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兔豆状囊尾蚴防治技术

2017-03-01曹民川周丽梅唐振兴

河南畜牧兽医 2017年23期
关键词:兔场囊尾蚴豆状

曹民川,周丽梅,唐振兴

(铜川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铜川 727000)

豆状囊尾蚴病是由带科、带属的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寄生在兔的肝脏、胃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豆状绦虫的犬,兔因采食到被患病犬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夏秋季较多,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兔均可感染,但死亡率较低。轻微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可使生长受阻,引起死亡。该病呈世界性分布,近年来由于我国养犬数量增加以及养兔业的发展,该病在我国流行广泛,对养兔业造成巨大损失。

1 病原

豆状囊尾蚴呈白色的囊泡状,豌豆大小,有的呈葡萄串状。低倍镜下观察,发现豆状囊尾蚴有2个囊腔。较小的囊腔包含头节和颈节,较大的囊腔由囊壁和囊液两部分组成。囊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绒毛层、囊壁外层、囊壁中层和囊壁内层。高倍镜下观察,发现兔豆状囊尾蚴有4个吸盘,1个顶突,顶突四周有规则排列成两圈的小钩。内圈有18个小钩,外圈有19个小钩,共37个小钩。吸盘直径21.2~24.0 μm,每个吸盘和周围组织有明显的吸盘膜相隔,吸盘中央有吸盘裂,吸盘裂膜和吸盘膜的结构明显不同。

2 流行病学

兔是豆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犬、狐狸、狼等是豆状带绦虫的终末宿主。豆状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是犬、狐狸、狼等动物的小肠内,成熟绦虫随粪便排出含卵节片,兔食入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在肠道里,六钩蚴从卵中钻出,进入肠壁血流,随血流到达肝脏。再从肝脏钻出,进入腹腔,在肠系膜、胃网膜等处发育为豆状囊尾蚴。感染囊尾蚴的兔的内脏或尸体被犬误食后,豆状囊尾蚴在犬体内继续发育成成虫,进而不断向外界排出含卵节片。

3 致病性

感染初期,肝脏、脾脏和肾脏均呈现出血性炎性变化,肝脏发生变形性病变,脏器间质可见从卵中钻出的六钩蚴,脏器表现出肉芽肿;感染时间较长后,可见囊尾蚴移行,囊尾蚴移行可机械性损伤脏器;感染后期,可见寄生虫性特殊肉芽肿。肝脏具有分解消化液、解毒与主要物质代谢等功能,所以豆状囊尾蚴对肝脏的影响会导致全身各种功能障碍,如心肌纤维萎缩、间质肾炎、胃黏膜上皮细胞肿大、细胞变性等。

4 临床症状

少量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大量感染时可导致肝炎和消化障碍表现:腹围增大(在胃大弯侧面附近可触摸到数量不等如豌豆大小的圆粒、有弹性),精神不振,嗜睡,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后期病兔耳、眼结膜苍白,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急性发病时可引起突然死亡。

剖检时常在肠系膜、网膜、肝脏表面及肌肉中见到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透明的囊泡。囊泡常呈葡萄串状。肝脏肿大,肝实质有幼虫移行的痕迹。急性肝炎病兔,肝表面和切面有黑红色或黄白色条纹状病灶。病程较长的病例可转为肝硬变。病兔尸体多消瘦,皮下水肿,有大量的黄色腹水。

5 诊断

从尸检中发现豆状囊尾蚴即可确诊。生前诊断可采用囊尾蚴囊液抗原凝集反应、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中间接血凝试验较常用,但生前确诊较为困难。

6 综合防治

6.1 预防

6.1.1 兔场杜绝饲养犬、猫等动物

防止犬进入兔场和兔的饲草地、饲草料贮藏场所,不使用被犬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必须饲养犬、猫的,一定要给这些动物驱虫。预防囊尾蚴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兔场和家里的犬、猫定期驱虫,切断囊尾蚴的传染途径。

6.1.2 有计划地对兔群进行驱虫保健

建议使用百虫杀和伊维菌素同用,内外驱虫,既可驱除幼虫也可驱除成虫。

6.1.3 对病死兔进行无公害处理

不将病死兔的尸体饲喂犬只,对病死兔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养殖场周围狐狸等野生动物食用病死兔。

6.1.4 执行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

兔场进行严格的消毒制度,确保饲料饮水不被污染。

6.2 治疗

有学者以甲苯咪唑(35~40 mg/kg)、吡喹酮(35~50 mg/kg)和丙硫咪唑(35~40 mg/kg)饲喂患有豆状囊尾蚴的家兔,每天饲喂1次,连喂3 d。3种药物的治愈率分别为95.1%、76.15%、88.9%,由此可见,甲苯咪唑是治疗兔豆状囊尾蚴的首选药物。

猜你喜欢

兔场囊尾蚴豆状
闽西南黑兔养殖场的主要生物安全措施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猪囊尾蚴病的流行与预防
牛囊尾蚴病的卫生检疫研究
兔出血症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临床免疫效力试验
三匹马(外两则)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猪囊尾蚴病的防治
同源病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