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形势下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新途径
2017-02-28孙培军
孙培军
【摘 要】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搭上互联网这辆高速列车。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切事物都在快速的变化着。在“互联网+”的协助下,同传统的教学相比,当下公共英语教学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借助互“联网+”,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微课教学、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并且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引入和实际应用还是比较滞后。借助“互联网+”,如何挖掘新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是每个英语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与尝试的一个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阐述了在“互联网+”形势下,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新途径
一、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当下,中国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大多仍然是以词汇、语法及写作等语言知识为主,文化内容讲解甚少。教师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大都只是一带而过,甚至有些直接忽略越过。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而言,大英公共英语教学要么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期末考试,要么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还有一部分教师其自身文化教学知识储备不够,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造成教师重语言轻文化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部分,基本都是教师随意地教,学生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地学。教师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授课方式,就會使学生误以为文化学习是可有可无的。虽然学生经过了数年的英语学习,但依然对文化知之甚少。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阻碍,比如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有误用甚至误解的情况发生。
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文化规约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习俗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习俗差异会在实际的交际中出现文化“冲突”或“碰撞”现象。这种现象直接会导致中西方之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要避免这种跨文化交际障碍,就必须要了解和分析这种“冲突、碰撞”产生的原因,克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公共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公共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侧重文化知识传授、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极其必要的。
三、“互联网+”形势下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加快,“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互联网+”形势下,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有了一些全新途径。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学平台”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像智慧树、泛雅等知名网络教学平台。这些教学平台正在和很多高校联合开发“网络课程”。借助“网络课程”来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失为一个好途径。目前我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和智慧树教学平台合作,开发了《西方文化》这门网络课程,并将此课程设为“网络公选课”供全院学生选修。这门“网络公选课”是公共英语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此课程课程团队把公共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西方文化的知识点剥离出来,然后按照英语教师各自文化喜好及文化积累,把这些西方文化的知识模块分配给不同的教师。每个教师负责一个文化知识模块,制作成西方文化专题模块的微课,最后把所有的微课都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便有了《西方文化》这门“网路公选课”。每个学期,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公选课”的方式来选修这门课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微课观看学习并完成相关课业。利用这种“网络公选课”的方式进行文化教学就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授课教师及授课人数的限制,是线下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有益且必要的补充。《西方文化》网络公选课为学生文化学习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指导素材,是“互联网+”形势下我院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重大转变。除此之外,我院有些教师还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认可。
2.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个性化文化学习。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学习模式,使得无教师化学习成为可能。对学习者来说,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借助互联网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主题,不需要再完全依附于老师对某一文化主题的讲解。我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采取以学生兴趣为引导,教师为辅导,网络为主导的途径。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主要角色就是引导者,其具体做法是:教师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罗列出本学期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化主题,再把学生以分成小组,通常4~6人一组为宜。每个小组根据兴趣从所罗列出的文化主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主题,每个小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为10个周的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查阅完成深入学习,然后形成学习报告。学生小组自主学习完毕后,通常是在学期末,教师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可以是通过PPT进行讲解,也可以是模拟表演等。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根据小组的知识展示情况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或强调。在小组展示前,教师可以自行设置一些奖励项目,待学生小组展示完毕后,对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适当的奖励。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学习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避免因学生兴趣问题导致的厌学,同时学生的课堂文化主题展示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3.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文化碎片化教学。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席卷,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在学生和教师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在享受移动互联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现在抱怨课堂上学生不爱听讲,就喜欢抱着手机看来看去。学生们要么沉浸在新闻客户端里、要么在博客里、要么在微信或QQ里、要么在某个APP里、要么在贴吧豆瓣里、要么在美拍唱吧里,就是没有沉浸在课堂老师的讲课里。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们其实没有必要抱怨学生不爱学习,他们沉浸在网络里,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我们为何不利用好学生喜欢移动网络的特点,把部分课堂教学搬到移动网络里进行呢。我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教研室就充分利用了学生喜欢浏览移动网络的这一特点,开设了英语学习微信公众号。每个学生都关注这一微信公众号。公共英语教研室会向老师及全院学生征集一些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小故事。从中挑选出那些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故事,通过英语学习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给全院学生。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利用饭前、饭后、等车等这样零碎的时间来阅读这些小故事,他们在消磨时间的同时还学到了文化。这种方式普遍受到了师生的认可和好评。通过这种途径,师生既是文化素材的提供者,同时又是文化内容的学习者。
四、结语
“互联网+”形势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这些新途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来说,为了适应互“联网+”形式下的教学改革,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素质要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提高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学习模式,并在日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受益。而对学校来说,需要建立更为健全的互联网教学体系,需要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原有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革,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