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寻回丢失的年味

2017-03-01云水婵桥

东方企业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春联怪兽活动

云水婵桥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原始社会时“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人们眼中的世界复杂严峻,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春节无疑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古时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此后人们将迎来又一轮回的春种秋收。

在春节的这段时间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议程,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祭祀和民俗活动。虽然南北各地的春节文化有所差异,但是总的几样都是不变的:团聚和爆竹。每一年的春运,各地火车站总是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打工仔和农民工,他们神色匆匆、风尘仆仆,不辞辛苦地奔赴自己的家乡;他们早早就开始抢购车票,准备礼物,求的便是能够在零点的钟声、爆竹声里与家人共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

这些年,出于消防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考虑,北京、上海等城市和地区都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的相关规定,但除夕夜里响彻天际的鞭炮声,初一朝阳里那股子挥之不去的烟火味,仍是不少人所留恋的年节味道。

在我的老家福建,依然保留着送灶的习俗。在除夕前的几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整理灶台,在厨房里给灶公灶婆擦拭神龛,换上新的神像,并为他们上香、供上糖食。“送灶”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记录了这一风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此外,还他还写有《送灶日漫笔》,文中提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而在除夕夜的福建,火锅、太平燕(一种福建传统小吃,代表平安)和年糕是不灭的主题,吃完晚餐后换春联,小朋友拿红包放爆竹,而大人们则上了麻将桌,一边打开电视,伴着春晚的歌声和小品段子,彻夜不休。

鞭炮,烟火,大红的春联,这些用来驱赶怪兽的法术,流传了千年。虽然怪兽不再出现了,但是,这些,难道不是我们驱逐自己内心怪兽的法术么?和家人在一起,伴着热烈的花火和颜色,一年的辛苦和孤独的挣扎,似乎都在那一夜,被奇异地治愈了。

如今的我们,生活因科技的快速发展有了太多太多的改变,比如我们不再只能在春节的时候聚在一起,比如我们不再只能在春节的时候才能享有大餐,过去弥足珍贵的东西,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唾手可得,毫不新奇。

在“不稀奇”的麻木中,年味似乎正变得越来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说,“过年没意思。”然而,在我看来,这都是因为我们融入传统习俗、了解传统文化的意愿不足,甚至觉得有些民俗“很土”。参与年俗活动的人越少,举办这类活动的动力自然就没有了,慢慢地,相关的文化也会消亡,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活动是具象的,如果没有了年俗活动,缺了那些代代相承的祭祀儀式,那今后的人们又要到哪里去接触这些文化?又谈何领会文化内涵呢?

当然,对于传统,我们要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我所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汉服爱好者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剪窗花、写春联、制作屠苏酒和驱除毒虫的香囊等等。这些活动不仅紧扣“春节”的文化主题,还都轻松活泼,老少咸宜,无疑会是新春假期中绝妙的年俗体验。

不过,在节日气息的背后,请千万别忘了,家人团聚的和乐温情才是最值得我们回味和珍藏的“年味”,而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用心守护。

猜你喜欢

春联怪兽活动
贴春联
“活动随手拍”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有一个怪兽
失眠这个小怪兽
新年快乐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小怪兽长成大怪兽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