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方言的被动标记词
2017-03-01龚先美周秀琼
龚先美,周秀琼
(1.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广西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昭平方言的被动标记词
龚先美1,周秀琼2
(1.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广西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捱[ai242]”、“畀[pi55]”、“分[pn52]”是昭平方言中最为常见的被动标记。文章将共时描写和历时分析相结合,在科学客观考证的基础上,探讨昭平方言“捱”、“畀”、“分”这三个被动标记的基本用法及异同,研究其标记的被动句基本句式,并探究其作为被动标记的语法化来源和具体用法。
昭平方言;被动标记;捱[ai242];畀[pi55];分[pn52]
昭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隶属贺州市管辖,县城境内聚居着汉族、壮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多个族群,分布着壮语、瑶语、苗语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情况复杂多样,包括土白话、官话、客家话和平话。本文的昭平方言是指使用人数占全县80%以上的土白话。《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昭平方言划分为粤语勾漏片[1]。
石毓智[2](P14)认为,“典型的被动事件结构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施事、受事和动作。”句子可以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种形式的被动句来表示被动意义,前者带有明显的形式标记,后者则不带任何形式标记,即语意被动句。李蓝[3](P194)指出,“普通话主要是用‘被’字作被动标记。但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可以用作被动标记的词语却非常复杂。不同方言、不同地域往往使用不同的词语来作被动标记。”
一、基本用法及异同
昭平方言的被动句主要有三个被动标记“捱”、“畀”、“分”,它们所表达的语义跟普通话的“被”差不多,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动词和介词。
1.“捱”字的基本用法
单独作动词时,表“熬;遭受、忍受;慢慢行进、拖延”义,此时不表示被动意义,后面不跟施事,通常带有消极的贬义色彩,表示人或物遭遇不幸或不快。例如:
(1)你行快点儿得嘛,捱命哦。(你走快点行吗?这么拖拉。)
(2)你通日做坏事啦嘛,小心捱报应。(要是你成天干坏事的话,小心遭到报应。)
作介词时,表示“被”,引入动作施事,有时候施事可以省略。如:
(3)你冇去学校啦嘛,我要你捱你阿婶骂。(你不去学校的话,你该被你妈妈骂了。)
(4)佢偷人屋咯嘢,捱(公安局)捉咧。(他偷别人的东西,捱(公安局)捉了。)
(5)你真很冇小心捱车撞。(你怎么那么不小心被车撞到。)
2.“畀”字的基本用法
“畀”是典型的南方方言被动式标记[4](P1),昭平方言也不例外。“畀”可在句中作动词、助动词和介词。作动词时,表“给予”义和“使役”义,“给;让”;作助动词时,表示“给”;作介词时,表被动,引出施事,相当于“被”。具体用例如下:
(6)你冇使个人吃,畀老妹吃点。(你不要一个人吃,给妹妹吃点。)(动词/给予)
(7)我去荡,冇畀你去。(我去玩,不让你去。)(动词/使役)
(8)你叫很大声,细子儿都畀吓醒咧。(你叫那么大声,小孩子都给吓醒了。)(助动词)
(9)畀你通日话我。(被你成天说我。)(介词)
3.“分”字的基本用法
“分”也可在句子中作动词和介词。与“畀”字语义和用法差不多,作动词时表“给予”义和“使役”义,表示授予或使役。作介词时,表被动。
(10)我屋有几多果子,拿点儿分你。(我家有很多水果,拿点给你。)(动词/授予)
(11)我肋去饮酒,冇分你去。(我们去喝喜酒,不让你去。)(动词/使役)
(12)阿架车甚冇分头弟整烂去。(那辆车给那个小男孩搞坏了。)(介词)
4.异同
通常情况下,用作介词的被动标记“捱”、“畀”、“分”表示“遭受”义时,语义差别不大,均可互换。如例(3)中的“捱”可以和“畀”、“分”替换。
三者也存在细微差别:首先,引入动作施事方面,“捱”的施事有时可以省略,而“畀”和“分”后面的施事不能省略,如例(3)的“阿婶”、例(4)的“公安局”和例(5)的“车”可以省略,而例(9)的“你”和例(12)的“头弟”不能省,若省略则句义不通。其次,“畀”和“分”除“遭受”义外,还有“给予”义和“使役”义,此时“畀”和“分”可以互换,如例(6)和(10)、例(7)和(11)中的“畀”和“分”可以互换,分别表示“给”、“让”的意思,而“捱”没有此种用法。最后,从语用分工来看,“畀”和“分”多强调原因,而“捱”侧重结果。例如:
(14)你冇听阿婶咯话,捱话了吧?(你不听妈妈的话,被骂了吧?)
二、昭平方言基本被动句式探究
对所收集到的含有被动标记“捱”、“畀”、“分”的被动句进行整理归纳抽象,得出三种基本句式:S1:NP1受事+捱+NP2施事+VP;S2:NP1受事+畀+NP2施事+VP;S3:NP1受事+分+NP2施事+VP②。其中,昭平方言“捱”字被动句所占比例最高。
1.基本句式
S1:NP1受事+捱+NP2施事+VP
(15)阿头狗捱车撞咧。(那条狗被车撞了。)
(16)等下你都捱我赶上。(一会儿你就被我追上。)
S2:NP1受事+畀+NP2施事+VP
(17)你银纸畀人屋偷去咯?(你的钱被别人偷走了?)
(18)我只脚畀狗咬过。(我这只脚被狗咬过。)
S3:NP1受事+分+NP2施事+VP
(19)阿头妹分佢阿婶送人咧。(那个小女孩被她妈送给别人了。)
(20)真很冇小心!手分刀儿切到。(怎么这么不小心!手被小刀切到。)
根据顾阳[5](P1~2),由Gruber和Fillmore提出的论元(argument)指带有论旨角色的名词短语,论旨角色(thematic role)指谓词有固有的论旨角色,如施事者(agent),处所(location),工具(instrument),使役者(cause/causer)等,这些角色表示谓词所涉及的主、客体或动作、行为、状态、所处的场所、动作的起点、方向、终点、原因及引起的结果、凭藉的工具等。下文将对这三个被动句中的三个成分具体特征论元NP1,NP2和谓词中心VP进行探讨。
2.论元NP1的主要特征
在昭平方言被动句中,论元NP1充当主语,在语义上为受事,表示行为的被动者、遭受者,主要由指人或指物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例如:
NP1(下划线部分)为指物名词:
(21)菜叶捱鸡母吃去咧。(菜叶也母鸡吃掉了。)
NP1为名词性短语:
(22)天上咯日头分云遮到了。(天上的太阳被云给遮住了。)
昭平方言被动句的主语NP1语义类型主要包括受事、工具、材料、处所等。如:
NP1充当受事论元:
(23)我捱单车车中脚。(我被自行车轧到脚。)
NP1充当材料论元:
(24)阿块手巾分佢拿来做抹台布咧。(那块毛巾被她用来做抹布了。)
NP1充当工具论元:
(25)阿把斧都畀你砍钝去。(那把斧头都被你砍钝了。)
NP1充当处所论元:
(26)我房间早朝捱日头晒。(我房间早上被太阳晒。)
3.论元NP2的主要特征
昭平方言被动句基本句型中论元NP2充当被动标记“捱”、“畀”、“分”的宾语,语义上为施事,表示动作的主动者、实施者,主要由指人或指物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
NP2(下划线部分)为指物名词:
(27)你分狗追哦?(你被狗追吗?)
NP2为名词性短语:
(28)你分佢咯摩托车撞咯?(你被他的摩托车撞了吗?)
宾语NP2语义类型主要包括施事、工具、原因等。
NP2充当施事论元:
(29)你分老师批评啊。(你被老师批评了。)
NP2充当工具论元:
(30)你手畀刀切中啊。(你的手被刀切着了。)
NP2充当原因论元:
(31)佢只手捱火烧得几伤!(他的手被火烧得很伤!)
4.谓词中心VP的主要特征
普通话中,被动标记接动词必须跟宾语,而昭平方言被动句中的谓词中心VP可以为光杆动词,且多为单音节动词, 如:“骂、打、话、笑、咬”等,如“佢捱人屋笑”。除了光杆动词,VP也可以为一般动词,但此时要在被动标记前添加“又、通日”等副词或句末表示完成意义的语气助词“啊、咧、去咧、咯”等,如“你通日捱老师批评”或“面包分猫吃去咯”。
VP有时为动宾短语、连谓短语或动补短语等。示例如下:
VP为动宾短语:
(32)佢捱菜刀切中手咧,出几大血。(他被菜刀切中手了,出了很多血。)
VP为连谓短语:
(33)阿头狗捱人偷去卖咧。(那只狗被人偷去卖了。)
VP为动补短语:
(34)佢捱坏人敲了几棍。(他被坏人敲了几棍。)
三、被动标记语法化来源
李蓝[3](P194)认为,现代汉语方言的“拿持”义 、“给予”义 、“得到”义 、“遭受”义、“使役”义等五类动词有演变成被动标记的趋势。黄伯荣[6](P665~674)对21种方言的被动句进行描写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描写的方言被动标记来源为“使役”义、“给予”义和“遭受”义三类。昭平方言的被动标记来源也不例外。下文从历时考察的角度,梳理归纳昭平方言的三个常见被动标记的语法化进程,旨在勾勒出其演化成被动标记的轨迹。
1.被动标记“捱”的语法化来源
关于被动标记“捱”的来源,学者们(易丹[7];覃远雄[4];吴福祥[8]等)多认为来自于“捱”的遭受义。齐春红、邱渊[9]对云南方言中的“挨”为例作了详细说明,认为“挨”也属于“给予”义动词,“挨”的虚化同样遵守“给予”义动词虚化的一般规律,表被动的介词“挨”源自动词“挨”的“接触”义,而不是“遭受”义。对于昭平方言的被动标记“捱”,与普通话动词“被”的虚化一致,均由“遭受义”虚化而来。
“挨(捱)”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10](P3)中有三个义项:(1)遭受;忍受:~打|~饿。(2)困难地度过(岁月)。(3)拖延:~时间。“捱”字标记的被动句在感情色彩上通常为消极贬义,带有不愉快、不幸之意,这应该是从动词“捱”表示“遭受;忍受”义而来。从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查找到以下关于“捱”字作“遭受;忍受”义动词的例子:
(35)恰才我脊梁上挨了棍棒。又索去处方中煎碗热汤。(《元·李行道《包待制智赚灰阑记》)
(36)芳官捱了两下打,那里肯依,便拾头打滚,泼哭泼闹起来。(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六十回》)
以上两个例子,“捱”作动词,后接宾语,表示“遭受”之义。这样的例子多见诸元曲和明清小说中。
(37)袭人笑道:“你这个人,一天不挨他两句硬话村你,你再过不去。”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上例中,“挨”接宾语之后,出现动词“村”③,此时句式可以看作兼语句,“他两句硬话”为兼语,既是“挨”的受事,又是“村”的施事,因此我们推断“捱”作为介词被动标记引进施事的用法出现的时间大约始于清代,但这样的例子很少。牟成刚[11]认为,“‘挨’字虚化为被动介词的时间当为很晚的事情,即至少不会早于元代”,我们赞同他的看法。到了现在,“捱”渐渐虚化为南方方言典型的被动标记,昭平方言也不例外,见上文例子(3)、(4)和(5)。
2.被动标记“畀”和“分”语法化来源
“畀”在粤方言中可作被动标记,林亦[12](P29)指出,港澳方言畀/俾是给与义动词,在粤方言中通常发展为被动标记,如广州话[12](P29)、广西客话、白话和桂柳话[6](P670)等。昭平方言属粤语勾漏片,其被动标记受到粤方言的影响,据此推断被动标记“畀”应由“给予义”虚化而来。普通话中,“给”虚化为被动标记的路径为:给予义→使役义→被动义,而昭平方言的“畀”既可以表示“给予义”和“使役义”,也可以表示被动义,那么昭平方言的“畀”的虚化路径也应该与普通话“给”的语法化路径相似。
据记载,“畀”源于甲骨文,为象形字。《说文》:“畀,相付与之,约在阁上也。”《尔雅·释诂》:“畀,予也。”,“畀”的本义均为“给予义”。动词“畀”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给予”的用法,只是使用的频率不高,到了清朝及民国时期使用数量及频率大幅增加,这与普通话动词“给”发展为被动标记的时间几乎一致④。如:
(38)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诗经·鄘风·干旄》)
(39)尝许汝窖金,今其可矣。”问:“何在?”曰:“明日畀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40)勉答道:“陛下君临四海,如欲用杞,就使畀他大州,亦无不可。只惜天下失望,终累圣明呢。”(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
以上三例,动词“畀”接在宾语之前,即“之”、“汝”和双宾语“他”、“大州”,此时的“畀”均表示“给予义”。
广西方言中,桂北平话(如临桂义宁话、钟山方言)和广西白话(如玉林话)都用“分”作被动标记[8],[13](P255-263),昭平方言的“分”为三大被动标记之一,其词汇来源于“给予义”动词,表示“给予,授予”,与昭平方言的“畀”语法化来源轨迹一致。《广雅·释诂》三:“分,与也。”,“分”其本义为“给予,授予”。动词“分”表示“给予义”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例如:今君分之土而官之,是左之也。(春秋·左丘明《左传》),但是数量和使用频率不高。因昭平方言被动标记“分”与“畀”均为“给予义”发展而来,两者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
3.被动标记虚化过程示例分析
在昭平方言中,“畀”可以出现在两种句式中:NP1+畀+NP2或NP1+畀+NP2+NP3+VP。蒋绍愚[14]在分析近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式时,认为使役演变为被动式有三个条件:a. 使役式中的V的宾语(受事)移到句首作为话题;b. 使役式原来的主语(施事)隐去;c. 使役式的话题变成被动的主语(受事)。
(41)你畀两支笔我。(你给我两支笔。)
(42)你畀杯酒我饮。(你给一杯酒我喝。)
若NP1+畀+NP2+NP3+VP句式中NP1隐去,则VP的宾语NP2(受事)则要移到句首作为话题,如例(42)变成:杯酒(你)畀我饮,其句式抽象为NP2+(NP1)+畀+NP3+VP,此时受事NP2从宾语变成句子的话题,即从无标记变成有标记,如(42a)“你畀杯酒我饮”和(42b)“杯酒(你)畀我饮”。而当NP2+(NP1)+畀+NP3+VP句式中的NP2进一步隐去时,变为(NP1)+畀+NP3+VP这一句式,此时“畀”字句由“给予句”变成了“使役句”,动词“畀”由“给予义”虚化为“使役义”,表示容让、许可,上例变为(42c)畀我饮/让我喝。
若VP为及物性动词短语时,即V+O,O为V的宾语(受事),上述句式变为畀+NP3+V+O,如(42c)变为(42d)畀我饮杯酒。受事O从宾语位置向左移至句首时,就变成了句子的话题,例(42d)又变回给予句(42b)杯酒畀我饮。罗华荣[15]指出,使役句与被动句的主要区别在于“畀”前的名词性成分是施事还是受事,使役句为施事,被动句为受事,那么句式O+畀+NP3+V既可理解为使役句,也可理解为被动句。使役句表示未发生的事情,而被动句表示已经发生,昭平方言中表示已然体标记主要有“咧”,“去咧”等。因此,句式O+畀+NP3+V+已然体标记为被动句,“畀”字从“使役义”演变为“被动义”,词性由动词转变为介词。如例(42e)“杯酒畀我饮”为使役句,而(42f)“杯酒畀我饮去咧”为被动句。
四、结语
文章对昭平方言的三个被动标记“捱”、“畀”、“分”的基本用法进行了探讨,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对其构成的被动句进行了抽象归纳,主要有3种句式:S1:NP1受事+捱+NP2施事+VP;S2:NP1受事+畀+NP2施事+VP;S3:NP1受事+分+NP2施事+VP,讨论了论元NP1,NP2和谓词中心VP的结构特征。通过对这三个词如何虚化为被动标记进行了探源,得出如下结论:被动标记“捱”由表“遭受义”的动词虚化而来,而“畀”和“分”先由表“给予义”,再到表“使役义”的动词虚化而来。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
[2] 石毓智.被动式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 [J].民族语文,2005,(3):14~22.
[3] 李蓝.“着”字式被动句的共时分布与类型差异 [J].中国方言学报,2006,(1):194~205.
[4] 覃远雄.南宁白话的“捱”字句 [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1~6.
[5]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 [J].国外语言学,1994,(1):1~11.
[6] 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7] 易丹.柳州方言中的“挨”字句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143~144.
[8] 吴福祥.广西平话和白话的被动标记 [J].长江学术,2016,(2):96~104.
[9] 齐春红,邱渊.方言词“挨”表被动探源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1~115.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 牟成刚.广南方言“挨”字被动句探析 [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58~61.
[12] 林亦.壮语给与义动词及其语法化 [J].民族语文,2008,(6):28~30.
[13] 梁良,陈小枫.钟山平话的三个被动标记词 [A].21世纪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C].2006.
[14] 蒋绍愚.近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式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7~92.
[15] 罗荣华.赣语上高话处置、被动共用标记“畀”研究 [J].宜春学院学报,2014,(8):72~77.
注释:
①“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写作“捱”.
②S:句子;NP:名词或名词性短语;VP: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③村(动词):冒犯,用不好听的话伤人。
④石毓智“被动式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一文指出,被动标记“给”的词汇来源为“给予动词”,出现的历史时期大约为清朝——当代,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责任编辑:彭茜珍
2095-4654(2017)01-0044-05
2016-10-18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贺州昭平镇语言使用及态度调查研究”(YCSW2016012)
H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