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论语》守忠信重知耻

2017-03-01刘兆伟刘北芦

共产党员·上 2017年2期
关键词:忠信杨震敬畏

刘兆伟++刘北芦

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辑而成。书名是书成之日自然形成的。

《论语》一书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尤其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的《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作为儒家经典普及本以后,流传极广。南宋以后,中国科举考试题目、内容均出自四书。所以,南宋、元、明、清四代对《论语》更加重视。于是,《论语》之中的思想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指导思想。所以,《论语》一书对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广泛而深刻。不必讳言,《论语》等体现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弘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读《论语》,以便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语》一书共11705字,490余章(节),分为20篇。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如何讲礼仪规范,要有敬畏之心,要顺应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为人做事,要为社会的相对“均和安”而努力,等等。这些都是做人为官不可须臾离开的指导思想。本文着重谈谈讲修养、讲道德问题。

修养、道德的基础是孝道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家教家风是修养、道德的基础。《论语·学而》中写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在修养、道德中的地位明确了,那怎么去打好这一基础呢?《论语·为政》中写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本真是敬,是子女由衷地敬爱父母。如果不敬,只是能供给父母饮食,那就与养犬马没有本质区别了。孔子进一步说,侍奉父母“色难”。子女对待父母的容颜一直是愉悦的,这是很难做到的,需要子女内心真正做到诚敬。《大学》中写道:“诚于中而形于外。”人们面容的诚敬与否,完全取决于内心的修养程度。这就在孝亲上为人们提出了本质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孝,非常注重孝敬父母的纯孝,其原因就是人本来对待父母才具有纯净真情,少数人即使丢了这真情,通过教育也较容易唤回。人有了这纯孝真情,即具有了敬,将此敬意推而广之,以至社会各个方面,这样才能敬畏使命,敬畏职责,敬畏人民,敬畏贤达。北宋理学家程颐说:“敬胜百邪。”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敬”、敬畏,有了敬畏,就有了道德修养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会努力向圣贤学习,向大众学习,凡事严于律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恐对不起众人所望、领导所托。所以,修养、道德的基础是孝悌,家教家风建设是建立文明和谐国家的基础工作。

修养、道德的重心是忠信、知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论语·述而》中写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孔子的道德教育,由孝悌入手,最重要的就是“忠信”教育。为保证忠信教育的践行,又特别强调“知耻”教育。

《说文解字》中写道:“忠,敬也。”“诚,信也。”“信,诚也。”诚、信二者本意是一致的,所以往往联用为诚信。忠信,即忠诚信实。

在家里讲孝悌,到社会上主要讲忠信。对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对他人委托的事项都尽心竭力、精益求精地去完成,这就是忠的真谛。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真能做到忠诚信实,走遍天下都会受到欢迎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党的干部一定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只有做到忠诚,才能做到干净;只有忠诚、干净,才能真正做到为大局而担当,并想方设法去担当好。所以,古圣今贤都认为,不论做人还是做官,忠诚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单位之间、国与国之间往来,诚信是极为重要的。重然诺、讲信誉、守诚信,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视的为人信条。《论语·学而》强调:“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凡事以忠信为宗,不要与道德低下者交游,犯了错误,不要怕改正。此处所讲的错误是指不忠不信的错误。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注重忠信的践行,践行与否,是日常反省自身的重要内容。《论语·八佾》中写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对下要关爱,要以礼相待;下对上要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上下同心同德,自然众志成城。《论语·颜渊》中写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宁可“去兵、去食”,也要讲诚信。如果上下失信,万事颓废,国家将崩毁。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国家角度,缺乏忠诚、诚信都是大问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一定要认真努力践行好的。

中华民族是非常注重尊严的民族,是非常讲羞耻的民族。《论语·里仁》中写道:“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话不轻易出口,因为耻于行动赶不上话语。只说不干,只表态没行动,说话口气很大,气势如虎,而实践上却拈轻怕重,小气如鼠,此类人物被人视为是可耻的,是没有尊严的。《论语·宪问》中写道:“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注重言行一致,要求人们“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从现实来讲,见义奋起者是富有担当精神的正义之士;见义不为、见义不勇者是可耻之徒。《论语·为政》中写道:“见义不为,无勇也。”此处提到的无勇,就是怯懦,就是无耻。《中庸》中有句话:“知耻近乎勇。”说的是,深知不坚持正义、不维护人民利益是可耻的,才能为正义事业挺身而出,才能不怕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

今天,我们可爱的祖国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这是空前伟大的事业、光辉的事业,是中华民族人人自豪、人人尽心尽力的事业。谁不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谁就是可耻的;谁由于缺少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而缺乏担当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责任意识,谁就是可耻的。正因为中华民族羞耻观念极强,所以能够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传承如此高尚的修养、道德,高扬忠信、知耻之美德,中华民族将愈加奋起,愈加忠诚信实,敢为民族伟大复兴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修养、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慎独”

“慎独”一词在《大学》《中庸》中均指君子要做到独处之时也能恪守高尚的道德修养。久之,由自觉到自然,“君子必慎其独也”。其实,“慎独”不只是指君子独处之时,即使与众人同处之时,也有慎独问题。自己内心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不移的原则,面对众多非分之利的围袭时,也一定要坚守党章国法。《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为官清廉,曾举荐荆州王密为官。王密夜间送他十金,说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王密愧而退出。杨震做到了“慎独”,祖孙三代都是清官廉吏。这充分体现了“慎独”的重要意义。

坚持“见利勿苟得”的原则,不合道义之利,再微小也绝不苟取,这也是“慎独”。中华民族充满浩然正气的官员与士人是讲气节操守的,如松柏一样经得起种种艰苦的考验,也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大义凛然,正气贯长虹。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征程中,无论肩负什么重任,无论做何种工作,都能意志坚定,自律自强形成习惯,毫无贪鄙之欲,忠于职守,这就是最好的“慎独”,最好的“忠诚、干净、担当”。

如果能有效阅读《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著作,且应用于实践,我们一定会更加忠诚于国家、民族;一定会减少贪腐之事的出现;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他人更真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忠信杨震敬畏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百岁“武痴”
百岁“武痴”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