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路径选择
2017-03-01高晨光
高晨光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浅谈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路径选择
高晨光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智能手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日渐成为主流的信息媒介,深刻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微信热”的背景下,我们通过“五个微”的角度探讨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以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网络空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1]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形式,以其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播速度的及时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微信用户通过发送图片、文字、视频、多人语音对讲等方式与好友聊天、交流。微信聊天不仅零资费,而且具有独特语音优势与定位功能,可谓更灵活、智能。比达咨询(BigDate)2014年的报告显示,微信用户主体具有鲜明的年轻化特征,这其中职业分布又以大学生占比最大,达到64.51%。[2]面对新形式、新背景、新状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运用微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克服微信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微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契机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形式,以其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播速度的及时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便于师生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可以达到其他手段所不能达到的育人效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1.增强教育客体管理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微信公众号构筑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交流空间,使单项信息传播向双向、多向互动转变,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亲身感受到教育氛围,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外,通过“关注”、“跟踪”大学生的微信,可以真实了解他们的情感变化、思想动态和价值倾向,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最佳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实现因材施教、因时而动、因势利导。
2.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4]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主导意识,对话语权要求很高。而微信公众号突破时空限制,拉近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在虚拟空间内,更能够提供自我宣泄、思想交流、主动参与的需求。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各种社团组织信息,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如通过CCNU华师马院研会公众平台,我们可以得知最新资讯,获取讲座信息、学术推荐以及生活推荐,同时可以在华大学生社区平台上,通过“舍弃隐患,宿造安全”、“好宿管评选”以及“安全知识网络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中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
3.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5]目前,微信已成为大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途径,微信公众号更是突破时空限制,通过针对性的交流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思想交流、主动参与的需求。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大学生更愿意敞露心扉,表达内心真实想法,这样的沟通拉近了师生距离,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平等地位上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如现在各大高校相关部门与学生组织、社团,开通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就某个问题和学生们开展讨论,在获取更多价值信息和丰富德育资源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和现实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答疑,微信俨然成为网络宣传重要阵地。
二、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作为自媒体技术的新生力量,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微信都将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体提出挑战。
1.微信主体的大众化,削弱教育者的主导性
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微信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信息交流方式,“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和使用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是以权威者和掌握话语权的学者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微信公众号颠覆了教育者作为“官方发言人”的形象,教师的千言万语或许抵不上网友、粉丝、意见领袖的一句话乃至一个表情,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信息容易被其他各种信息淹没,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和影响力下降。
2.微信内容的庞杂性,干扰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导向
在传统媒体中,教育者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介传播主流信息,而微信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导致发布信息消极与积极并存,高雅与通俗并存,多元文化充斥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西方国家也趁机加快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输出,在“人权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上大做文章,鼓吹“普世价值”。涉世未深、明辨是非较弱的大学生可能会受到充斥其中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蛊惑,干扰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信仰。
3.微信方式的多样化,冲击传统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多采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说教的课堂教学,或者纸质文件的张贴、公告等相对封闭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传播模式,“提高抬头率,提高出席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面临的难题。微信公众平台使得大学生从单纯信息获取转向互动参与,通过对社会事件评论信息的接受、理解中融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多元认知,打破传统教育被动接受教师传播信息的束缚,提升了群体互动的深度和广度。由于思想政治这门课的授课具有很大特殊性,并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一旦思政课教师授课非常乏味,学生会把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不错的消遣方式,这样的行为降低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与参与度,更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产生冲击。
三、推行“五个微”,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近年来,微信在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塑造精神面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积极推进“五个微”,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转化为创新实践新阵地,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微教育”。
1.营造“微阵地”
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必然去占领。”[6]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微信工作平台,树立积极传播观念,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为素材与微信平台相互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两者优势,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前瞻性。在内容建设上应贴近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与他们平等交流与沟通的频率,增强受教育者参与的热情和活力。如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等有形载体,组织师生开发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祥物、各类表情包、主题漫画等阳光文化产品,及时传递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另一方面,要创新推送内容,针对化推送信息,积极搭建微信平台个性化活动空间。根据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推送不同信息,就教育目标和要求而言,对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应坚持高标准,激励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而对于普通学生,则要求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送爱国主义相关内容。
2.打造“微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7]可见,建设一支政治素养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网络信息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微信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保障。因此,一方面,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尤其是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网络互动,了解学生们的感受和想法,主动提取、处理、制作信息,并将信息传播反馈给大学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微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各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培训工作,从教师队伍中筛选一批网络表达能力强的“意见领袖”,帮助其掌握微信等自媒体技术,提升“微能力”,形成一支具有专业化媒体素养的师资队伍。如2013年周小平的一篇《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文章,在微信中广为流传,文章中对民族与国家的维护,在高校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3.加强“微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网络生态与运行规律,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8]微信平台既是信息的“发射源”,又是信息的“过滤网”,对舆论的形成及大学生社会生活都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完善信息监督机制,将微信运营商与自身的监督与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发挥,做好正面信息的引导和有害信息的过滤工作,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网络舆论信息,通过传统媒体进行淡化处理,往往可以将影响控制在小范围内,但微信时代到来会使信息在短时间内“昭告天下”,传统的对舆论压制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微信舆情引导要“因势利导“,特别是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第一时间在公众平台上发布准确信息,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关切,合理解决大学生的诉求。另一方面,教师要熟练运用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学生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发挥监控作用。如教育者可以积极分析、收集和管理学生微信使用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4.培养“微领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微时代”意见领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不可估量,他们在网络上拥有崇高威望和强大话语权,意达四海、一呼百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舆情走向。众多青年“粉丝”对意见领袖可谓顶礼膜拜、言听计从,意见领袖一些主观的、片面的、偏激的、错误的“微言”极不利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理解和实际践履。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一批学生骨干、优秀学生、学生群体里的“舆论大V”,通过激励他们用“好声音”、“正能量”,用广大学生喜爱的文风和熟悉、接地气的“微语言”等形式,就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新闻事件,及时、准确地进行评论,传播正能量信息,用积极健康、正确向上的观点引领自媒体主旋律;通过激励他们率先垂范,争做大学生的“思想导师”和“知心朋友”等,实现对大学生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和立体化传播,从而有效引领“网络舆情”,有效化解情绪化、非理性宣泄带来的消极后果,增强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和政治敏感度。
5.提高“微素养”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因此,一方面,各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同时成立专门学习小组提高大学生面对各种纷繁复杂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的意识,正确选择推送信息,正确参与微信平台活动,正确利用微信优势,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提高自身生活品质。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为此,应引导大学生合理调控自身行为,面对微媒介的价值信息时,教育大学生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教育,保持清醒头脑,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摆脱错误价值观的干扰和侵蚀,关注弘扬国家主旋律的微信公众号,如人民日报、凤凰网、南方周末等,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取向,将社会要求的行为规则自觉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1] 顾金喜.全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加强党的网络舆论主导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6).
[2] 李儒俊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及对策研究[J].视听,2016,(9).
[3]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李宗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新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16,(2).
[6] 陈锡喜.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3).
[7] 陆士桢,万美容.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笔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
[8] 田心铭.略论意识形态工作的几个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1).
责任编辑:熊 瑛
2095-4654(2017)01-0148-03
2016-09-18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