.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
[2]柳斌.求解“钱学森之问”[J].新华文摘,2011,(4).
[3]刘志明.教育就是让生命有尊严[N].光明日报,2011-01-31.
[4]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4).
[5]张武升.冲破创新人才培养的“壁垒”[J].人民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