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万年的远程兵器
2017-03-01常志气
常志气
电影《英雄》中,一排排弓弩手万箭齐发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古代战争中,弓箭是远程攻击的主要手段。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对弓的制造有了比较科学的规范。据其记载,制弓需要“干、角、筋、胶、丝、漆”六种基本材料,称之为“六材”,书中对每种材料的选用及弓的制作工艺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一般一张弓从选材到制作完成,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古代贵族将门的男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六艺”,其中的“射”指的就是射箭,足见当时人们对这一技能的重视。我国历史上的英雄都曾有着高超的操弓武艺。如《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三国演义》中辕门射戟的吕布,《东周列国志》中百步穿杨的楚国将领养由基等。
草原民族则把弓箭的火力和马匹的机动性高度结合起来,形成了如同后世装甲部队一般的战斗洪流,横扫万里而罕逢敌手——蒙古和满清所使用的蒙古弓和清弓,便是他们赖以取胜的主要兵器。
弩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有的还有简易的瞄准装置,其射程可以达到惊人的600米。
弩产生于弓之后,据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推断,最早的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希腊。而在国内,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善射的“琴氏”在弓的基础上发明了弩。
弩在中国也被称作窝弓,西方称之为十字弓。
最为著名的是诸葛连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称作元戎弩。据《魏氏春秋》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类似于现代武器中的远程火箭炮连发的构思。这种连发弩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营塞。尽管很多人都曾宣称复原、制作了诸葛连弩,但由于缺乏古人的实物乃至图像等方面的物证,诸葛连弩的具体情形至今仍是个谜。
极其依赖兵器的宋朝还发展出了变态级的“床弩”。在公元1004年的澶州之战中,辽军将领萧挞凛就是被澶州城上的宋军发射的床弩射杀的。有种说法是萧挞凛被射穿后还被钉在地上,从床弩的威力推断,这个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
而在西方,弩强大的穿透力几乎使骑士的锁子甲完全失效。有意思的是,因为有了十字弓,一个普通的农夫仅需几小时练习就能在与一名7岁受训、经历过14年磨练且身披重甲的骑士对抗中处于优势。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战役、普瓦捷战役和阿金库尔战役中,笨拙的法国骑士一再被英国狂风一般的箭雨打得落花流水。
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弩与弓相比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发射速度逊于弓,且比弓笨重,所以在古代军中,二者通常配合使用。
弓弩是一种有上万年历史的远程杀伤武器,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声无光,威力适中,附带伤害小,还可以用来抛掷绳索,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其精度比传统弓弩更高,在特种作战、反恐、治安、抢险救生等方面仍然能派上用场。但也正因为弩具有容易上手、杀伤力大、射击准确的特点,通常都会禁止民间拥有和使用。直到现在,在我国的法律中,弩依然是违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