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体育理论课在高校体育课中的效用

2017-03-01黄琳

未来英才 2016年23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

黄琳

摘要:为了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2006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改变行为,首先要从改变观念着手。大学生体育运动观念的改变,可以从开设高校体育理论课着手,着力改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切实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从而培养好的运动习惯。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理论课

一、学生体质健康令人堪忧

早在一九五二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近些年来,体质相关研究结果屡屡表明,学生体质出现下滑的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体重超重人群占人口比重越来越多,身边的“小胖子”随处可见。减肥、减重成了各个年龄层永谈不腻的话题。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肥胖带来的问题不仅是体质下降而已。针对这一严峻的情况,在二零零八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提出必须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意见实施后,有研究者对上海市2000-2010年年龄为7~18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仍是,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仍需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质提高靠什么?靠的是坚持科学的体育运动。然而,谈及体育,人们更多想到的仍是竞技体育;迸发的热情,更多的出现在对观看体育赛事的热爱;最先想到的常年主动参加锻炼的人群,是中老年人的广场舞。为何为青少年拥有健康体魄而出台的重量级文件,收效却并未到达预期。在执行时,运动一小时被认为是与学科学习抢时间的竞争对手、繁重学业上的又一负担。而仅有的课外时间,户外体育活动往往输给了电脑、电视。即使是对于课余时间更多的大学生,除了大一大二必修的体育课外,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仍然不高。众多高校出台的各项鼓励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规定,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像是任务,而不是兴趣使然。

二、开设高校体育理论课的必要性

那么,要使阳光体育顺利开展,首先应该培养的是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众多人的认识中,体育课仅仅是学会一项体育技能的存在,鲜少有人知道体育也有理论,更不知道体育理论课在教学大纲中的存在。

教育部于2002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

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纲要》颁布5年后,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曾吉等人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以5.44%的比例对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除体育院校外的多个类型的1396所普通高校中的76所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需要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需要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且学生们也普遍认为有必要通过必要的体育理论学习来更好的指导身体锻炼[1]。

但是,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理论课学时上,多数学校达不到《指导纲要》的每学期约4学时的要求。这从根本上没有保障教学时长,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无从谈起。在教学内容上,各校未有统一设置,特别是讲授涉及经专家论证为最佳教学内容的心理健康标准的高校不足百分之三十,达不到理论课设置令学生全面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初衷[2]。在教学形式、方法与手段上,均未能得到重视、与时俱进,并不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要求。

三、开设高校体育理論课的重要性

“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提出、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使得大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通过几年的实施,我国学生体质有了提高,但离“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还有差距。究其原因,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体育的观念陈旧、运动动机不强、态度消极等情况,导致“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并未达到理想预期。

如何让“阳光一小时”在大学校园中更有效的执行?除了场地、器材需求的满足,时间的合理安排外,改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健康的理解是执行效果能否提升的关键。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良好设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应于体育专项学生的理论课相区分,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从学科学生的理论需求出发,与时俱进。

在大学生体质亟需提高的环境下,以改变运动观念为切入点,探索大学体育课堂理论课程的设置,拟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体育理论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找出现行高校学校体育教育中,理论知识缺乏的部分、观念有误的部分等;针对这部分教育缺失,加入必备的体育理论等设置大学生体育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研究出适合于学科学生的体育理论课课程框架,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有失偏颇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掌握必备的锻炼方法,从提升内部锻炼动机着手,帮助大学生在掌握必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自主自觉的参与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达到体质提高、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课中加入体育理论类的课程是可行的、有必要的,且是现行体育课教学中所欠缺的。这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中所需要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参考现行各大体育学院中学科生所选修的体育理论类课程(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等)以使得大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体育理论

[3,4,5],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会遇到的高原现象等。此外,还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比如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本校学生的需求,如科学减重、增肌等,开展科学的教育,理论课联合实践课,切实帮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达到自身外形要求。这样既在思想观念上从被动到主动,扭转对体育的偏见,也给予新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体系的探索。当大学生能够既掌握科学的体育理论并用于指导自己生活中的体育活动,高校体育教学也将更行之有效,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终身体育将不再是美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曾吉,吴明智,李智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调查分析[J]. 体育学刊, 2007, 14(1): 95-98.

[2] 王丽娟.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5): 90-92.

[3] 毛晓荣.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2(5): 97-100.

[4] 杨桢.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8(5): 141-142.

[5]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8): 89-92.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
我为体育狂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