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一破解中国可持续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2017-03-01王世钰
王世钰
“未来10年,可持续供应链将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供应链模式。发展节能高效的可持续供应链系统,将会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赢。”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十年框架负责人Charles Arden Clarke在参加“中欧可持续供应链高层论坛”时指出。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庆华认为,绿色供应链在我国起步较晚,其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具体表现为:在政府层面,缺乏直接针对绿色供应链的法律法规、政策与具体行业认证标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面临政策障碍。
在企业层面,中国多数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绿色供应链概念仍较为陌生,企业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成本远小于实施绿色供应链引发的管理成本,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动力不足。
在消费者层面,当前中国普通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理念的认识尚处在培育阶段,环境知情权的概念也远未得到普及,多数消费者仅仅满足于追求产品是否“绿色”,是否安全,而对于企业供应链的物流环节是否绿色并没有足够认知。
针对中国纺织业在可持续供应链发展面临的难题,来自国内外官员、企业以及专家纷纷献计献策来逐一破解。
可追溯性、大数据是未来趋势
欧盟驻中国及蒙古国代表团参赞、合作处处长Lars Gronvald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的纺织品供应链的构建有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如果中国纺织品服装供应链是不可持续的,它所产生的贸易影响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要在贸易的过程中将可持续的问题作为关注的核心。
“现阶段纺织品可持续供应链存在四个明显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可持续供应链的发展情况略显混乱,很多的标准、行为规范的出现,会给许多中小型感到混淆,带来额外的挑战,使他们面临一些技术或财务方面的障碍;第二个趋势是在实施繁杂的标准或者行为规范的同时,需要有巨大的技术方面的投资;第三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能够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第四个趋势是市场数据有很强影响力,我们需要稳健的和令人信服的有关于可持续生产的数据。”Lars Gronvald表示,“希望在未来会有更多中国的企业能够使用ITC的工具,比如标准地图这个工具包的应用,希望通过这样的工具促进标准项目的融合、协调和可追溯性,让金字塔下面这些中小企业能够从纺织品、服装可持续性供应链上受益。”
京东集团副总裁傅兵认为,当前可持续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交易环节多渠道。例如,各种代理商线上线下零售渠道之间的库存不能共享,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会大幅度的提高。挑战之二,在于交付方式的多元化。企业同时要处理B2B和B2C的订单,如果企业供应链不健全,供应链管理难度就大幅度提高。挑战之三体现在,消费者的需求更加个性化,融合时代的零售商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式被重塑,为分析预测消费需求带来很大的挑战,也给原来补货的模式、库存的部署以及逆向物流带来挑战。第四个挑战是柔性化的供应链变革,以往品牌习惯于批量的生产,要提高弹性和速度,就要求供应链要更快更精细。
傅兵表示,“京东重视整个商业环节上的绿色、环保、可持续。通过智慧供应链增加价值、提高产业链绩效和透明度,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鸿沟,是现阶段实现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京东还通过为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最多可以帮助供应商日均单量提升51%,仓库存储效率提升2倍,使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京东延伸到上游供应链和下游的消费者。”
推动绿色供应链认证体系 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徐庆华建议,建立并发展绿色供应链的认证制度,使绿色供应链做到可操作、可监督,并推动企业实践,创建中国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体系,进一步调动企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企业意识到发展绿色供应链能够成为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新机遇。推动绿色供应链更需要在国际层面上合作。以绿色供应链为主题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国际间绿色贸易对于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专家周晋竹认为,对于中国众多纺织中小企业而言,可持续供应链的概念仍然很陌生,企业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成本远远小于实施绿色供应链引发的管理成本,导致多数纺织企业仍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追逐目标。
“只有在政策或法律的强制规制下,企业才会采取绿色行为。”周晋竹坦言,纺织业可持续供应链的建设涉及到产业整体的生态系统,绝不仅仅是纺织企业单方面的努力就足夠,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行业标准与国际的对接、配套服务的跟进、甚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稍高价格的认可等等。
周晋竹建议,应推动中国纺织优势产业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推动纺织标准国际互认机制,使外贸企业在中国认证完成后不需要到出口市场进行二次认证。
“目前,中国纺织业整体上仍然处于供应链的下游,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标准制定方面都较为被动。”周晋竹指出,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拥有完整产业链并且可以全球布局的纺织企业集团,通过其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先完成“链主”企业内部的可持续供应链建设,再逐渐向全行业普及。
中小纺织企业应走“专精特新”加强可持续供应链发展
同时,周晋竹建议,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于纺织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技术领域和客户需求,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融入“链主”企业的供应链中,加强大中小企业协作,优势品牌企业发挥带动联动作用,中小企业做好专业配套服务,形成协同发展的可持续供应链。
“另外,对于广大中小纺织企业来说,制约其向可持续生产转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资金问题。”周晋竹建议,国家相关金融单位,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建设、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等给予金融支持,比如利率、税收等的优惠。
周晋竹表示,中国纺织业可持续供应链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对中国市场的营商环境、监督职能、生产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体制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但这是未来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