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视角下云南省旅游非优区测评与开发策略研究
2017-03-01郭向阳明庆忠穆学青
郭向阳, 明庆忠, 穆学青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0)
供需视角下云南省旅游非优区测评与开发策略研究
郭向阳1, 明庆忠2, 穆学青1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0)
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下,旅游非优区成为了区域旅游业均衡发展的一块“短板”。基于旅游供给主动力与旅游需求内生力两个层面选取并构建了旅游非优区量化测评全面的指标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的定性判定研究方法,运用因子分析主成份提取方法对云南省16个地州市进行了旅游发展优劣程度量化测评,判定了云南省旅游旅游非优区的范围与非优因素。提出了:(1)抢抓机遇,借势发展;(2)业态创新,主题开发;(3)形象创新,网罗天下;(4)激活市场,内需先行;(5)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等旅游非优区旅游开发的策略。
供需视角;旅游非优区;指标体系;因子分析;开发策略;云南省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域旅游竞争力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但大多数学者都把关注的注意力放在旅游优势区域,旅游非优区一时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冷区”。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悄然兴起,要想达到“处处是旅游风景,人人是旅游形象”的理想发展目标,根据“木桶原理”可知,必须补强旅游发展短板区域,加大对旅游非优区的研究关注力度。 旅游非优区是相对于旅游发展优势区而言的,一般是发展旅游的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差,发展动力疲软的区域。在国外,Opperman[1]称其为“旅游业冷区”;KHNA[2]诠释旅游区位非优区为“旅游非理想目的地”。国内,20世纪90年代旅游非优区开始受到关注,保继刚[3]、陈传康[4]等依据区域的资源稟赋状况、交通便捷性、发展背景等因素划分出了不同发展类型的旅游区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发展策略;许春晓[5]把规划开发有困难,资源稟赋状况欠佳的区域界定为资源旅游非优区,尔后其又对旅游资源匮乏的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深层次研究,标志着旅游非优区从区域旅游竞争力开发研究中脱离出来,并逐渐完善、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之后,学者们依据区域处于“非优”的影响因素维度出发,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非优区[6-7]、区位非优区[8-10]、旅游资源非优区[11-13]和生态自然环境非优区等方面,同时也有基于影响因素进行双因素组合视角的深入研究[14-15]。本研究采用学者杨晓峰[16]对旅游非优区的定义,即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受到旅游资源状况、区位因素、区域文化与旅游认识、客源市场、区域经济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较低,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地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非优区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非优因素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其研究理论成果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逐渐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过渡,但以定性研究方法居多,对旅游非优区还缺乏较深入和全面性的研究,缺少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方法的实用性还不够强,仅有少数学者尝试通过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评价旅游非优区的发展现状[17-19]。怎样建立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并用科学定量的方法评估旅游区发展的优劣?应该采用怎样的旅游发展策略应对旅游非优区的发展塌陷的局面?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旅游供需视角构建出了相对较为全面的旅游非优区评价指标体系,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优劣层级,并提出了旅游非优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希望对旅游后发展区域及类似地区具有借鉴价值。
一、旅游非优区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一)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与关联性很强的联动产业,其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怎样选取全面且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是目前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优劣程度,本研究本着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典型性和资料可获得性的原则出发,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供给”与“需求”两个维度着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旅游非优区测评总目标层分解为“旅游需求内生力”与“旅游供给主动力”两个次级评价指标层,甄选了具有代表性的13个具体指标(表1)。其中,旅游需求内生力代表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旅游供给主动力代表旅游业发展载体的发达程度,为旅游业顺利开展的保障力,代表了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二者均为测评区域旅游业发展优劣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表1 区域旅游业非优区测评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2015年云南省统计年鉴》、2015年云南省及各地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第四稿)及政府各相关部门旅游网站。
数据处理:本研究借鉴因子分析法来帮助完成本次研究。因子分析法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指从较多变量数据群中提取公共因子的统计分析技术。因采取数据指标体系比较复杂,鉴于指标单位的不一致,故需利用SPSS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公式如下:
式中,Sij代表第i种指标中的第 j个具体指标数值,S/ij表征为无量纲化后的标准值。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运用SPSS20.0中的降维因子分析法对具体指标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得出解释的总方差、碎石图、旋转成分矩阵及得分系数矩阵,进而求得各州市的旅游业发展综合水平得分,判定出不同发展水平层级的旅游发展区,评定出旅游非优区。
二、旅游非优区测评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测评过程
通过运用SPSS20.0软件对被测评旅游具体指标体系进行KMO检验与巴特利球体检验,验证结果表明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经过降维因子分析、碎石图、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和得分系数法,分别得到具体指标体系解释的总方差(表2)、碎石图(图1)、旋转成分矩阵(表3)和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4)。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表3 旋转成份矩阵
表4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图1 碎石图
据图1可知,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Factor分析过程提取两个公因子,因子1与因子2,因子2与因子3之间的差值相对较大,其他因子之间的差值较小,说明前两个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提取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解释信息。
由表2可知,依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前两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8.646%和23.453%,总累计达到了82.099%,表明前两个公因子对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优劣程度具有较强的解释性。
据表3旋转成份矩阵可知,私人车辆拥有量、政府财政支出、卫生机构数量、邮电业务总量和公路通车里程等旅游供给因素在第一成分上具有相对高的载荷,因此,将第一主成分命名为旅游供给主动力因子(F1)。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在第二主成份上体现出了较高的载荷,故将第二个主成份命名为旅游需求内生力因子(F2)。依据得分系数矩阵(表4)得到两个主成份的线性计算方程,如下:
表5 云南省16地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
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2)可知,第一个主成份F1的权重系数为42.393%,第二个主成分F2的权重系数为39.706%,所以,区域旅游业综合发展得分F表达公式为:
据此可求得云南省16个地州市旅游供给主动力因子、旅游需求内生力因子的得分和综合评定得分,见表5。
(二)测评结果
根据云南省旅游业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评定得分可以将云南省16个地州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类型划分为由高到低的四个发展层级:强旅游发展优越区、较强旅游发展优越区、一般旅游发展优越区和旅游发展非优区(表6)。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云南省16个地州市的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发展水平优劣层级,本研究运用ArcGIS9.2软件对16个地州市的竞争力发展层级水平测评结果进行了空间差异展示(图2)。
整体上来看,云南省旅游非优区评定结果显示发展层级空间梯度差异明显,强旅游发展优越区有1个,较强旅游发展优越区有3个,一般旅游发展优越区有5个,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数量则达到了7个,将近云南省地州市数量的一半,旅游区优越性发展层级空间分布结构不均衡,高层级数量类型不理想。
从各地州市的发展层级类型来看,昆明属于强旅游发展优越区,其拥有便捷的旅游交通,旅游资源稟赋状况良好、旅游景区形象宣传和营销到位,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旅游;迪庆、大理、丽江属于较强旅游发展优越区,其旅游资源稟赋状况较好,加之航空交通网络的完善和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健全,正逐步形成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极核;德宏、红河、西双版纳、曲靖、楚雄属于一般旅游发展优越区,主要受制于旅游交通、较弱的经济实力、一般的旅游资源稟赋状况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其旅游业发展水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普洱、玉溪、文山、保山、临沧、昭通、怒江等地州市属于旅游发展非优区,由于受到旅游资源稟赋、区位条件、区域文化与旅游认识、客源市场、区域经济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其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相对较差,旅游供给主动力和旅游需求内生力都较弱。
图2 云南省各州市优越类型空间分布
三、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对旅游非优区的测评结果可知,普洱、玉溪、文山、保山、临沧、昭通、怒江等地州市属于云南省典型的旅游发展非优势区,这些区域在旅游发展的供给主动力和需求内生力方面表现出较其他区域明显的动力不足,在旅游推动力和保障力上出现疲软,因此,加强对旅游非优区非优因素的深入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有利于弥补云南省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空间梯度不均衡的劣势,同时也是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现云南省“旅游强省”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非优区非优因素分析
1.旅游供给主动力分析
云南省旅游发展非优区域的供给主动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资源稟赋状况不佳。截止到2015年5月,云南省旅游非优区3A级以上旅游景区仅占云南省的14.3%,且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低等级旅游资源较多,高等级旅游资源稟赋状况较差。(2)旅游交通网络欠发达。旅游非优区大多位于云南省的边远地区,属于交通网络的末梢,尤其是目前怒江、保山、临沧和普洱等地州市还尚未开通铁路,且交通网络密度较为稀疏,没有大型国际机场分散客流,更难于形成较大的游客集散中心,导致区域的可进入性较差。(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鉴于旅游非优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普洱、玉溪、文山、保山、临沧、昭通、怒江等地州市的GDP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云南省中等靠后的位置,较差的经济基础导致政府的财政支出较少,旅游基础设施离开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发展举步维艰。(4)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由于旅游非优区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旅游体制机制制度相对不完善,为小型旅行社的滋生创造了条件,旅行社运用价格竞争手段的“零团费”来招徕游客,为了收回成本,旅行社往往压缩旅游游览时间,延长购物时间,常常在游客和旅行社利益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致使旅游服务质量水平降低。(5)缺乏合作,未形成整体优势。因为旅游非优区内部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有着各自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俗,加之行政壁垒的限制和旅游产品与周边市场的同质性,进行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规划难度加大,各地州市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旅游非优区内部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发挥。(6)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与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非优区大部分景区仍停留在传统的“门票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对旅游产品新业态的运用与创新,对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对现代自媒体工具的运用稍显不足。
2.旅游需求内生力分析
云南省旅游发展非优区域的需求内生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基础较差。旅游非优区内的怒江、文山、昭通、普洱和临沧等地州市涵盖了云南省大部分的贫困县和贫困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致使经济结构发展失衡,产业结构畸形发展,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值较低。(2)客源市场尚未真正打开。客流量是区域旅游业发展保持不竭动力的源泉。2015年,云南省旅游非优区入境过夜旅游人次仅占云南省市场份额的6.07%,国内游客总量占云南省市场份额不足15%。这种“外需不足,内需乏力”的尴尬局面,成为旅游非优区旅游业发展的一道屏障。(3)城乡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第一层含义是指旅游非优区与旅游发展优势区的城乡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第二层含义是指旅游非优区内部城乡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双重的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鸿沟”,加之旅游非优区内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民的消费欲望和能力不足大大削弱了经济落后地区贫困农村居民外出旅游的动机。根据旅游活动产生的三要素可知,旅行时间、金钱和旅游动机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产生出游活动,三者缺一不可。
(二)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分析
1.抢抓机遇,借势发展
旅游非优区中的怒江、保山、临沧、普洱和文山等地州市大都具有发展边境跨境旅游的沿边区位优势。(1)沿边各州市应充分抓住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级层面的边境跨境旅游政策红利,以沿边跨境旅游经济带为依托,积极推进一批沿边跨境旅游合作区和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挖掘沿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发展边境文化生态旅游、边境健康养生旅游、边境研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加快完善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实现旅游客流的“人气搬运”,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和落实“兴边富民”政策。(2)非沿边区位的玉溪应依托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充分发挥区域内便捷交通,邻近昆明国际旅游圈辐射效应的独特区位,培育出抚仙湖—星云湖康体运动休闲度假区为重点的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实现借势发展。
2.业态创新,主题开发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再是唯资源论,而应该以个性化与多元化需求的游客为导向进行新型旅游产品业态的开发。云南省旅游非优区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开发出游客参与性足、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业态。(1)应该以市场为开发导向,创造性地开发独具特色的边境体验旅游、边境健康养生旅游、拓展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边境文化旅游和农业休闲旅游等新型业态旅游产品。(2)充分利用沿边州市民族文化和资源特色进行旅游产品创新,比如,临沧神秘的佤文化、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名茶“滇红”故乡、神奇崖画,借此向外展示临沧及边境区域的独特韵味。(3)要根据云南省形成的“一圈三带五区八廊”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在旅游发展非优区内,充分挖掘与整合非优区内各地州市旅游资源。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怒江应重点开发怒江大峡谷等新兴旅游业态集群区,加大与四川、西藏的区域旅游合作;滇西南大湄公河国际旅游区的普洱应依托昆楚临旅游线走廊加快普洱生态文化区、西盟—澜沧跨境旅游合作区等旅游产品业态的建设;滇西跨境国际旅游区的临沧应积极推进世界微电影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打造“世界佤乡,秘境临沧”为旅游形象主题的产品业态;滇东南岩溶风光跨境旅游区的文山应依托优越的岩溶风光打造与越南的跨境旅游产品业态,开发边境旅游观光、边境养生、边境文化等旅游产品。滇东北高峡平湖旅游区的昭通借助其位于乌蒙山一带和长江上游的优势,采用比附定位的手法,打造“磅礴乌蒙,神奇昭通”等一系列有关山地生态旅游与珠江源生态保护区的旅游产品业态。
3.形象创新,网罗天下
21世纪是形象时代(Age of Image),“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尤其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过程中,旅游形象(TIS)的定位成功与否,对旅游目的地的后续发展及营销具有重要作用。(1)云南省旅游非优区发展落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区域旅游形象特色不够鲜明,在旅游形象的定位中根据区域资源产品特色可以采用领先定位、比附定位、空隙定位和逆向定位等方法,比如,采用领先定位把临沧定位为“世界佤乡、秘境临沧”,文山定位为“最后的世外桃源,永远的三七之乡”,采用空隙定位把普洱定位为“妙曼普洱,养生天堂”,三个定位特色鲜明,既彰显了地方的旅游资源特色,又为开展旅游产品资源营销埋下了伏笔。(2)旅游营销是旅游景区在现代市场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内外部环境条件,对旅游市场做出的具有全局性、谋略型的发展战略思路。具体来讲,要进一步完善旅游非优区内部各地州市的政府旅游官方网站功能,丰富旅游在线服务功能体系,开发各地州市旅游APP客户端,搭建与去哪儿网、同程网、驴妈妈等旅游知名网站的合作平台,创建云南旅游非优区SNS社区,充分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分享有奖营销,利用旅游虚拟软件VR进行展示非优区各地州市旅游产品资源特色,提升游客感知度和体验性,运用“旅游+互联网”发展模式打造旅游发展非优区智慧营销系统服务平台,进行网上营销,在线预订和质量评价等一体化服务,逐步形成智慧化的网络营销模式。
4.激活市场,内需先行
与旅游发展优势区相比较,旅游发展非优区的居民消费欲望和能力相对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盘活“内需”旅游市场,其关键在于提高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旅游非优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尤其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非常关键。(1)政府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加快全面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渐培养居民旅游消费的倾向性。(2)政府实施优惠政策对当地居民进行旅游引导,旅游企业向本地居民发放旅游代金券,旅游景区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面向低收入群体的旅游产品线路,激发低收入群体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实现旅游非优区内部“全民兴旅”。(3)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通过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和严重不文明旅游行为计入“旅游黑名单”等法律和行政手段,净化旅游业发展环境,规范旅游发展公共秩序,还旅游业发展的一片蓝天。
5.区域联动,协同发展
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性是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条件,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旅游合作成为了必要性。旅游区域合作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旅游非优区内部各地州市的合作,二是旅游非优区与省内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三是旅游非优区与周边省份及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1)内部合作,云南省旅游非优区内部各地州市属于五大不同的旅游发展区,怒江位于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普洱属于滇西南大湄公河国际旅游区、临沧和保山属于滇西跨境国际旅游区、文山和玉溪属于滇东南岩溶风光跨境旅游区、而昭通属于滇东北高峡平湖旅游区,五大旅游区资源类型差异明显,为非优区内部旅游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旅游非优区内部可尝试打造生态—温泉—热带雨林—岩溶—高峡平湖等旅游轴线经济带。(2)省内合作,旅游非优区应抓住昆明、丽江、大理和迪庆等州市旅游发展提速的机遇优势,利用其辐射效应,搭乘其旅游发展的“顺风车”,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旅游线路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缩小区域旅游竞争力发展水平层级差异;省外合作,昭通和文山受制于旅游资源稟赋状况欠佳的限制,应加强与周边邻近省份的旅游合作,积极拓展川、贵、渝、桂等周边省份旅游市场,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同开发区域旅游资源。(3)在与周边国家旅游合作,以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为重点,切实加强与缅甸、老挝与越南等周边国家区域的旅游合作,依托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发展,积极推进“金四角旅游区”的合作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要素流动、互惠互利”的区域国际旅游交流与跨境旅游合作的发展格局,建立高效的口岸管理体制,简化出入境手续,完善异地办证制度,落实好口岸签证、过境免签等政策措施,推进旅游出入境便利化,打造无障碍边境跨境旅游。
四、结语
本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供需视角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发展水平层级评定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提取等方法对云南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测评,提出了针对旅游非优区的旅游发展策略。得出了以下结论:
1.根据云南省旅游业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评定得分可以将云南省16个地州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类型划分为由高到低的四个发展层级:强旅游发展优越区、较强旅游发展优越区、一般旅游发展优越区和旅游发展非优区。其中,昆明属于强旅游发展优越区,迪庆、大理、丽江属于较强旅游发展优越区,德宏、红河、西双版纳、曲靖、楚雄属于一般旅游发展优越区,普洱、玉溪、文山、保山、临沧、昭通、怒江等地州市属于旅游发展非优区。
2.整体上来看,云南省旅游非优区评定结果显示其发展层级空间梯度差异明显,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数量则达到了7个,将近云南省地州市数量的一半,旅游区优越性发展层级空间结构分布不均衡,高层级数量及发展类型不理想,低层级发展类型数量较多。
3.通过以上对旅游非优区的测评结果可知,普洱、玉溪、文山、保山、临沧、昭通、怒江等地州市属于云南省典型的旅游发展非优势区,这些区域在旅游发展的供给主动力和需求内生力方面表现出较其他区域明显的动力不足,在旅游推动力和保障力上出现疲软,为此提出了“抢抓机遇,借势发展”、“业态创新,‘主题’开发”、“形象创新,网罗天下”、“激活市场,‘内需’先行”、“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等旅游非优区发展的应对策略。
在今后的研究当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动态发展实际,采用主观调查判定与客观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升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科学性,以便更好地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竞争力优越水平层级进行判定,为旅游非优区提出更加提质增效的旅游业发展策略。
[1]OPPERMAN M.Regional Aspeets of Tourism in New Zealand[J].Reg stud,1994,28(2):447-489.
[2]KHNA H.Tourism Geowth in Singapore:An Optimal Targe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23-224.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陈传康.陈传康旅游文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5]许春晓.旅游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13(2):81-84.
[6]陈绍友.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启动模式研究:以四川华蓥市旅游发展为例[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4):54-57.
[7]石方正,刘继生.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0(6):19-23.
[8]任静.非优区位旅游目的地发展策略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9]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01(4):1-5.
[10]要秩丽,郑 国.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以山西运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2(5):58-61.
[11]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12]刘玉,杨达源,张兆干.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情况下的旅游开发及实例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4):18-22.
[13]李跃军,姚丽芳.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以台州海滨旅游开发为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21(6):90-96.
[14]徐秀玉,陈忠暖.经济欠发达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探讨: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9):855-857.
[15]陈咏淑,陈健.经济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8,24(7):99-101.
[16]杨晓峰.旅游优劣区类型划分及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以甘肃省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7]毛峰.旅游非优区测评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3):381-385.
[18]曾蕾.资源旅游非优区的判定及优化研究:以江苏省泗洪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23-27.
[19]毛峰.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测评及提升策略:以山东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6(3):111-114.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Non-optimal Tourist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GUO Xiɑnɡyɑnɡ,MING Qinɡzhonɡ,MU Xueqinɡ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Yunnan 650050,China)
Under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tourist development,the non-optimal tourist areas have become the weakest link in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main supply driver of tourism and the inner driver of tourist demand,this paper set up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for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the non-optimal tourist areas ra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qualitative judgment.What’s more,it adopted the extrac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main factor analysis to mak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the tourist development level in 16 cities including cities at or above the prefectural level and autonomous prefectures in Yunnan Province,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five strategies in developing the non-optimal tourist areas:(1)seize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 by advantages;(2)innovate business forms and develop themes;(3)innovate the image and market online;(4)stimulate the market and motivate the domestic demand first;(5)collaboratively develop through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Non-optimal Tourist District;Index System;Factor Analysis;Development Strategy;Yunnan Province
F590
A
1009-8666(2017)01-0076-10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1.013
[责任编辑:方忠]
2016-1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7,41361037);云南哲社基地重点项目(JD2014ZD10)。
郭向阳(1990—),男,河南开封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明庆忠(1963—),男,湖北黄冈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研究与旅游开发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