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主流表征与未来空间
2017-03-01龚小雨
龚小雨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主流表征与未来空间
龚小雨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秉承求真务实、仗义执言、天下为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资源,新中国的山东报告文学走过了“二十七年”、新时期和新世纪三个阶段,并相应掀起了三个波峰。与其他省市的报告文学相比,新中国的山东报告文学具有三大主流表征:作家构成以军旅出身居多,主题表达以红色基质见长,社会绩效以正面能量为主。放眼未来,山东报告文学创作应不断增强四种意识:作家主体的薪火意识,书写姿态的介入意识,文学本体的创新意识,区域力量的示范意识。惟其如此,方能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创造出兼具独特性、接受面和美誉度的未来境界。
当代文学;山东报告文学;波峰;表征;未来空间
现有资料显示,作为区域性文学集群而存在的“山东报告文学”大体兴起于1930年代。其中,王统照、余修、田仲济等堪称山东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家,《中国新文学大系·报告文学集》收录有他们的作品。尽管如此,事实同样表明,山东报告文学真正的辉煌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究其实,齐鲁文化中的入世观念、和谐信仰与“人民共和”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相融合,为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求真务实、仗义执言、天下为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资源。然而,与新中国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山东报告文学发展实绩不相匹配的是,有关山东报告文学的总体性研究成果明显欠缺,除张立国等曾撰文论及山东当代报告文学演进的基本特点外,其他学者鲜有涉足。鉴于此,本文试图较为系统地梳理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报告文学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山东报告文学创作的主流表征,进而探讨其未来生长的可能路径。
一、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三个波峰
概略说来,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三个波峰。
一是“二十七年”报告文学。所谓“二十七年”,是指自1949年至1976年间的“二十七年”,亦即通常所说的“十七年”和“文革十年”的统称。关于此期山东报告文学成就,陈光林总编、任孚先主编、王兆山编选的《山东新文学大系·当代部分·报告文学卷》[1]有所涉及。遗憾的是,因篇幅所限,任何所谓“文学大系”都难以涵容同期全部优秀文本,《山东新文学大系·当代部分·报告文学卷》也不例外。总体而言,除若干报告文学短章外,山东文艺出版社相对集中地出版了一些体制较长的报告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成为无可争辩的主导面。如林音频和刘树墉的《郝建秀》、汪家千的《广北草原上的人民生活》、王一地的《在广阔的道路上》、宋丕明的《中牟疃文化村》等。与此同时,歌颂革命英雄、揭露日军暴行、凝视抗美援朝等题材的报告文学同样引人注目。其中,《党的儿子》、《大革命的洪流中》、《莲花山上英雄歌》以及《重见天日》、《朝鲜中线会英雄》、《鱼隐山上的飞行射击手》等堪称佼佼者。“文革”期间,尽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文化相当程度上干扰了文学的常态发展,但《这里永远是春天》、《一曲团结胜利的凯歌》、《壮丽的青春》、《红旗在前》等报告文学集仍然以自身的昂扬姿态显示了山东报告文学的顽强生命力。
二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时期的山东报告文学可谓百花争艳,占尽风情。李延国的《敢立“军令状”》、《穆铁柱出山记》、《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后被改编为电影剧本)、《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走出神农架》、《唱支山歌给党听》、《第一生产力》、《沂蒙丝绸路》、《我以我血荐轩辕》、《莫邪之剑》、《黄河祭》等作品,以集束方式显示了此期山东报告文学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和影响效度。在新时期山东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的多彩景观中,值得记忆和探讨者不在少数:李存葆的《将门虎子》以及与王光明合作的《沂蒙九章》和《大王魂》,苗得雨与王光明合作的《金星——张海迪的故事》、《崛起——山东聊城地区巨变纪略》,贾鲁生与丰收、高建国、郭庭均、谢致红、苏娅等先后合作了《中国西部大监狱》、《丐帮漂流记》、《台湾海峡》、《古老的罪恶——拐卖妇女纪实》、《坎坷十四年》等作品,王光明除与李存葆、苗得雨合作上述作品外,还与贾鲁生、姜良纲分别合写了《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和《中国有座鲁西监狱》,丛正里的《虎啸泉城》、《黄金王国》,李玲修的《足球教练的婚姻》、《混血儿》,郭慎娟的《知识的罪与罚》、《白衣忠魂》,牟崇光的《关于生与死的报告》、《爱的暖流》(与桑恒昌合作,后改编为电影)、《站起来的农民》、《一个养鱼专业户的遭遇》、《新牟村记事》,郭保林的《高原雪魂——孔繁森》、《塔克拉玛干:红黄黑》,刘金保的《大跨越》,王兆军的《原野在呼唤》,高胜历的《东部热土》,彭雁华、彭雁平的《蒙山沂水》,等等。上述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改革、抗战、三农、扶贫、商战、教育、励志、地震、救灾、监狱、丐帮等均有涉猎;主题积极向上,沂蒙精神和经济改革无疑是此期山东报告文学创作的高音部;表现手法多元,语言探索、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拓展。
三是新世纪报告文学。新世纪的山东报告文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新时期实力派作家的延伸性书写;二是部分新晋作家的崛起式创作。
新世纪以来,贾鲁生独撰或合著的报告文学有:《渴望萧条》、《疯狂的养生》、《可怕的抗生素:中国超级细菌自述》等。刘金保发表了《银光璀璨》、《大突围》等报告文学作品。李玲修新作《布吉镇风流人物》和《大芬传奇》则带有传记体报告文学的色彩。孙晶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创作了诸如《中国金融黑洞》、《服装交响曲》、《山脊——中国扶贫行动》等与经济题材密切关联的报告文学作品。但是,毫无疑问,她的创作爆发期出现在新世纪。经济建设、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罪犯改造等成为孙晶岩此期创作的四个关键词。其中,《中国女子监狱调查手记》、《重绽芬芳》、《女监档案》(后改编为24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中国看守所调查》、《边关》(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放飞的生命》、《中国动脉》、《五环旗下的中国》、《震不垮的川娃子》、《珍藏世博》等作品,反映了她那敏锐的时代眼光、诚挚的国家情怀、坚毅的追踪精神和独特的女性笔致。从这种意义上说,李玲修、孙晶岩、郭慎娟不愧为新时期以来山东女性报告文学的“三剑客”,她们的创作分别代表了齐鲁大地“40后”、“50后”、“60后”三代女性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水平。
另一部分山东报告文学作家主要在新世纪崭露头角。如苗长水的《往来香港的军车》(与陈杰合作)、《北线大出击:济南军区部队参加四川抗震救灾机动日记》,高艳国的《“中国梁”传奇》(与赵方新合作),陈瑞仪的《家在敦煌》,谭践的《路》、《岁月无悔》、《十年砺剑》、《天地之间》等。杨文学在1997年就发表过《穷官》和《远空一轮骄阳》,但其创作的高峰期显然在新世纪。2005年以来,他相继创作了《梦想飞扬》、《苍山三农》(后改编为30集电视剧《乡村都市情》)、《沂蒙长风》、《信仰无价》、《家国情怀》等作品。其中,《家国情怀》被誉为“沂蒙精神”的文学读本。许晨20世纪写有《居者有其屋》、《人生大舞台》、《巍巍“泰山”》、《钢铁铸造的岁月》(与李延国合作)等作品,新世纪又发表了《真情大援川》、《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等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是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结晶,真实而深情地报告了“蛟龙号”科考人员进行深海科考的奉献精神和探索意志。类似题材的作品还有殷允岭的《“雪龙”纪实》等。
2015年和2016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年。借此契机,山东报告文学迎来了又一个收获季,相关报告文学作家先后呈上了追述红色年华的精品力作。其中,李延国、李庆华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凸显了“人民是党永远的根据地”的重大主题。铁流在1999年就写过《槌下硝烟》等报告文学作品,新世纪以来,其创作步入快车道,连续发表了《兵道》、《中国本色》、《一个中国士兵和他的模拟战场》(与李德合作)、《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驱逐舰备忘录》、《蓝色畅想》、《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与徐锦庚合作)、《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与徐锦庚合作)、《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与纪红建合作)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此外,《台儿庄涅槃》、《草民的抗战》、《北方之鹰》、《抗战救护队》、《发现滨海》、《中国老兵安魂曲》、《我的爷爷是英雄》等其他山东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也各具特色,多方位强化了新型抗战报告文学的主体性和形象性。
二、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主流表征
从上述简要梳理中不难看出,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作家阵容比较强大,作品数量相对繁盛,接受效果颇为显著。就其主流倾向而言,以下三大表征尤为引人注目。
首先,作家构成以军旅出身居多。
考察山东报告文学作家的行业出身,有教师、记者和编辑,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体构成以军旅出身的作家居多。
前述山东早期报告文学“三巨头”大都是高校知识分子。其中,山东诸城人王统照1921年就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后担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开明书店编辑、《文学》月刊主编、暨南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余修是济南市北园沃家庄人。大革命失败后,到青岛参加团地委工作,开展爱国学生运动,兼任中共山东省委地下交通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大学教务长、山东大学党组副书记、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院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山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山东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著有《余修文集》。田仲济是山东潍坊人,曾任重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讲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师范学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一至四届副会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著有《中国抗战文艺史》、《文学评论集》等。这些教师型高级知识分子,祖国观念、民族意识、担当精神、知识结构、艺术趣味等综合素养极高,成为山东报告文学创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牟崇光、王兆军等都曾担任过教师,转而写作报告文学。此外,部分报刊记者和文学编辑也投入到报告文学创作行列中来,不少取得一定报告文学创作业绩的作家甚至担任或兼任过山东作协副主席,这也是山东文学界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山东方面对于报告文学这种“时代的文学”、“前哨的文学”、“曙光的文学”的重视程度。
虽然如此,当我们认真检视新中国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山东报告文学作家群体时,不难发现,李延国、李存葆、贾鲁生、苗长水、丛正里、刘金保、李玲修、孙晶岩、铁流等人都有过军队生活经历。丛正里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随军转战演出,1960年相继担任军区报社记者、编辑、科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等。苗长水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陆军201师班长、营部书记、师报道组通讯员,《前卫报》文艺编辑,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李玲修1962年入伍,历任沈阳空政文工团团员、长影总编室编剧、北京通州区文联专业作家、《人民文学》二编室主任等。孙晶岩1970年入伍,历任总后通信团八连文书、军医学校学员、解放军309医院政治部宣传干事、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基础教研室讲师等。铁流1984年入伍,历任烟台某部战士、青岛北海舰队某部无线电员、汽车驾驶员、仓库保管员、分队长、北海舰队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尤为有趣的是,李延国和李存葆都是“40后”,同为1964年入伍,都担任过战士、班长、排长、新闻干事等。不同的是,李延国后来担任济南军区政治部正师级创作员,而李存葆则相继担任济南军区文工团编导、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这些军旅出身的作家,富有组织纪律观念,责任感、正义感强,与“铁肩担道义”的报告文学有着高度的精神契合性。诚如李存葆所言:“中国军人的文学,决不会有‘软骨症’。”[2]
其次,主题表达以红色基质见长。
纵览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历史景观,我们发现,红色题材以及蕴含其中的红色主题是其根本基质,“抗战精神”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主色调。
1930-1940年代,以抗战特别是以抗日为主旋律的山东报告文学就成绩斐然,臧克家、吴伯萧、杨朔、马少波、冯毅之、康矛召、冠西、宋英、黄虹、仲哲、知侠、王华、姜克、胡征、剑秋、韩希梁等都写有抗战题材的报告文学,王统照还参加了由茅盾领衔组编的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这些作家及其具有革命色彩的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为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后续发力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文化动力。
赓续上述红色基因,山东报告文学始终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作为首要选材方向,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深化和创新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尽力将传统性与革命性、现实性与前瞻性、区域性与中华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图深刻检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当性与合法性。李延国与李庆华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在历史档案与现实反思的交集处,艺术地报告了冀鲁豫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壮阔历史,讴歌了根据地人民在民族解放和阶级革命中的丰功伟绩,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影响。铁流与徐锦庚合撰的《国家记忆》是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该作以“经典的诞生”、“传薪者”、“一个红色幽灵在中国乡村”的三叠式结构方式,别出心裁地描述了《共产党宣言》走进中国并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进而转化为革命生产力的基本过程,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不同于整个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特殊利益的真理。这种基于现实考量的历史回眸,催生并保障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对此,作者有着清醒的认识:“一个有着近30年军旅生涯的人,我同时还是一个烈士的后代,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离烽火年代愈来愈远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讲红色故事,还需不需要重温那些峥嵘的岁月?近些年来,抹黑英雄、抹黑烈士的现象甚嚣尘上,这股歪风已经影响到了年轻一代,所以我决定沉到历史深处,挖掘战争岁月中刻骨铭心的故事,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了解这段历史。”[3]他希望,红色故事要像火炬一样代代相传。
再次,社会绩效以正面能量为主。
无论是歌颂抗战精神,还是礼赞改革开放,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总体社会效果和主导价值倾向是正面的,切合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堪称名副其实的主旋律式的创作。
显然,在本文所涉及到的新中国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有关山东报告文学作品中,《党的儿子》、《大革命的洪流中》、《大突围》、《台儿庄涅槃》、《北方之鹰》、《我的爷爷是英雄》、《见证》、《家国情怀》、《国家记忆》、《根据地》等都饱含浓郁的“革命记忆”色彩;《郝建秀》、《高原雪魂——孔繁森》、《“中国梁”传奇》、《在广阔的道路上》、《这里永远是春天》、《敢立军令状》、《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站起来的农民》、《中国农民大趋势》、《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原野在呼唤》、《中国动脉》、《第四极》等则直接将社会主义建设生活中的创造、改革和希望带给广大读者。可以认为,正面体验、正面观察、正面表现、正面激励已经成为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的主流叙事追求,并业已取得显著社会绩效。
三、新世纪山东报告文学的未来路径
放眼未来,山东报告文学界还需进一步增强四种意识:
一是作家主体的薪火意识。
说到底,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告文学事业终究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作家主体始终是报告文学事业的持续推进的第一生产力。据此可见,必要的代际传承与合理的梯队建设成为包括山东报告文学在内的中国报告文学薪火相传的基本保障。但是,毋庸讳言,受报告文学文体的高强度采写和浮躁世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当前山东报告文学创作的主体是“60后”和部分“50后”作家,“70后”、“80后”报告文学作家尚未进入公众视野,“90后”报告文学作家更是无从谈起,“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圈内外人士的普遍共识。这不禁让人忧虑,10年、20年之后,山东报告文学能否接过前人的大旗、续写新世纪的辉煌?我们希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更多更加年轻的山东作家、军人、记者、编辑回到生活现场,贴近人民大众,写出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报告文学作品。
二是书写姿态的介入意识。
山东报告文学不乏担当,已经写出了既有历史回眸又有现实审视、既有歌颂也有批评、既有肯定也有所扬弃的优秀制作。面对新的生活和新的矛盾,山东报告文学作家还需强化批判意识,加大反思力度,敢于面对并善于剖析主流中的支流、前进中的问题、光明中的黑斑,切实达成报告文学文体在反映生活、介入现实、辨明是非、矫治偏向、维护和谐等方面的文化功能。尹均生说得好,“报告文学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特强的文学形式,有人称之为‘战斗的文学’,我更倾向于鲁迅所说的是‘呐喊’的文学,这是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4]李存葆也强调,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大散文”必须与小农经济生发出的乌托邦意识绝缘,应避开无病呻吟的痛苦状,也应远离那种甜得令人发腻的小布尔乔亚的矫情,而应该更贴近中国人的当下生活,关注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种种困境,应该有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和价值表达上的良知度。[5]这也正是未来山东报告文学值得期许的境界。
三是文学本体的创新意识。
山东报告文学在文本创新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李存葆的思想创新、贾鲁生的题材创新、李延国的形式创新等,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水涨船高的读者需求相比,未来的山东报告文学创作还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具体说来,这种创新意识主要涵盖四个层面:现代意识、文学意识、科技意识、经典意识。所谓现代意识,是指报告文学作家要站在时代前沿和人性的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方法,全面、本质、科学地观察社会,描述生活,以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复杂性和矛盾的可解决性。文学意识,强调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运用文学艺术的方法和手段来表现报告对象,传达艺术构思,塑造文学形象,寄寓思想感性,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审美感知和艺术共享。科技意识,要求报告文学作家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数字技术语境下的科技元素和媒介方式,将平面的纸质报告文学带入多媒体立体式电子报告文学的新时代。在此基础上,追求报告文学本体的独特性、接受面和美誉度,亦即所谓经典性。
四是区域力量的示范意识。
报告文学的区域性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告文学作品自身的影响力;二是报告文学研究的推介力。关于新中国山东报告文学作品概貌及其影响力,上文已有阐述,这里主要谈谈山东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推介力问题。我们注意到,新时期以来,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山东文艺出版社先后组织出版了《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上下册,王荣纲主编,1983年版)和《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赵学勇主编,2006年版)。这两部报告文学研究的标志性选本,指导和影响了众多报告文学作家和理论批评者,成为此后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案头必备书。此外,山东省还成立了报告文学研究会,山东省作家协会设有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首届年会和第十届年会均在山东召开,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报告文学研究所,《山东文学》曾主办过报告文学“孔子金像奖”,《时代文学》将中篇报告文学和小说同时作为优先扶持方向, 2015年山东又承办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等部门主办的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年会。上述理论集成、研究机构、文学刊物、奖项设置以及相关活动,均说明山东在推进和发展具有齐鲁特色的报告文学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山东已经成为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重镇,相关报告文学作家作品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和徐迟报告文学奖便是明证。虽然如此,山东报告文学及其理论研究在全国的辐射效应和示范作用仍需加强。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6]。这对报告文学作家而言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期待并相信,应和着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的号角,新世纪的山东报告文学事业必将拥有不负使命的美好未来!
[1] 王兆山.山东新文学大系·当代部分·报告文学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2] 胡殷红.“中国军人的文学决不会有软骨症”[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5/2005-03-03/61889.html.
[3] 师文静.铁流:报告文学有摄人心魄的力量[N].齐鲁晚报,2016-07-31.
[4] 尹均生.关注人生 关注弱势 关注民族的未来[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 李存葆.也说散文[J].解放军文艺,1997,(5).
[6]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责任编辑:余朝晖
2095-4654(2017)01-0086-05
2016-09-23
I207.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