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津某中学与河北某中学的比较看校园文化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影响

2017-03-01李大为

法制与社会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摘 要 近几年来,中学校园暴力犯罪有蔓延发展的趋势,根据犯罪学理论,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与校园文化关系极大。本文仅以笔者就读过的河北与天津两所中学在校园文化方面的差异为视角,考察校园文化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影响,从而检讨中学教育的某些误区,为中学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 校园 暴力犯罪 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李大为,天津市天华实验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14

一、综述校园文化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影响

近几年来,打架斗殴、欺辱学生等校园暴力犯罪有蔓延发展的趋势,频频见诸各媒体的典型校园暴力案件,其恶略程度令人发指,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校园暴力已经成为校园中一颗亟待治理的“毒瘤”。根据北京市高院2016年通报的北京市近5年来的校园暴力犯罪情况,校园暴力犯罪的犯罪起因和动机相对简单,多因排队、碰撞、口角、玩笑等日常琐事,或因“好面子”、逞强好斗以及敏感多疑等情感纠纷,涉及罪名主要集中于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斗殴罪,且约有70%的案件为共同犯罪。为什么情同手足的同窗转瞬间就会反目成仇?为什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屡屡演变为大打出手的互殴群殴,最终导致轻伤、重伤甚至危及生命?作为身处校园的学子,亲历或亲赌了大大小小的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对这些问题却从未用心思考过。直到有一天我从河北某县城重点中学转学到了天津某区的重点中学。原本就对校园暴力忧心忡忡的父母,更对我在异乡校园的人身安危格外担心。即便接待我们的教导主任明确表示该校园极少发生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之后,我和父母都将信将疑。在出人预料的是,转学将近半年,我在新到的学校没有发现一起暴力事件。同样的重点中学,同样的中学生,截然不同的现象引发了我的深思……

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我发现两所校园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不同的学生、家长状况,造就了不同的校园文化,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又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行为。本文仅以我就读过的河北与天津两所中学在校园文化方面的差异为视角,考察校园文化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影响,从而检讨中学教育的某些误区,为中学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粗浅的建议。

二、两所中学校园文化的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一是升学压力差距很大。天津市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59909人,本科一批录取14430人,本科二批录取18100人,本科录取率54.3%。河北省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40480万人,本科一批录取67110人,本科二批录取59250人,本科录取率31.2%。二是教育模式不同,河北某中学推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师、生和家长几乎只关注分数,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天津某中学提醒的素质教育,虽然也更多的看中学习成绩,但同时能兼顾对学生的其他特长的评价,能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特长活动和竞赛。三是对规则的遵守和言行举止的文明礼貌程度不同,河北某中学生在自动遵守行为规则尤其是在文明礼貌用语方面明显比天津某中学较差,比如不排队“加塞”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同。河北某中学生在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方面明显优于天津的中学生,但是在课外知识的掌握上不及天津某中学够丰富,学生思想较单纯。五是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模式不同。天津某中学的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多为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河北某中学的学生对家长存有更多的敬畏,情感沟通也存在更多的障碍。

三、造成这种不同文化的根源有诸多因素

(一)教育模式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京津的中学由于升学压力比较小,总体上推行的是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孩子们各学科均衡发展,凡是术业水平测试的学科都正常学习,学生按国家规定正常放假,休息和业余时间比较多,业余生活比较丰富多彩,知识面比较广。而河北某中学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素质教育”,但由于升学压力比较大,总体上推行的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课外活动比较少,高考考查之外的科目不再安排老师讲授,而是由学生以自学方式通过学业考水平测试。西方学者认为学校的功能包括:促进社会平等意识,学习文化多元化,加强个人归属感,提高道德标准、增进社会技能,培养公民之责任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而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 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教育培养和个性特质的开发。“快餐式”的应试教育,一时填饱肚子,却伤害了身体。其“急功近利”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应试教育单纯的追求分数忽略了道德品质的教育,造成部分中学生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扭曲。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和激励中学生健康成长。中国的学校教育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很明显德在前,学校应首先重视的是德育教育,然后是智育教育。但实际上大多数中学尤其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中学首先重视智育,追求升学率,轻视德育。应试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弱化,给不良文化的侵入有了可乘之机,这就造成了一些中学生自私、享乐、暴力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与中学主流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立价值观的亚文化,比如暴力文化、帮派文化。哥们义气、暴力在中学生心中极受推崇,往往把暴力看作勇敢、力量、豪爽的象征,把帮朋友打群架“两肋插刀”视为英雄主义。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接受这种与主流校园文化对立的亚校园文化。在这种消极有害的校园亚文化的推动下,一旦遇到导火索,群殴互殴等校园暴力事件就必然会发生。北京市高院在调研中还发现,校园暴力犯罪中,网络传媒等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约有70%的被告人都自述受到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视频中暴力手段的不良暗示或影响,他们更愿意把暴力当作解决冲突以及达到个人目的的有效方法。

2.应试教育单纯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特长潜质的开发,造成成绩差的学生在校园中找不到归属感和自豪感。河北某中学在高中分科之后理科的学生课堂上就不再学习历史、地理,文科的学生就不再学习理、化、生物,而且高中阶段音、美课取消,到高三体育课也取消。学校也很少组织一些竞赛或者文化娱乐活动。这造成了中学生除学习成绩之外的其它特长和爱好难以被发掘和培养。而天津某中学,所有科目一同学习,每年学校都有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奖,课余时间也能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孩子的个性和得以很好的发挥和张扬。中学生的心智发育还未成熟,其性格敏感、自尊心比较强,他们渴望受到赞扬、尊重。“唯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必然使得学习差的学生得不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其自尊心会受到极大伤害,产生自卑感和怨恨,转而就会在其他方面寻求存在感、自豪感。这部分学生会蔑视主流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创造并形成一种与之对立的亚文化,他们不以学习成绩好为榮耀,而以叛逆、斗狠、仗义、违反校规等作为炫耀的资本,同时,在打架斗殴过程中获得的关注、声誉和地位极大的满足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需要。校园暴力事件就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这也是近年来校园犯罪中经济类犯罪所占比例逐步减少,而暴力性犯罪占比增加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坦然接受并欣赏校园暴力的现象,以校园暴力视频在网上传播为例,不论是暴力事件参与者、视频录制者还是旁观者,其对校园暴力的冷漠令人不寒而立,所以有教育专家指出“比暴力更可怕的是他们对暴力的冷漠和不以为然”。

3.枯燥的学习生活、过重的考试压力,使得中学生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下降。从心理学上看,青春期的学生本来情绪控制、情绪管理,就都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在外界的刺激下,易引发情绪的剧烈波动和反复,往往容易走向极端事情。在心理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自控情绪跟会下降。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心里和生理都趋于成熟而未成熟,繁重的课业负担、考试压力,微妙的异性关系等都造就了他们感情丰富而脆弱,易冲动,心理波动大,控制感情和自我调节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和逆境,极容易情绪失控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甚至犯罪。在本科录取率31.2%的升学压力下,河北某中学每月仅休息2天,且从高一到高三不同程度的取消音体美,学生几乎没有课外活动和娱乐时间。枯燥的学习生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思想压力,使得学生的负面情绪无处释放,在高压力之下,青少年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严重下降。同时也催化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的犯罪!而天津的某中学升学压力比较小,从高一到高三周末都没课,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从事各种喜欢的文体活动,中学生的负面情绪可以在休息娱乐中得到很好的释放。另外,良好的中学校园文化可以为中学生心理减压。而不良的校园文化往往有成为校园暴力犯罪的催化剂。

(二)传统教育的缺失,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自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科学的落后,当时作为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以国家的名义推行西方科学教育,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剔除于教育系统之外。而现代的中小学缺乏像《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简洁生动,朗朗上口的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思想品德》到高中阶段还有人能印象深刻或者背下几句吗?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两个薄弱环节,一是缺乏对青少年人格教育,二是缺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表现为:不懂得基本礼仪,缺乏宽容心、不具备健康的善恶标准和荣辱观、不懂的感恩、缺乏责任心和诚信意识等。这样的中学生很难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极容易激化矛盾诱发暴力事件。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强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支持。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主张性善论,倡导人们要有恻隐之心,仁爱之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和睦、礼让、博爱的校园文化,从而起到抑制犯罪和预防犯罪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的传统启蒙读物走入了中小学生校园,对于推行素质教育模式的城市中小学,这种传统文化的推行无论从教育模式、老师及家长的重视程度来看,都是很好推行的。2006年,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在直辖市天津,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关于河北某中学的师生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笔者没有做调查。但是笔者在河北就读小学的时候《弟子规》只是走过场的学了前面部分,到了初中高中随着课业负担加重没有再接受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

(三)家庭经济背景及家庭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孩子在学龄前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家庭文化对其影响根深蒂固,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熏陶出来的孩子相聚到同一所中学,其文化观念会产生相互碰撞博弈,成为影响校园文化重要因素。首先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原来所在的河北某中学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很多是因为排队、碰撞、口角、玩笑等日常琐事引起的,到天津某中学后依然会发生这些生活中的小摩擦,但是每当这时候,有过错的一方都会及时的说一句对不起之类的解释道歉的话,小摩擦就能轻易的化解。而河北中学的学生很少有人会赔礼道歉,觉得这样会很没面子,并且被伤及的一方往往会出口骂人,于是由对骂发展为互殴群殴。而这种不同的处事行为习惯往往是由家庭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形成的。

1. 家长的道德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文化素质和行为习惯。河北某中学的家长很大部分为农民,农村的孩子承袭了父母勤劳朴实的优点,但是同是也存在一些从其父母身上学习到的不良习惯。比如,在农村,大人骂孩子是家常便饭,甚至大人们之间骂骂咧咧也是常事,于是一些农村的孩子很早就学会了骂人。又比如,农村体力劳动及生活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农村的“家长作风”和“大男子主义”比城市更为严重,爸爸几乎很少向妈妈和孩子道歉、认错,从小耳濡目染,孩子们自然也就难以养成道歉和认错的习惯。家长的这些习惯和素质对孩子影响的结果是河北某中学的学生及容易和他人发生言语冲突,并造成冲突升级。

2. 家庭暴力对中学生心里的影响。家庭暴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孩子的暴力管教。中国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比较低,更容易采取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家长以为打孩子是很铁不成钢,是为孩子好。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父母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从小承受父母暴力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之后更容易采取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二是夫妻之间的暴力。根据2011年10月21日全国妇联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据24.7%。其中明确表示遭受过配偶殴打的女性为5.5%,農村和城镇分别为7.8%和3.1%。由此可见,在农村中夫妻间的家庭暴力更为严重。这些长期在“家庭战争”中长大的孩子,成为了夫妻家庭暴力的“看不见的伤痕”,他们见惯了父母用暴力解决矛盾,久而久之也便养成了暴力解决矛盾的习惯。娜妮·J·西格尔在其论著《青少年犯罪》中指出:“在一个有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暴力和冲突、情感上不和谐、以及社会冲突等,其犯罪的驱力比其它青少年要大得多。”

3.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犯罪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大量外出打工,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一般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父母教育严重缺失。多年从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尚晓援说,“父母之爱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一旦缺失可能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缺少对他人的基本信任,还会产生其他心理问题。”今年3月起,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从各省摸底的情况看,一些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

4.家庭生活、经济背景的差异对中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方面生活环境的不同养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比如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从小就确立了排队、等红绿灯等规则意识,以适应拥挤的人群。而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在行为方式上则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家庭经济背景差异大的学生之间更容易产生矛盾。心理发育并不成熟的中学生,对于家庭背景、经济条件非常敏感。河北某中学是县城的重点高中,其学生一部分为农村孩子,一部分县城内的孩子,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相对应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相同,在相互交往中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日积月累,极容易演变为校园暴力。“马加爵事件”及“上海复旦投毒事件”可以拿来作类比,这两个案件都是由于同學之间家庭背景的不同衍生出来的矛盾,最后演化为杀人犯罪。而天津某中学生源都是城市的学生,相对来说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价值观念的冲突会比较小。

综上可以看出,天津某中学的城市中学生与河北某中学城乡结合部的中学生受到不同家庭背景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教育喜欢分数、家庭教育部分缺失,普通的“三观”教育枯燥淡泊,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暴力犯罪成为必然。根治和减少校园暴力犯罪,首先要从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遏制不良的校园亚文化入手,要以推广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家校共建为切入点和着眼点。上述几方面如果不能彻底扭转,单纯的法制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暴力犯罪的。

(一)要全面深入的推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教育,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全面的了解各学科的知识。让成绩差的学生能够从非考试科目和课外竞赛中从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开展情趣高雅、内容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使学生不再迷恋于低俗、暴力的网络游戏和影视剧。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学校只看成绩,限制学生玩耍,不能引导孩子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那么在天性的支配下学生就会隐蔽的参与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从而形成不良的校园亚文化。要改变以仅以高考分数作为高校录取标准的高考制度,让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偏才、怪才能够脱颖而出,走进大学校园。发展科学实用的专科技能培训,让具备不同素质和天赋的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学生都能平等接受就业前教育。

(二)在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由浅入深的灌输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它不应该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的专属品,而应该让它走进校园,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已经具备辨别是非能力和社会攻击能力的中学生应该具备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以认清自己行为的法律边界,树立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学会以法律作为衡量自己日常行为的最低标准。

(三)在中小学中增加思想道德和人格培养的教育和课程,并纳入中小学考核的范围,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近一百年来,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我们舍弃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主推西方的科学教育。但是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缺失的弊端日益明显,多数中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古人那种“修身、齐家、治国”远大抱负,于是近些年来国学回归校园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但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下子让从小玩手机玩游戏的现代孩子接受需要讲究技巧,不能流于形式。在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小学时期开始,循序渐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扎根于内心,形成有爱心、懂礼貌、宽容、仁慈的校园文化并指导中学生的言行。中学生应学会古代名人身上的君子之风和远大胸怀,以儒家文化倡导的仁爱、孝顺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自己日常行为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高中建.青少年犯罪与亚文化.青年探索.2001(2).

[2]朱晓玉.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