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龚琳娜的“声音行动”

2017-03-01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唱法琳娜声乐

“你听说过美国的音乐学院通过学中国戏曲唱法为他们的唱法打基础吗”

2010年,一曲《忐忑》把龚琳娜推到了中国老百姓的面前,这首无词歌曲对于中国音乐界来说可谓神来之笔。此前,她唱民歌,在一定范围内获过奖,被一定范围内的人知晓。此曲之后,龚琳娜活跃于国内外舞台,连接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底子,传播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位年轻时曾以李谷一为偶像的歌手,在时间的河流里,遇见了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领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路径,成为了自己。

12岁那年赴法国演出时,龚琳娜唱的苗族和侗族歌曲迎来阵阵鼓掌,她至今仍感到自豪,为此她也希望中国多一些会唱自己家乡歌曲的孩子。“西方声乐成为方法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早做研究以及传承教育,现在我们应该更快启动这样的工程。中国各族各地的好声音就是巨大的宝藏。”龚琳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龚琳娜与德国丈夫、制作人老锣也是音乐上的搭档,她对自己与老锣之间的合作很有信心,“我们要用好的、当下的、有创新性的中国音乐,真正打开世界的大门,最重要的是打开人心里的大门。音乐应该是一种有强大隐形力量的世界性语言,能够打开人心,带来温暖,带来提升。”

2017年7月,龚琳娜要去纽约林肯艺术节,和纽约的乐侃全明星乐团合作。他们会“通过合作的方式,用中国音乐打开世界大门”。

“有生命力的原创作品,我都超级热爱”

当被问到哪首歌对她来说更重要时,龚琳娜不假思索:“当然是《忐忑》。”

当年老锣写了《忐忑》并把它放在龚琳娜面前时,龚琳娜是排斥的。她觉得非常怪,没有歌词,“不过又是完全按照中国的五声音阶走的,这种技巧很新。”

但有一点龚琳娜很清楚,“老锣是一个好的作曲家,我信任他,冲着这份信任,我必须把个人喜好放到一边,专心完成这部作品。”龚琳娜唱了《忐忑》四年,不下上万遍,唱得嗓子打绞儿,就像麻花一样缠在一起。对龚琳娜来说,《忐忑》是全新的挑战,“技巧是超级难的”。

唱《忐忑》之前,龚琳娜认为自己的技巧没有那么娴熟;唱完以后,龚琳娜发现自己声音的灵活度有了飞跃。

龚琳娜认为,《忐忑》对中国声乐来说是很独特的作品。从2010年开唱至今,她没有改变过这种看法。老锣创作《忐忑》的灵感来自戏曲,也在音乐中融入了戏曲《锣鼓经》的元素,没有具体歌词,意即人生更像乐器。

“不知道音乐学院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把它唱出来,但是我知道它对于声乐训练来说是非常好的作品。而且它涵盖了中国戏曲的不同行当,体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精气神。”龚琳娜说。

因为《忐忑》,龚琳娜早前的很多歌曲如《孔雀飞来》《斑竹泪》,不断被人们挖掘出来,放到A站(AcFun弹幕视频网)、B站(bilibili弹幕视频网)上,点击量不断上涨,赞叹声也随之而来。

龚琳娜的作品中,除了著名的《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还有《走西口》。唢呐声之后,龚琳娜一声“哥哥了你走西口”,短腔唱法一字一顿,苍凉大气,让很多人落泪。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本是大调,却多了黄梅戏和越剧的韵味,她唱得兼具豪迈和婉约。

龚琳娜说她喜欢不同风格的作品,“有技巧难度的、古诗词的、深度的、野性的,总之,只要是有生命力的原创作品,我都超级热爱。”

她不喜欢重复,如果总让她唱一种风格,她会腻,“即使是同一首歌,我也希望以不同的风格去唱,让我此时此刻的状态与这首歌之间产生灵魂的碰撞。”

嫁给老锣后,龚琳娜有几年的时间是住在德国的山里、森林里。真正回归大自然之后,龚琳娜发现某些时刻歌声不是为了去听,而是为了激活别的声音,哪怕它是一棵树、一株草。

重建中国声乐教学

“如果你会唱《忐忑》,就会提高中国声乐的发声技巧,希望有一天学院派把《忐忑》作为严肃的教材。”龚琳娜说。

这样的希望源于龚琳娜对中国声乐教育现状的不满。她发现,中国所有的音乐学院都偏重西洋音乐教育,包括唱歌也都以西方美声唱法来打基础。“这是很让人难过和担心的。”她说,“你听说过美国的音乐学院通过学中国戏曲唱法为他们的唱法打基础吗?”

在龚琳娜看来,“中国真正的好声音来自中国戏曲,是通过不同行当、不同流派的不同唱法唱出来的,包括东南西北的民歌。声音太多了,每一种声音里都能挖出巨大的宝藏,每一种声音都流传了这么多年,这都是有科学性的。”

“我们需要专心研究自己不同的好声音。研究它的规律和科学性,变成教材,再教中国人怎么唱出自己的好声音,而不是一味地把西方的唱法当作最好的。其实他们也是把唱法研究出来才得以流传的。”她说。

实际上,许多中国音乐界的学者已经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是中国的声乐老师往往是研究生毕业后就留校任教,没有多少舞台经验,也没有跟音乐家共同创作的经历。“雷同的教学模式,雷同的声音,导致没有个性的歌手很多。”

怎样才能重新建立中国的声乐教学?

在龚琳娜看来,不同地域可以从自己做起,虽然看起来工程很大。比如,浙江音乐学院可以研究浙江的唱法,四川音乐学院可以专注西南片区的唱法,“从自己的地域、周边传统艺术开始做起,全國合拢起来,不就强大了吗?”

这是龚琳娜与老锣在音乐发展方向上非常合拍的原因,“老锣一直觉得中国音乐的丰富音色和独特韵味是德国音乐没有的,也是跟西方音乐有所区别的,所以他要把中国音乐的独特性在他的作品里凸显出来。”

关注创新与技巧

5岁,龚琳娜开始上台唱歌。她人生的第一个节点是12岁那年随“中国少儿艺术团”去法国演出。站在法国的舞台上,她唱的是苗族和侗族的民歌,那是她从小就唱的歌曲。生于贵州,那片山水给了她很多营养。

那次在法国的演出很成功,人们为她鼓掌欢呼。龚琳娜当时诞生了一个人生理想,“长大后要当中国的歌者,把我的歌唱到世界上。”

5年后,17岁的龚琳娜考上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从贵州到北京读书,遇见了给她人生启迪的老师邹文琴。第一节课上,邹文琴对学生们说,“唱歌最重要的是气,没有气就没有声音,跟做人一样,做人要有骨气。”

后来,龚琳娜发起《声音行动》公益项目,主要教人们如何发声、如何唱歌。如当年老师教她的那样,她让每一个想学唱歌的人先练气。

2002年,龚琳娜遇到了老锣。老锣告诉龚琳娜,“一定要尝试,没有所谓的规则。在不断的尝试中,会发现音乐的美,找到音乐的不同表现方法。”

老锣也让龚琳娜明白,“我们要在一起好好地生活,没有生活就不会唱歌。唱歌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表达你的爱,你对世界万物的爱,唱歌是你的一种生命状态。”

龚琳娜和老锣有着相近的人生观、音乐观、世界观,他们只在“吃面包和吃面条这种小事上”有区别,“共同的理想就是把中国新音乐做好。”

老锣打开了龚琳娜的世界。当她再次出现在音乐界时,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龚琳娜。

但是,把中国新音乐做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现在大家都想赚快钱,功利心太重,就像做一个手机,功夫主要用在手机壳上,而不是手机的芯片上。很多音乐会,关注点也主要是作品以外的信息,比如舞台、门票等,很少有人关注唱歌是否有什么创新,又有哪些新技巧出现,等等。”

而对于龚琳娜来说,“后者才是重要的。”

“所以更需要音乐人专下心来做好音乐。不管外界怎么样,都要从自己做起。我们不辜负观众,不假唱。做好中国新音乐。”她说。

龚琳娜说,她和老锣就像愚公移山,“我们没有专业的艺术管理团队,没有任何国家基金,也没有企业支持。我们做艺术的成本还是靠自己慢慢赚来的。”

2016年5月,《爱·五行》新艺术音乐会是龚琳娜这一年花掉的最大一笔钱。从场租到音响设备,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开销。龚琳娜心里明白,即使票全部卖光,这场音乐会也不能收回成本,“愿意为艺术埋单的人仍是少数。”

但她对艺术市场的未来有信心。虽然目前市场还不成熟,但已初具规模,各大艺术类院校这些年也陆续开办了“艺术管理系”,“过几年中国会有自己的艺术管理团队,市场正规化以及繁荣是需要时间的。”

“总的来说,顺利、幸福。走的每一步都没有浪费,也没有不必要的交际应酬,特别单纯、纯粹。”这是龚琳娜对自己现阶段的总结。

在声音里种下文化的种子

十几年来,龚琳娜一直在做一个公益项目——《声音行动》,在自己位于北京鸟巢附近的社区里,定期给没有唱歌基础但喜欢唱歌的人们作发声上的指导。

产生做这个项目的意愿,是因为龚琳娜发现很多民间合唱团的唱法西方美声化,“他们的声音是竖起来的”。在她看来,用这种方法来表达中国音乐特别硬,没有美感。

龚琳娜刚教她们练气的时候,她们上气不接下气,时间长了,能持续十多分钟,“明显地精气神都变了。”

这两年,龚琳娜一直在做中国声乐的普及工作。她跑了三十几所高校做免费的音乐讲座;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座《中国声乐的财富》,网络点击量超过了10万。

这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公众人物在自身专业领域内发起的公益活动。

龚琳娜有一种紧迫感,“我去高校演讲,就是希望能为新一代的音乐苗子种下我们文化的种子。”

通过这样的普及工作,龚琳娜发现年轻人其实是非常喜欢中国的音乐的,“但是他们不了解我们的民乐究竟好在哪里。”当龚琳娜对他们讲到《忐忑》等一些作品里糅杂的传统音乐元素时,他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龚琳娜说,“我们的音乐教育里缺少一种对文化的重視。现在的小孩子,他们学习钢琴、小提琴,听交响乐,从小心中就被植入‘欧洲的古典音乐就是高雅的概念,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民乐。这是不对的。”

龚琳娜现在最关注的话题是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少儿音乐教育。“只有从孩子开始,让他们唱出中国的歌,中国音乐才能有未来。我就是这样的,我从小就唱家乡的歌,一辈子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

猜你喜欢

唱法琳娜声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会讲故事的花籽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New twist on Old Style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
浅谈民族唱法
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