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探讨
2017-03-01张凌华
张凌华
摘要: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在成为中小学生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推动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展现魅力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阅读写作;规律
对于高中语文探究性的学习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师的教学方式,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很难得到培养。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能够摸得着的。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的成績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所提升,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一、建立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许久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二、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是失败之举
对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对学生而言,确实是非常时期。在高中时期,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三、对语文教学要有探究性的分,避免出现盲目性
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之教与学的实践。
学习需要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内容,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学生特征指影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知识准备,生理、心理准备,以及诸如智力才能、学习动机、生活经验、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因素。
四、更新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长期以来,在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中,存在着对学生尊重不够,理解不足的现像,我们总是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认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生活,却常常被认为是幼稚、锁碎、不具有典型性。长此以来,学生便开始怀自己的感情和生活价值,不在敢于写自己的真实生活,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此只好放弃真实的生活开始装腔作势,故作高深,所以,老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感情体验。
其次,我们在评价作文时,总是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能找出问题来,出现一点的毛病就意味着作品的失败。而实事上,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完美的,既便是经典的作品也如此。而对于学生的作品而言,我们应当指出问题的所在,并且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应发现、发掘学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语言天赋,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
五、结语
在我看来,语文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学生品质的培养,修养的陶冶,心灵的启迪,灵魂的净化,是对学生一种精神的内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