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2017-02-28都鹏超袁文丹韩艳春刘鲁英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正确引导

都鹏超+袁文丹+韩艳春+刘鲁英

【摘 要】文章首先扼要介绍了医学概论课程内容整合及曾进行的教学改革情况,继而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点问题;着重关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及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且强调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准确引导对解决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视度不够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关键词】医学概论;学生为中心;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正确引导

医学概论课程是为我校非医学但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试(部分专业考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非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形成对医学知识体系整体性的、简明扼要的认识,为将来的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医学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医学知识的博大深奥以及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讨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问题,希望能为医学概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开一扇窗户。

1.医学概论不同于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新课程,在我校本科教学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医学概论是在基础医学概论基础上整合临床医学概论而形成的,其概要介绍了物质代谢、机体结构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融会贯通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各个学科、廓清了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坚持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1],从正常功能到病理生理机制再到临床表现及常规治疗等方面重组,融合了基础医学课程及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内容;医学知识相互渗透,体系高度融合,但同时具有知识量博大、重点难点众多的特点。

目前,国内各大医学类院校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基础医学概论的授课,例如西安医学院、潍坊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等;针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1]构建与实践以及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持续进行[2];我校也曾对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过探讨和总结[1],作为资深教授,他们普遍认为在整合优化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走出基础医学概论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但是融合临床医学概论后,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随着临床医学知识量的增多原有问题矛盾更加突出。

2.问题一:知识层面不对等,课堂交流“障碍”重重;基于“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应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教学模式效果较好

医学概论在我校的开课学期是大一下学期及大二的上学期,针对的是刚升入大学的不久的高中生。学生对医学知识甚至是医学常识的了解太少,教学过程经常是用学生不明白的词汇在讲解另外一个专业词汇,而学生的反应甚微,课堂提问经常面面相觑。长期以往学生的兴趣降低、听课主动性下降,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交流,而学生的课堂反应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面对兴趣低下的学生,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继而下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晦涩的知识、应付考试、背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初衷。调查报告和座谈均发现大部分学生开课伊始是抱着极大的兴趣走进课堂,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44.6%的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兴趣,其中卫生信息化专业的学生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比例超过65%;但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量的加大,兴趣逐渐下降,而不懂的知识越多,兴趣越低,甚至有的学生在听课一段时间之后拒绝听讲。这说明学生对医学并不缺乏兴趣,而是对众多不懂的词汇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布鲁姆分类法”[3],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调查问卷显示半数以上的同学认可以“布鲁姆分类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革。例如,炎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一章节是非常枯燥的,以往学生主要是依靠死记硬背;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将应用提到重要的位置,在授课的时候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我们给大家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每个人都曾经在胳膊或腿上碰伤出乌青,提示大家回想有碰伤的颜色变化,先乌青再青黄最后消失,变黄色说明快要恢复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之后,将红细胞代谢产生的含铁血黄素,含铁血黄色呈现黄色,说明这个阶段就是组织创伤的后期,待黄色消失说明淤血被清除,创伤恢复。同时,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创伤之后恢复较快,有的人创伤之后恢复的慢。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甚至直点头表示认同;既认知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又理解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的作用,还将知识应用到解释日常生活实践中。

3.问题二:学生背景复杂、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方法不得当;授课伊始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我校非医学专业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有的理科学生认为医学就是高中生物,没有再次学习的必要;有的文科同学认为医学比政治都难背,学习医学概论还不如学习马哲。学生对医学概论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错误观点源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性质不了解,在医学的定位上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初次授课的时候将医学概论与高中生物以及文史哲课程进行充分的比较,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哪些知识是要点、考试如何进行等等。除此之外,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目的了解的不透彻,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将近30%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了解。学校开设医学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前能认知、理解医学知识,在就业后能应用相关知识,成为具有医药卫生知识背景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凑学分,这同样要求教师在上课初始将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充分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的错误把握导致学习方法不得当,掌握知识时要么死板教条、死记硬背、过分注意某些小知识点的记忆,忽略整体把握,要么对某些重要知识点含混不清。例如學生在学习CPR的操作要点的时候过分忽略细节,知识仅停留在嘴对嘴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上,而具体何时进行CPR、具体怎样实施却缺乏正确的记忆,无法独立完成;课堂询问学生是否会CPR,半数学生表示可以完成;抽查发现学生不知道按压位置、手型错误、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次数记不清等等问题。如果教师在开课伊始将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分析明白,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目标,在知识的掌握上就更有侧重点。

总之,由于医学概论授课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全面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授课思维,将生活实践充分融入课堂,即将应用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做好学生的正确引导工作,才能准确抓住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胃口”,从而达到满意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 76–77.

[2]王莞,杨旭芳,冯华等.医学相关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 80–81.

[3]洛林.W.安德森.布卢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修订版)[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学生为中心正确引导
正确引导孩子的“酸葡萄”心理
高校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正确引导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
浅谈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践行为导向教学法
利用网络服务和引导学生方法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