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结果是分化
2017-03-01陈国权
摘 要 现在,各种新兴媒介层出不穷,当然也有很多媒介在不断地消失。新媒介形态为什么会出现?它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媒介形态演变有怎样的规律?媒介融合被认为是传媒形态演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形态融合、内容融合、流程融合、组织结构融合、所有权融合被认为是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现方式。但是,本文在梳理有关媒介融合、媒介形态演变的国内外理论、观点,及总结媒介形态演变的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认为融合是媒介形态演变的手段,而分化才是媒介形态发展的最终结果。
关键词 媒介;演变;融合;分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34-03
在当前关于媒介形态的理论与发展实践中,特别是在传统媒体转型领域,媒介融合无疑都占据着主流,“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经常出现在文章中的句子。从舆论宣传的角度看,媒介融合确实能够有效扩大舆论传播范围与效率,提高舆论影响力,这也是当前相关部门正在力推媒介融合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媒介形态发展的角度看,融合并不是规律和趋势,而仅仅是手段和方法,分化才是媒介形态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1 媒介形态多功能一体化
追溯最早的有关媒介融合的论述,应该是在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尼葛洛庞帝在一次演讲时提出聚合的概念。他用三个圆分别代表印刷出版业、电脑业和广播和动画业,三个圆的中间有交叉和重叠,体现出聚合的情况。尼葛洛庞帝认为这3个行业正在走向汇聚,“所有的传播技术正在遭受联合变形之苦”,他认为,这三个圆重合的地方将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1 ]
以此作为起点,传媒业界和学界开始了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可以说,尼葛洛庞帝有关媒介融合的论述,即使是从今天来看,也是切合实际的,也非常具有理论价值。但是后人们在对媒介融合理念进行阐述时却更多地重视三个圆圈交叉的地方,也就是融合的部分;而纷纷忽视三个圆圈中没有交叉的部分,也就是分化的部分。
到了199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浦尔教授对于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阐述将这种倾向发挥到极致。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传播形态聚合的主要原因。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 ]“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概念主要是指將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3]
实际上,浦尔有关媒介融合“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就是尼葛洛庞帝的“三个圈”合成一个圈的趋势,或者说那么多的媒介形态最终变成了一个媒介形态。
致力于媒介形态演变研究的传播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也认同这个趋势,他说:“我认为媒介会朝着类似人类的功能和形态发展,尽管我没有用融合这个词,但是我曾经提到,随着媒介形态的进化,每个媒介所能做的只会越来越多,直到所有的媒介形态都融合为一体。”[4]
国内学者在探讨媒介融合时,也大多秉持这个观点。很多人甚至认为未来将会出现一种融合所有媒介功能为一体的超级媒介,而这个超级媒介则以互联网为基础,彻底代替所有的传统媒介。有人认为,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形成一个终极融合媒介,在物理形态上表现为新的媒介终端,这个媒介应该叫“融媒”。这是媒介的最终形态,也是最终表现形式,现在的手机终端、电脑终端已经初现端倪。[5]
2 媒介形态只会越来越多
媒介形态到底会不会最终融合为一个“超级媒介”,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的学者罗杰·菲德勒在他的《媒介形态变化——发现新媒介》一书中,引用了1950年代美国对于当时一种名叫“万能运载器”工具的研究给予媒介融合以形象的分析,他说:尽管媒介融合被一些人鼓吹,但是我们不能够预测,人们家中的各种媒介,比如电视机、广播、报纸、期刊、书籍、电话、传真机等会由某个“超级媒介”取代。那种认为所有媒介形态将融合成一种“超级媒介”的设想,几乎与流行于1950年代的“万能运载器”一样难以实现。人们以为所有的交通工具和交通形式将被“融合”成一种“万能运载器”,这种“万能运载器”将汽车、轮船、飞机和直升机等所有交通工具的功能“融合”为一身。既能够飞、还能够跑,还能游。尽管多部邦德电影里都有类似“万能运载器”的展示,很能抓人眼球,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种汽车飞机船从来没有被人们使用,也不可能推广开来。
实际上,1885年,卡尔·本兹发明了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6年,飞行汽车就被发明出来。之后飞行汽车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是却从来没有获得市场认可。但由于它比较吸引人的眼球,一直都在持续地被“发明”出来,2011年7月6日,美国一家名为“脱离地球”的公司又发明了“飞行汽车”,2013年5月,美国特拉弗吉亚公司又研发的“世界首款”飞行汽车。它们都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
同样,一个想把所有媒介形态的功能都融合起来的“超级媒介”,也不大可能把所有的功能都表现得特别好。[6]根据菲德勒的观点,一味地追求全能,实际上出现的并不是集众家之长的“万能媒介”,而是集所有媒介的短处的“四不像”。
尼葛洛庞帝等人在分析“媒介融合”时认为:媒介融合实际上是一种强调传播新形式的创新机制,而这种创新机制则是由媒介业和数字技术的汇聚融合而产生。再进一步,媒介融合的内涵实际上是在肯定媒介形态的“丰富性”和“多元化”,这是媒介形态演化的基本规律,也进一步验证了媒介形态“‘越来越多的历史”①。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尼葛洛庞帝在着重阐述“融合”对未来媒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时,并没有特别强调“分化”的内涵,而后来的研究者的研究更是一直在强调“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实际上,现存的媒介形态不会因为媒介融合而变得越来越少,而是由于媒介融合而越来越多。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媒介环境千变万化,受众需求丰富多样,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现在的媒介形态变得越来越多,更多元、更丰富。
3 新媒介形态出现是分化的结果
对于媒介形态演变的规律,保罗·莱文森认为,人是媒介形态进化的“自然环境”,媒介形态进化遵循“人性化趋势”,任何一种媒介形态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形态功能的补救或补偿,媒介形态呈越来越“人性化”的趋势。[7]
而菲德勒认为,媒介形态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都被迫去适应和进化。否则,就得死亡。新媒介绝不会自发地或孤立地出现——他们都是从旧媒介形态中逐渐进化出来的。每个媒介形态都在这个系统中共同相处于共同进化。每当一种新媒介形态出现时,它就会影响其他媒介形态的发展,其他媒介形态也会主动积极地适应它,并共同进化。[6]
可以看出,莱文森有关媒介进化的理论是从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中得到的灵感,从费德勒的媒介进化理论中,我们也能看到自然进化论的影子。但是,他们都忽略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他认为进化是包括两个进程的进化:一个进程是渐变,就是指生物从祖先到现在状态的逐渐演变,也称为“前进进化”;另一个进程是分化,就是生物从祖先分裂出去创造新的生物分支的过程,也叫做“分支进化”。[8]在生物学中,渐变和分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彼此独立的过程。渐变让草莓大如李子,但不会产生李子,分化则能做到这一点。[9]达尔文这样描述:“因此,在任何物种后代的变异过程中,在一切物种都努力增加个体数量的斗争中,后代的性状越分歧,它们就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4]
实际上,媒介形态的进化与分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媒介融合只是媒介形态进化与分化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新媒介形态的产生源自于两种方式:
一是尼葛洛庞帝有关媒介融合理论的三个圈中,其中相叠的部分,新媒介形态从那里产生,也就是融合产生新媒介。“媒介融合”推动一个新媒介形态的产生是以一种“组合”的方式,媒介融合通过把传统媒介的某些功能、渠道、内容、产业形态等当成创新元素,然后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别的媒介形态(也包括新媒介形态)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元素间的重新整合,最终的结果是新的媒介形态被分化出来。这是融合进化。
二是这三个圈中,没有相叠的部分,媒介形态独立进化。其作用机制是:媒介形态根据媒介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逐步量变进化,直至完成质变实现分化。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比如党报在媒介环境的变化中逐步改版,最后转型分化为都市报。这是自身的独立进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较为直观地理解这样的两种进程,传统媒介在刚开始的时候是独立进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始融合进化,一个一个的媒介分支被创造出来,当然也有一部分分支依然在进行着独立进化,比如党报,比如某些现在依然存在的短波电台。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媒介形态由于不能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从媒介形态演变的历史来看,在数字媒介还没有出现的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媒介形态较少且单一,各媒介形态间的融合表现在吸收借鉴别的媒介形态的一些传播方式方法上,如电视出现后,报纸开始读图时代。这些年来,数字媒体不断发展,使各种传统媒体有了融合的基礎和条件,媒介融合也变得更便利更快捷,新的媒介形态通过融合而创新速度加快。这是一个呈几何几数的过程,随着新型媒介形态的日益丰富,融合的速率加快,媒介分化的进程也会加快。媒介会越来越丰富、多元。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媒介世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4 媒介竞争要求媒介发挥优势
媒介形态为什么要分化?这主要是媒介形态竞争的需要,在媒介竞争中,媒介需要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才能够勉强获得竞争优势,获得人们的青睐和关注。导致生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一种生物在生存竞争时必须要把自己的某些特性,也就是独特优势发挥到极致,才能够“勉强”应对竞争。达尔文说“自然界青睐极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它为了保证跑得最快这个特性和竞争优势,在其他方面,主要就是体型上做出了巨大牺牲,以至于它不能够保护它到手的猎物,它还进化出了长长的尾巴,以保证快速奔跑时的方向。[10]可以说,猎豹的整个身体构造就是为了保证跑得最快这个独特优势和核心为目标的。
媒介的竞争也是如此,竞争青睐极端。传媒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在没有充分竞争的时代,传媒供小于求;必定是以综合性的,提供全面、丰富信息和服务的传媒形态;传媒在发展,不断地有新的竞争者加入,随着竞争者的增多,要想从中出类拔萃,赢得人们的关注就变得相当困难。要让人关注你,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再将长处充分发挥。
将独特性发挥到极致的结果便是分化,是在融合各方优势基础上的分化。分化以后,才能满足了不同细分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才能让受众关注和使用。
在如今传播渠道越趋多元,媒介形态越发丰富的竞争格局中,毫无疑问,综合性的媒介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必须分化。所以说,在当前的传统媒体转型中,当务之急并不是数字化,而是专业化、细分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的内容,即使数字化到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平台中,也依然无法获得竞争优势。
以前传统媒体讲“马太效应”,也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数字媒体时代,“马太效应”进化成“赢家通吃”。在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前二、三位的仍然可能有赢利机会。可是在新媒体上,赢家真的是通吃,根本不会给落后者留下多少市场空间。在新媒体中,受众相互间很容易进行交流和沟通,每个人都习惯于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从而导致“羊群效应”。在这种效应下,市场份额的细微差别一定会被放到很大,在新媒体领域排名第一的媒体与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差距会非常巨大。
另一方面,用某种产品的人越多,感到不得不采取同样做法的人就越多,否则,人们就无法与别人顺畅地沟通交流。笔者称其为“沟通效应”。比如即时通讯软件,QQ和MSN,使用某种软件的人数越多,人们就不得不也使用同类软件,否则无法与别人交流。因此QQ才能这么火爆,MSN却怎么也发展不起来。而现在,微信才有这么多的拥趸。
人流、关注都在朝着某一个领域的“赢家”集聚,这就更要求分化。当然,这种分化可以是以融合作为手段和方式的。
5 融合是手段,分化才是目的和结果
融合绝不是媒介形态演变的最终结果,也不是目的,而是媒介形态变化中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如何在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好地把握媒介形态演化的历史与未来,还需要有多维的辩证思考。
莱文森说:“在英语中,convergence所指的通常是过程,而非终结状态。”[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认为,媒介的“融合”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她认为,媒介融合将促成媒介形态的多样化。经过媒介融合,媒介产品变得更加灵活,媒介间才容易相互嵌入。媒介融合的结果当然不是产品单一化,而是媒介形态格局变得更加多元、个性化。最终,市场提供的媒介产品越来越多,受众就可以更容易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产品。[ 1 1 ]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更符合媒介形态演变的规律。
针对媒介形态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上汇聚的现象,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或移动互联当成一个媒介形体汇聚的媒介平台,而不是一个媒介形态。这样的理解就完全能够解释为什么互联网、移动互联平台中媒介形态融合的问题。在论文《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彭兰认为:“媒介融合并不仅仅意味‘合,更意味‘分。”[ 1 1 ]
媒介融合与媒介分化都是媒介形态演变中不可缺少的进化进程和机制,如果没有媒介形态最开始的分化状态,媒介融合就无从谈起。在媒介形态刚开始分化的阶段,传统媒介之间虽然是界限分明,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内容共享等方式进行初步的融合共享。在互联网技术取得突破后,新兴媒体出现的频率加快,媒介的融合速度加快,但是各个媒介本身的独特性却愈发明显了,媒介也被融合成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种类。从这个意义上说,融合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化。
注释
①美国传播学者埃弗里特·罗杰斯和其他媒介学者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即“传播的历史是‘越来越多的历史”,参见Rogers,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26页.
参考文献
[1]曹漪那,付玉杰.从尼葛洛庞帝“三圆交叠”说看媒介分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223.
[2]刘颖悟.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2012(1):73-75.
[3]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24-27.
[4]付晓光,田维钢.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访谈[J].声屏世界,2012(1):25-27.
[5]靖鸣,徐轲.媒介形态的擅变:媒介融合催生“融媒”[J].视听,2010(1).
[6]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发现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69-170.
[7]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达尔文.物种起源[M].舒德干,等,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阿尔·里斯,劳拉·里斯.品牌之源[M].火华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陈国权.分化是传媒发展的趋势——“融合论”质疑[J].新闻记者,2010(3):22-25.
[11]彭兰.融合媒介时代的合与分[J].中国记者,200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