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 发挥勤工俭学育人功能
2017-03-01
近日,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在玉溪召开。会议提出,要继续加强勤工俭学工作,将工作重心从过去注重经济效益转移到育人上来,突出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努力实现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近些年来,我省各地、各校结合新时期勤工俭学工作的新要求、新定位,创新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不少经验和方法。本期“专题荟萃”,我们编辑整理了玉溪、德宏、丽江3个州(市)教育局在现场会上的交流材料,共同聚焦他们的勤工俭学经验。
近年来,丽江市勤工俭学工作以育人为目的,生产为基础,服务为先导,效益为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勤工俭学活动,既发挥了勤工俭学增加收入改善办学条件的作用,又发挥了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目前,全市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有300所,开展面为53.5%,现有勤工俭学基地数322个(其中小学263个、普通初中58个、普通高中1个)。这些基地中,有农林牧渔基地266个,总面积1 831.48亩;第三产业7个;其他49个。2015年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销售总收入及营业额为402.75万元,利润额为320.55万元,支出320.5万元,年收入逐年增长。
一、清晰目标定位,谋划工作发展
2015年,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了《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管理办法》,丽江市教育局结合市情,及时制定并下发了《丽江市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市中小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建设一片基地、办好一个食堂、资助一批贫困学生,基本解决农村学校住校生吃肉、吃菜问题。”我们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勤工俭学工作,通过努力实现了4个目标:
一是建一支较好的队伍。健全配强勤工俭学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或总务主任为具体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的勤工俭学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全市共有勤工俭学从业人员1 070人,其中教职工268人,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二是建一个合适的基地。凡是有寄宿生的学校都要建立勤工俭学基地,各学校结合学校实情,选择一块适宜种养殖的土地和空间,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为学生劳动锻炼提供实践基地。2015年,永胜县程海镇第二中学等8个基地被命名为“云南省勤工俭学示范基地”。
三是体现两个职责。养好猪、种好菜,为学生提供绿色蔬菜、放心肉,保证寄宿学生在校吃饱、吃好、吃健康,切实提高学校后勤保障水平;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会劳动、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全市322个勤工俭学基地中,实现部分蔬菜副食品供给的基地数为232个,供给率为72%。
四是实现三个功能。把勤工俭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劳动技能,切实体现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合理安排一部分勤工俭学收入资金用于改善校舍、添置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缓解学校经费压力,让勤工俭学工作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实现勤工俭学的助学功能;拿出一部分勤工俭学收入资金用于奖优扶贫,为贫困家庭学生定期购置学习、生活用品,减轻学生家庭负担,让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勤工俭学的惠家功能。2015年,全市接纳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数236个,接纳学生劳动实践16万人次;勤工俭学销售收入及营业额402.75万元,利用勤工俭学收入110.07万元资助困难学生7 698人,用于改善办学条件30.42万元,用于师生福利133.74万元,其中教师24.57万元,学生109.17万元。全市勤工俭学工作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突出技能素质培养,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对中小学生免补、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学生生活补助等政策的实施,勤工俭学的作用更加集中在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上。
2015年被评为“云南省勤工俭学示范基地”的古城区七河中心校师生齐动手,积极开展养猪、种植蔬菜、粮食种植苗木等活动,通过实践,学生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学会了锄草、施肥、防治病虫等技术,学会了播种、育苗、移栽、管理、采摘等本领;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教师教育学生爱惜粮食,不浪费饭菜。通過实践感悟,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父母的不易,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这是来自勤工俭学基地最真实的反馈,也是开展勤工俭学的初衷所在。
另一所“省级勤工俭学示范基地”华坪县中心镇龙洞村完小,自2013年全面开展勤工俭学工作以来,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在勤工俭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教育教学工作捷报频传,每年的小考成绩在该县山区教学评比中名列前茅。这充分体现了勤工俭学工作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学校也得到了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优势特色逐渐凸显
1. 勤工俭学成为促进学生健康的有度拓展
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潜在的创新意识,为调节身心创造了条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体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缓解焦虑心理。勤工俭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这种身体的锻炼和劳动付出后心理上收获的满足,是传统课堂中无法得到的。从丽江市的总体情况看,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好,体育测试分数普遍偏高。学生心理素质抽样调查普遍偏好,99%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
2. 勤工俭学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校的教育观念由单纯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贯彻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丽江市各校开齐劳动技能课程、开足课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勤工俭学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趣创新
丽江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丽江市先后组建了纳西娃娃艺术团、黄山小学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兴仁小学纳西母语传承基地、大东白水完小“热美蹉”基地、白龙潭小学纳西童谣传承基地、大研中心小学民族打跳基地等,这些小学虽然不具备开展养殖类勤工俭学的条件,但能够围绕勤工俭学要积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宗旨,积极开发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中争取到了大量的来自政府、企业、民间团体的勤工俭学经费。
4. 勤工俭学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补充
丽江市辖一区四县,总人口约125万人,其中永胜县、宁蒗县是国家级扶贫攻坚重点县,玉龙县是全省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市在校学生超过1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有95 456人,截至2016年3月,有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24 886人。勤工俭学为学生和学校劳动创收、增加补贴、改善生活创造了条件。贫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贫困学生的补助得到提升。
5. 勤工俭学成为深化民族团结的有益尝试
丽江是我省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普遍较高,部分学校超过70%。学校在开展勤工俭学过程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主动设置合作劳动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在共同的合作劳动中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增进了友谊,培养了情感。同时,在角色的频繁转换中也多了份宽容、大度和对别人的理解,实现了多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校园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