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法:魔亦有道
2017-03-01
中国古典戏法:魔亦有道
中西方魔术各有千秋,而中国魔术在古典戏法上因其独特优势领先于西方:以“夹带藏掖”为手段、以“口彩相连”(即边说边变)为表演特色,四周皆有观众围观而不能失托……因此,中国戏法有更好的保密性,被称作“永恒的秘密”。
小巧玲珑的艺术奇葩
作为舞台杂技艺术的一种,魔术是个总称。往下细分,魔术又可分为两种:即以灵巧手法造成观众的错觉,通过暗藏挟带以动物、物件或水、火等增、减、隐、现变化的可称为“戏法”;而借助理化原理或机械装置表演各种变化的则称为“魔术”。从当今世界的现状来看,西方国家大多是借助机械道具表演大中型的“魔术”为主,而我国艺术家则以表演“戏法”见长。相对魔术来说,戏法显得小巧玲珑。
中国传统戏法历史悠久,追溯其源头,那可是上古时期带有巫术性质、专门出没宫廷王室的幻术表演,受帝王宠爱的幻术师甚至可以佩印封侯。后来,幻术走向民间,又称为“古彩戏法”,汉唐时称“幻术”,宋代称“藏挟技”。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表演,据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08年即西汉时期,以“鱼龙曼延(魔术)”的表演形式为主,“鱼龙”后来成为宫廷礼仪的一部分;隋唐时期,宫廷魔术与民间魔术并举,繁荣发展;宋代魔术分科则越发精细,并形成了“手法、撮弄、藏挟”三大体系(也有将“手法”、“撮弄”合为一类之说的);至明清时期,魔术鲜见于宫廷,主要存在于民间,艺人靠在江湖“撂地”和到富人家“厅堂”表演为生。清光绪年间刊行的《鹅幻汇编》分门别类地辑录了民间戏法表演现象、种类和技法,这也是我国较早的魔术艺术专著。
古典戏法再往细里说,节目类型又可分为较大型的古彩戏法如“落活”、中型的民间戏法如“罗圈献彩”(罩子)以及小型的手彩戏法如“九连环”“海底捞沙”“拉线棒”“亮摔”等等。特别是“仙人摘豆”“九连环”“海底捞沙”等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传统戏法流传到国外后,被洋魔术师们视为经典,中国戏法是世界魔术宝库中一朵芳香四溢的艺术奇葩。
被称作“永恒的秘密”
中国古典戏法北派代表人物王殿英先生于2010年不幸因病去世。他生前将艺术传承于他的高徒、天津市曲艺团的肖桂森先生。图为肖桂森(左)在台上表演古彩戏法《蟠桃献彩》
戏法表演讲究“捆、绑、藏、掖、撕、携、摘、解”的技巧。对于演员自身技术要求极高,手法尤为重要。戏法来源于民间,长期活跃于市井。由于演员“撂地”时四周围满了观众,要求戏法可以四面围观,这无疑就增添了表演的难度。在表演中,无论是小型戏法还是较大型的古典戏法(如落活),演员要“口彩相连”,边说边演,用语言渲染气氛,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演员的口彩借鉴了相声语言,充满了诙谐,也讲究抖包袱,很能够感染观众,给大家带来笑声。而现代西洋魔术,只能在舞台表演,只能从正面观赏,演员不用说话。若从后侧一看,往往就会被揭秘。所以中国戏法这种边说边演可四面观看的艺术特点,是与现代西洋魔术的重要区别。
来看看典型的民间戏法是怎么样表演的:表演者一般是两个男人,开场就耍嘴皮子,类似逗哏的一位戏法师先说,“戏法都是假的,为什么穿大褂,就为好藏东西,大褂越肥带得越多——我的就肥”,说着抬起双臂亮亮身相,果然这戏法师的长衫肥得不成比例,惹得围观的人大笑。“变什么得带什么,我这也带着呢”,戏法师伸手到大褂里来回摸找,可是久寻不着,“带是带了,就不知在哪儿放着”,观众又笑。终于,“肥大褂”从身上拿出一方手帕,展开,亮相,很快便从手帕中取出一只布鞋,胜利地高举着向观众示意,他的同伴却嫌这鞋寒碜,赶紧把鞋抢过来要扔,“肥大褂”连忙说这是他的鞋,刚脱下来包进手巾里的——于是,在观众的大笑声中,戏法的正式节目开始了。
变什么呢?一般是由那位“逗哏”的同伴主变,从身披的彩单中变出“三戟瓶”,即一个大花瓶中插有三支带彩旗的长戟,“瓶生三戟”谐音“平升三级”,给观众送个吉祥,或者“凭空”端出玻璃碗盛的清水,甚至有水有鱼的大鱼缸,戏法师还会打身上变出一只熊熊燃烧的铜制大火盆。其间那位“逗哏”会不失时机地插科打诨,让表演幽默、活跃,观众可以在欢笑中享受观看魔术的快乐。这种边说边幽默戏法表演在北方尤为盛行,所以有人说,变戏法就是戏法加相声。
由于生长在街头巷尾的古彩戏法面对的是四面围观的人群,形成了隐蔽面朝下的机关特性,这使得中国戏法有更好的保密性,因此中国戏法被许多人称作“永恒的秘密”。这其中的奥妙也吸引了近年来穿梭于东西方进行文化交流的西方魔术大师们,不过,他们至今也未能全部找到破解的手法。中国魔术泰斗罗秉松曾指出,“中国古典戏法要领先西方”。
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
中国古典戏法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十分醒目地突出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服装上依汉制着长袍大褂,持古典式方形的彩单,具有独特的中国美学价值;而选择的表演内容和所有道具,都非常贴近生活,基本是日常生活物品(如酒杯、瓷碗、扇子、铜钱、金鱼等);演出时常迎合“出托”之物,伴以民族所喜闻乐见的吉祥词句。
戏法的道具大都设有巧妙的机关,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体现。古典戏法为近现代中国魔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养料,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和艺术价值。
从清末到民国期间,北京的天桥一带和天津的三不管儿地段,“撂地”变戏法的表演曾十分兴盛。当年天津的“戏法罗”,北京的“快手卢”等罗姓、卢姓艺人,都曾名噪一时,粉丝众多。快手卢活跃在光绪年间,因技艺超群,被美国来华表演的魔术舞蹈团的经理玛齐师看中,邀他搭入该班,在南洋群岛、菲律宾、小吕宋、香港、台湾等地巡回演出,颇受欢迎。回国后,名气很大的他还常被东交民巷的外国领事们邀请,在招待宾客的重要场合中演出。
而自共和国建立后活跃在天津舞台的中国古典戏法北派代表人物,就属王殿英先生了。“万种奇迹一袍成,千般奥秘两手中。说变相随口彩联,戏法高手王殿英。”这首小诗,就是对王殿英先生艺术成就的恰当评价。王殿英先生于2010年不幸因病去世。而他的艺术传承或者说古典戏法的艺术传承就显得很棘手。
因为对古典戏法演员的培养较为困难,这种传统艺术大多为口传心授、一师一徒的教授形式,成才率不高。演员学成出师,除了需要多年的艰苦训练外,还需有良好的天赋和多次舞台演出的实践。所以,到目前为止,古典戏法的传人屈指可数,年轻演员尚未能担起传承的重任。
(《中华遗产》2009年07期、《天津日报》2011.4.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