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

2017-03-01吴玉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书籍文学内容

吴玉涛

(云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试论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

吴玉涛

(云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书籍出版业开始恢复了正常的发展。书籍封面设计在保护书籍功能的同时重新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作为书籍设计的“破冰”之年,在书籍设计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封面的特点并与当今书籍封面设计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对当今社会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借鉴意义。

书籍;封面设计;文学书籍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设计停滞不前,书籍封面设计呈现出“一片红”的局面。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实施使全国掀起了读书热的浪潮,客观上为书籍设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全国先后成立了一大批优秀的书籍出版集团,同时也涌现出了如丘陵、陶雪华、张守义等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设计家。打破了文革期间书籍封面设计“一片红”的局面,为中国书籍设计的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封面设计从广义的角度讲是书前封、书后封、勒口、书脊、护封、腰封的设计;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书籍前封面的设计。本文以书前封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设计快速发展的今天,书籍封面在注重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结合的同时更加强调审美功能,装裱精美的书籍封面会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促进书籍的销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

一、当今文学书籍封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书籍封面是展示书籍内容的窗口,通过封面人们可以快速的了解书籍内容,文学书籍以其独特的文学内容,在封面设计中具有强烈的审美性,封面要与书籍的字体、色彩、插图、形式美等要素相结合,从而创作出与文学书籍内容相吻合同时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书籍封面。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书籍封面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保护书籍内容,同时还希望书籍封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回归传统,重新审视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的优秀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为现代书籍封面设计注入新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设计集团,如吕敬人工作室、宁春成1804工作室、吴勇工作室等,为书籍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内外举办的一系列书籍设计交流活动也促进了当今书籍设计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书籍设计也出现了一些让人堪忧的情况,一方面许多书籍设计出现了封面设计和书籍内容“两张皮”的现象。书籍封面装裱非常精美,给人一种强烈的收藏欲望,但价格非常昂贵,这对部分消费者来说无疑成了一种负担,有过度包装之嫌,失去了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意义;另一方面书籍封面设计过于商业化、模式化、机械化,在字体、色彩、插图、构成形式、材料等方面缺乏美感,导致目前许多书籍封面设计远远逊色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书籍封面设计。

(一)封面设计机械化、模式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书籍设计师逐渐开始放弃原始的书籍设计方式,不再采用原始的手工绘制封面、插图等的设计方式,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书籍设计,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为书籍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大量的计算机模板为设计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完全改变了以前的设计方式,致使书籍设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设计中模板的滥用、插图的通用、视觉符号的重复、过度夸大图片效果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书籍设计作品简单化、庸俗化,本是充满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设计作品却成了千篇一律,无人问津的设计垃圾。所有的设计作品没有一点原创性与独创性、变化性,甚至有人戏谑称小学生也可以做设计。笔者不禁联想起前段时间辽宁最美野长城“修复工程”,打着保护文物古迹的旗号,却采用水泥进行铺平,最使人不解的是设计师不懂施工的材料与工艺,施工者更是简单粗暴,本应该采用 “填充与勾缝”工艺却变成了直接抹平,白灰材料却变成了“三七灰”,以保护性为主,修复为辅却成了修复为主,保护为辅,原生态的最美野长城变成了笔直僵硬的水泥路,对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最美野长城造成严重的破坏。通过此案例不难看出当今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简单化、庸俗化现象非常突出,也成为当今设计界急需突破的一个难题。

(二)封面设计与内容精神的脱离

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设计师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值得我们当代设计师学习的敬业精神,书籍封面设计稿会经过反复的校对与修改,许多书籍的封面插图是设计师亲自绘制的,在设计前设计者会反复阅读书籍内容与设计要求,根据书籍内容与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材料,每一本书都是精心设计的,每一幅封面插图都是为书籍量身定做的。而在当今一个“快餐”年代,设计不是设计而是“一切向钱看”。一方面当今部分书籍设计者把书籍封面设计的五颜六色、五花八门、浓妆艳抹、镶金嵌银,初次阅读会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收藏欲望,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书的价格,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当今学术评价体制下,找工作、评职称等都要求有专著或者科研成果,这就为当今书籍设计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为达到自己晋升的目的,为了追求书籍出版给自身带来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一心只希望快速出版专著或者科研成果这就造成了书籍封面设计与内容、精神等脱离的现象,在一个“快餐”时代,人们追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根本无心去深挖书籍的精神内涵。以笔者参观过的2016“创意昆明”部分作品展为例,学校为了完成展览任务组织师生“赶”出一大批所谓的设计作品,部分设计作品设计说明中竟然描述说用很短时间赶制出来的,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展览前官方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高校师生及当地人们对此次展览充满了期待,但当走入展厅后发现,展览会变成了“展销会”产品明码标记,参观者无不失望而归!

(三)过度“包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已经不再是20世纪80年代的纯艺术,不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充满了浓浓的“铜臭气”。文学书籍封面设计也不例外,文学书籍封面设计追求的是文化内涵与审美性的统一,是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书籍封面与内容相辅相成,是封面与书籍内容的统一,是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在当今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文学书籍封面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铜臭四溢,封面设计完全与内容相脱离。一方面为了迎合“快餐”时代的需求,为了追求印刷出版背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惜在封面上贴金镶银,使用贵重的材料达到其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文学书籍封面的过度包装已经失去了其最基本的意义,是文学性、艺术性的丧失。另一方面,装裱精美的书籍封面在商业化的今天,已经被大众化、模式化,所有的书籍封面都是千篇一律,丝毫没有一点独创性与原创性,失去了封面应有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同时封面的过度包装导致书籍价格提升,对部分读者来说只能望而止步,不利于书籍的销售与传播,是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的丧失,是设计退步的表现。笔者以2016年“创意昆明”设计作品展的部分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昆明记忆》系列图书运用木质材料做封面,将云南特色手工艺——雕刻技艺与封面设计相结合,充分体现出云南的地域特色,但同时作者选用木质材料做封面,无疑增加了书的制作成本和价格,最终的结果就是书籍定价昂贵,不利于书籍的销售与传播。

从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来分析,《昆明记忆》系列图书字体创新性不够,没能把字体设计与云南地域特色相结合,没有注意到文字的编排设计,对文字的创新性设计不够,没能把云南的历史文化与字体设计相结合;至于书籍的封面插图设计,作者运用了云南特色雕刻技艺手法,但设计者直接简单地把云南特有的建筑照搬至封面中,没有把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成了为了设计而设计;而从书籍封面的形式美感方面来看,封面大量运用了“留白”的表现方式,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充分体现了“少即是多”的设计原理。但作品设计形式感不强,封面中缺少点、线、面等构成元素的运用,封面设计缺乏形式美感,缺少品牌形象的设计与规划,给人一种杂乱、零散、缺乏整体的感觉。

以上书籍封面设计的创意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所有的封面全部采用木质材料。把原始的木质材料直接用来作为封面的材料,一方面通过材质的原始色彩与肌理表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感觉;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当下低碳环保的要求,形式上把回归自然的理想表现了出来。当然与20世纪80年代的书籍封面相比,木质书籍封面不易破损、发黄,有利于书籍的保存。这样的设计虽然代表不了今天书籍封面设计的主流,却反映了目前设计中标新立异的思想。

二、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几个优点

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封面在色彩方面颜色变化而又统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封面色彩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颜色搭配,很好的与书籍内容结合在一起。在插图方面,封面插图能很好的体现书籍内容,同时还能起到对书籍内容补充说明的作用。在构成形式方面,封面插图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形式美与构成美,把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元素很好的运用到了封面插图的设计中。在字体方面,书籍封面字体打破了文革时期规整的字体形式,开始使用书法字体对书籍名称进行创新设计。具体表现概括如下:

(一)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高度统一

20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书籍设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扎根农村的知青、设计师从农村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在设计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正是由于他们经历过文革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在自己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设计项目,虽然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亦或高水平的教育但是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文化修养,有很多书籍设计师是自己真正热爱书籍设计同时还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真正了解书籍设计的每一道程序,并且严格把关,从一本书的草稿方案到最后的成稿、印刷、出版全程跟踪,因此这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营造出了80年代的特色,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高度统一。纵观当今社会不难发现当今的设计师已经很少有能达到80年代设计师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80年代的设计师热爱书籍设计更热爱读书,而当今的设计师沉迷于灯红酒绿、纸醉今宵的物质享受,热衷于追求经济效益,追求设计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根本无心静下来慢慢的品读书籍的精神内涵、文化内涵造成当今的书籍封面设计千篇一律,模式化、商业化、机械化、丝毫没有一点独创性与原创性。

(二)封面设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封面打破了文革期间“一片红”的局面,封面设计的表现形式有油画写实、国画写意、线描、版画等多种表现方式。由于受当时印刷水平的限制,这时期的封面多为设计师亲手绘制的图案,图稿经过反复的修改和校对,设计出的封面经久不衰、耐人寻味。封面插图与色彩搭配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在色彩方面,颜色变化而又统一具有很高的饱和度,简约而不简单,搭配和谐统一,逐渐开始使用多种色彩的相互结合,增强了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在插图方面,形式多样的插图具有对文字补充说明的作用,能很好的体现书籍内容,图形具有一种形式美与构成美,将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元素很好的运用到了封面插图的设计中。在形式美方面,封面具有很高的视觉美感,同时也遵循了形式美法则和平面构成规律,增强了文学书籍封面的视觉冲击力,在色调统一的前提下注重点、线、面元素的运用,在比例、位置、大小、色彩搭配等方面既符合黄金构图法则,又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它突破了文革期间“政治化”的倾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书籍封面多为大规模、批量化、模式化的表现形式所代替,封面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毫无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无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利于书籍的传播与销售,部分书籍封面缺乏创意与创新,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利用,缺少书籍应有的民族气与书卷气。

(三)封面设计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气息”

80年代文革结束,高考制度恢复,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去,全国上下出现了一股空前的“读书热”、“求知热” ,为书籍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封面设计营造出一种浓浓的“书香气”。这一时期的文学书籍也不例外,封面设计质朴、简约而不简单,表现出了80年代文学书籍独有的文学精神、文学内涵、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学书籍内容高度统一。究其原因是因为80年代的书籍设计师都是真正热爱书籍设计,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他们喜欢沉浸在书籍的海洋,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一时期的书籍少而精,图书馆的很多书籍供不应求,人们为了求得一本书籍往往需要提前预约,那场景类似于几年前春运时人们彻夜排队买票的情景。80年代的人们都是读书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这一时期,书不离手是一种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这一时期的人们穿着朴素大方,而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大街小巷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服装,这与当今的书籍封面设计也类似,当今社会人们的穿着打扮也反映出了当今社会设计界的一种潮流一种趋势。在当今“快餐”时代的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人们开始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设计感,开始追求民族性与民族文化,而20世纪80年代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正是当今人们所追求的,因此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书籍封面设计对当今社会封面设计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对当今书籍设计的影响

书籍封面设计并非单纯的对封面进行化妆,也不局限于平面图形、色彩、文字、形式美、点、线、面元素的运用,它应该与书籍内容、市场需求、作者意愿等相结合,充分营造一种书籍特有的“书卷气”。书籍封面设计既反对那种纯形式的设计法则也忌讳那种封面与书籍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书籍出版业的改革、书籍设计交流活动的增多,这一系列的活动为我国书籍艺术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书籍设计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比如,一方面,设计者不仅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追求创意、创新,在书籍的内容方面也在不断地深入探讨,但有的人却认为书籍封面设计等同于书籍包装,是可有可无的、是模式化的、机械化的、商业化的,因而目前许多书籍封面设计远远逊色于20世纪80年代的书籍封面设计。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书籍设计出现了封面设计和书籍内容“两张皮”的现象。书籍的封面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对封面的设计,同时也是在对书籍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书籍内容的一个概括和归纳的外在表现。所有的书籍封面设计效果在具有自己特有的效果的基础上和书籍内容都是具有关联性的。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却不是设计强国,在书籍设计方面,中国有许多著名的书籍,但是设计优秀的书籍却不多。20世纪80年代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非常朴实,在字体、色彩、插图、形式美等方面都有了回归与突破,是中国书籍设计史中最重要的十年。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国内外一系列书籍设计交流活动的开展,为当今书籍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当今书籍设计在回归本土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借鉴和吸收20世纪80年代书籍设计的成果,增强书籍设计的可视性和可读性,注意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不断为当代书籍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书籍设计的健康发展。

[1] 吕敬人.书籍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 明兰,邓白云,何舟.书籍设计[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 余雁.书籍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杨永德,蒋洁.中国书籍装帧4000年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6] 何其庆.书装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丘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8] 孙艳,童翠萍.书衣翩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9] 章慧珍,周成.书籍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 宁成春,汪家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书衣500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1] 余雁,张红凤,李考智.书籍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宋新娟,何方,熊文飞.书籍装帧设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吴惠娟

2095-4654(2017)01-0122-04

2016-12-23

J524.2;TS881

A

猜你喜欢

书籍文学内容
鲁迅与“书籍代购”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
主要内容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