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视阈下科技报办报方向观察
2017-03-01张建胜
张建胜
摘 要 从整体来看,全国科技报大多处于发展焦虑与发展方向选择混沌期。以面向农村、为三农服务的大多数没有事业经费供养的科技报,在国家对农业实施全覆盖、系统化、社会化的财政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政策的推动下,科技报传统服务三农的有偿技术服务面与范围不断狭窄化。科技报因其纸质媒体的物化特性与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现实发展环境。其生存与发展受社会现实环境的制约与限制,并为社会现实环境改善提供有效服务。科技报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立身于社会现实环境,熟知社会环境,立足于为社会现实环境改善提供有效服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要从学习、研究、熟知、遵从政策导向做起。认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认真体会国家发展方略,努力熟知和遵循社会发展趋势,探索并争取早日具有社会发展视阈,摸索出一条适合报社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 科技报;政策视域;社会环境;政策效应;办报方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45-05
1 办报应具有社会视阈观察能力
当前,科技报特别是地方涉农类科技报,大多处于发展焦虑与发展战略选择混沌期。报纸,除党报外,都市类报纸大多处于类似的发展阶段。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办的涉农类科技报,如果没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没有完成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转型,没有找到报社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其境遇会更糟糕。
报纸,因其承载的社会属性,如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就社会资源来讲是一种浪费,就社会服务功能来讲是一种缺失。这类报纸扭转发展颓势,尽快摆脱发展焦虑与发展战略选择混沌期,摸索出一条适合报社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就要努力去尝试学习与探索,认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认真体会国家发展方略,努力熟知和遵循社会发展趋势,探索并争取早日具有社会发展视阈。
2 政策视阈关系办报方向
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衡量,报纸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它体现并承载着人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传播人类的社会实践信息,指导并规范人类的社会实践行为,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良性发展。由此,其社会属性与形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与政策导向。
社会政策导向决定办报方向,这是办报遵循的基本规律与坚持的基本原则。脱离这个规律与原则,就会被社会发展的浪潮淘汰。这就要求我们在办报实践中,以积极进取的心态,主动学习,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办报实践中寻找发展战略机遇;创新体制机制,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构建并完善组织制度与保障体系,确保正确组织实施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寻找到适合报社自身的发展方向与道路,以达到符合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实现报社发展战略预期。纵观科技报的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不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都会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政策导向决定办报方向。
3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三大政策对科技报办报的作用效应
3.1 70年代后期国家三大政策
3.1.1 恢复高考制度政策
1977年8月13日,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该次会议决定恢复我国中断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大学生。1977年11月,全国举行高考。
3.1.2 发展科学技术政策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在该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标志着党中央把科学技术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的层面。
3.1.3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自7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至今,大体经历了6个阶段:
一是只做不说的试点阶段。自1978年开始,国家有选择地在安徽、四川等省的农村,对农民进行土地包干到户的生产方式试点。
二是在国家层面公开阶段。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该次会议决定进行全面农村工作改革,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是确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性质阶段。1979年至1982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等一系列政策,明确指出各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如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农民可以自主生产,自主经营。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规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要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当年或几年不变。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土地承包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干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四是在全国强力推进阶段。1983年至1984年底,中共中央出台《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在全国强力推进土地承包责任制。如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健全承包合同制。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84年16日至26日,国家农牧渔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要求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巩固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廣大农户尽快富裕起来。1983年,在全国农村全面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至1984年年底,全国落实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93%以上,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以上。
五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阶段。在1984年以前,我国农村实行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承包期较短,一般不超过3年。在肯定我国农村10多年来改革方向和成就,总结以前经验的基础上,1985年至1993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对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不断进行完善。如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明确提出,我国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政策长期不变。1991年11月25日至29日,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要求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指出,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为确保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对土地增加投入的收益,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荒地、林地、沙地、滩地等的承包期可以更长。
六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把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固定下来。1998年至2003年,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国家把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如1998年8月29日,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发包方和承包方订立承包合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2003年3月1日起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耕地承包期为30年,草地承包期为30年至50年,林地承包期为30年至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等政策。
3.2 作用效应
恢复高考制度政策、发展科学技术政策、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实施,迅速激发起中国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与动力,引领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服务与适应整个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中,报纸发展迅速达到了空前繁荣期。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邮政系统发行报纸品种数、每期发行总份数:1977年,238种,4 340.7万份。1978年,253种,5 542.5万份。1979年,283种,6 288.8万份。1980年,382种,7 415.4万份。1981年,451种,7 638万份。1983年,604种,10 416.2万份;其中,科技报期发626.8万份,占报纸发行总数的6%。
3.2.1 从整体来看科技报
1978年以后,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经宣传出版部门批准、正式注册登记、邮局公开发行的全国复刊和创办的科技报有30多家。仅1978年1年,恢复和创办了9家科技报。至1981年底,除台湾省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8个省会城市都办有科技报,一些省辖的地、市、县还编印有内部出版发行的科技报,西藏、新疆、内蒙古不但出版有汉语版科技报,而且分别出版有藏文、维吾尔文、蒙古文版科技报。同时期,全国科技报编辑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据有关资料显示,1979年全国科技报期均发行数近500万份,1980年、1981年为三四百万份,1981年底参加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的科技报社有43家。1983年,公开全国发行的科技报有56种,全国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626.8万份,比1981年几乎翻一番,全国科技报发展迅速,报纸发行量大幅度上升。其中,《湖南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156万份,比1981年增加3倍多。1985年,《湖南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182.13万份,《山东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153.32万份。
3.2.2 具体来看国家级、省级科技报
1977年5月20日《山东科技报》复刊,1981年全年期均发行数为19万份。1978年5月《科学园地报》复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6万份。1978年7月1日《辽宁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3万份。1978年12月1日《安徽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5万份。《科学报》1979年11月1日复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05万份。1978年7月1日《北京科技报》复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0万余份。1978年9月18日试刊,1979年开始全国发行的《福建科技报》,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6万余份。1978年10月《山西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0万余份。1979年元旦《甘肃科技报》复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0.25万份。1979年12月《新疆科技报》复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2.2万余份。1979年8月试刊,1980年正式向全国发行的《陕西科技报》,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3万份。1980年1月1日《内蒙古科技报》创刊,1981年汉语版期均发行数为2万余份。1982年1月1日《吉林科技报》复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8.5万份。《四川科技报》1977年6月试刊,1978年在省内公开发行,1981年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当年发行总数为450.5万份;1979年出版《数理化及英语高考复习资料》专刊15期,每期发行数为35万份。1981年,《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9万余份,《上海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10.5万份,《河北科技报》期均发行近12万份,《浙江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18万份,《江西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6万余份,《河南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12.5万份,《湖北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13万份,《湖南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49万份,《广西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15万份,《贵州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2.7万份,《云南科技报》期均发行数为5万份左右。
3.2.3 具体来看省级以下科技报
1978年《长春科技报》复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2万份。1978年5月22日《沈阳科技报》复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8.5万份。1978年12月《武汉科技报》试刊,1980年6月开始面向全国公开发行,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8万份。1979年1月《成都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3万份。1979年1月《承德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万份。1979年8月《鞍山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万份左右。1980年1月《西安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2万份。1980年2月《江城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0.8万份。1980年8月1日《学科学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万份。1981年1月《邯郸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5万份。1981年3月《哈密科技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0.5万份。1981年5月25日《少年科普报》创刊,1981年期均发行数为10万份。1979年5月《青海科技报》创刊,1979年期均发行数近1万份,1983年10月發行数增加到5万份。
3.3 办报方向
3.3.1 科技宣传
70年代以前,科技报承担的社会职能主要是科学普及,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思想,推广先进技术的科普类报纸;70年代以后,科技报在继续以前科普的基础上,增加了科技新闻宣传内容,紧密围绕国家四化建设,加大科技新闻宣传力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科技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交流科技工作者的经验,推广科研技术新成果等,是宣传国家科技大政方针、指导科技工作、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类综合性报纸。
3.3.2 高考复习资料
大部分科技报开设数理化专版,刊登中学生数理化辅导的内容。如《四川科技报》1979年出版《数理化及英语高考复习资料》专刊15期,每期发行数为35万份。
3.3.3 面向农村
大多数科技报原来“面向农村,兼顾城市”,后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绝大多数省、省辖的地市科技报采取了面向农村的办报方针,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开设了种子、化肥、农药、市场信息、种植养殖技术讲座、农产品储藏加工等专版或专栏,指导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和销售,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科技报普遍受到农民欢迎。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目前国家涉农政策对科技报办报的作用效应
4.1 80年代中期至目前国家涉农政策
4.1.1 “三农”问题政策化
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问题。但是,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政策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政策化过程,有以下几个明显标志。
一是“三农”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完成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从经济、政治、文化3个方面提出,从20世纪末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二是“三农”问题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发布。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发布。
三是废止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全国废止农业税。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该意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2003年至2016年,14个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重中之重”的位置。
4.1.2 农业产业化政策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村家庭农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生产形式和组织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农业产业化政策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收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益。特别是1993年至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引导力度。如1993年11月5日,发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允许土地承包权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可以适度规模经营。1995年3月11日,发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一九九五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支持农村多种形式的贸工农一体化经济实体,支持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新型经济组织,发展一体化的经济组织,积极稳妥地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二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2001年至2007年,国家相继发布实施一系列政策,如2001年1月3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1年2月12日发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2003年1月7日至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03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31日发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年12月31日发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等,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引导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增加收入的带动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2003年至2008年,连续6年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
4.1.3 农业技术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全国供销和邮政系统、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有关部门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加入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并且覆盖面愈来愈广,投入愈来愈多。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服务农业的政策,使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到了逐步完善与发展。
一是1983年至1995年,面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开展的实际困难局面,国家有针对性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1983年《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农林第一线科技队伍报告的通知》,1991年《关于转发人事部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的两个文件的通知》,1992年《关于颁发〈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1995年《印发〈关于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试点示范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等,为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纳入国家职称评定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试点工作,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编制问题等,切实解决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确保一线农业生产的科技服务力量。
二是1987年至1993年,面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实际状况,国家有针对性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1987年《关于建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若干规定》,198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研究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几个问题会议纪要的通知》,1988年《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1988]11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1993年《关于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等,指出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原则,明确提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主要任务和建设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服务站、农村经营管理站、水产技术服务站等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稳定。
三是1992年至2007年,为適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确保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组织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如1992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管理办法(试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一九九五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1995年《关于下发〈关于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996年《关于落实乡镇推广机构“三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等,明确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定编定员,事业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支持。之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4.1.4 新型城镇化政策
一是城镇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城镇化的口号。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2012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求实》发表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文中提到,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是新型城镇化。李克强在2009年第15期《求实》上发表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文中提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2013年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3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1.5 土地流转政策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2年8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200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土地流转。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4.1.6 国家粮食安全政策
为切实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2008年11月13日,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提出了新形势下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到2014年国家首要战略的位置,列为2014年国家经济工作六大任务的首位。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2014年5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时指出,粮食安全和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其中第二十二条提出国家粮食安全相关问题,“国家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质量安全。”由此,在法律层面上,粮食安全被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
4.2 作用效应
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国梦的国家宏大发展战略的展开,国家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较以往有显著的改善和进步,其特征之一体现在国家“三农”问题的政策化与社会化。
国家对“三农”的政策逐步实现普惠性、全方位财政投入。国家对农业生产与技术服务实现了全覆盖、系统化、社会化的财政投入政策,国家对良种补贴、测土配方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及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财政每年专项下拨“三喷一方”资金。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收益,在发生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性气候或农业收获、播种时,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与人员直接服务到田间地头。于此同时,涉农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在延长服务产业的技术链条。种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免费指导农民从耕种到收获、销售的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饲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从畜禽养殖场选址、规划、建场到畜禽产品出场销售的整套免费技术服务。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是如此,因为有政府支持的背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的全过程,提供免费的技术与生产服务。现在,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以多种形式融资提供资金支持。
以面向农村、为“三农”服务的大多数没有事业经费供养的科技报,在国家对农业实施全覆盖、系统化、社会化的财政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政策的推动下,科技报传统服务三农的有偿技术服务面与范围不断狭窄化。农村人口在减少,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在减少,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自费订阅科技报的人员在减少。全国科技报发行量在上世纪经历了高峰之后,现在大多数陷入低谷。科技报发行量如此,其广告收入、经营收入也如此。
4.3 办报方向
从整体来看,全国科技报大多处于发展焦虑与发展方向选择混沌期。除财政经费供养的科技报外,一方面,传统服务“三農”的面与范围不断狭窄化;另一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服务对象的选择没有清晰的视域边界,大多数科技报处于发展方向选择混沌期。面对整个社会时不我待的发展形势,科技报收入减少,有的科技报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报社面临裁员、人员降薪、人员流失的压力聚增,最可怕的是报纸影响力在迅速衰减,报社发展处于焦虑期。
5 政策视阈下科技报发展战略机遇
5.1 科技报具有社会属性
科技报因其纸质媒体的物化特性与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现实发展环境。其生存与发展受社会现实环境的制约与限制,并为社会现实环境改善提供有效服务。科技报离开社会现实环境,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科技报只有立身于社会现实环境,熟知社会现实环境,立足于为社会现实环境改善提供有效服务,才有可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5.2 政策导向决定办报方向
政策作为国家政府机关和政党组织为改善社会现实环境,推动社会发展,使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内实现既定目标而指定的行为准则,其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标明并指引社会现实环境改善的方向,是测量、研究、熟知社会现实环境的工具。
科技报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立身于社会现实环境,熟知社会环境,立足于为社会现实环境改善提供有效服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要从学习、研究、熟知、遵从政策导向做起。
5.3 政策机遇
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普与科技创新有过多次明确论述。2009年,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2010年进一步指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2012年再次强调,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实施服务。
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服务。
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为“一带一路”和对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服务。
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服务。
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
为新常态、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服务。
为社会组织改革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服务。
为扶贫攻坚服务。
为人口老龄化服务。
为全民健康服务。
为传播领域科学技术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中国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1984[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7]M.Bridgstock D.Burch J.Forge J.Laurent I.Lowe.刘立,等,译.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周鸿铎,等.报业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倪祖敏.报刊传播业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198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