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布局规划研究
2017-02-28成康康
成康康
内容摘要:本文对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理论进行阐述,以创新理念牵引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布局的质变,并构建了一种集采购、配送于一体的新型布局模式,以期实现在市场机制下对现阶段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布局模式的重新塑造。
关键词:农村商品 流通网络 经营网点 配送中心 布局规划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理论分析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是由不同农村生产主体、流通主体、流通基础设施、流通环节共同构成的服务网络,是农村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主要包含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流通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的商品流通参与者。流通主体掌握控制着商品流通的数量、方向及速度,促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进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商品流通主体包括商品供应主体、商品需求主体、商品流通组织主体、商品流通服务主体四个部分。流通客体是指流通中的商品,即流通活动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在农村市场上,主要包括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等。流通载体是指主体完成客体整个流通过程的物质承担者。由于农村商品流通是在农村市场上实现的,因此农村市场是农村商品流通的载体。
农村商品流通主要包括农产品、农民生活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三者共同构成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见图1)。农产品流通主要经历“农户→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的过程。在现实流通过程中,部分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时空矛盾较小,市场范围窄,因此,农民可在集贸市场上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即农户对消费者的直接流通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销售范围越来越广,流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集中而消费分散,生产的时空局限性与消费的时空无限性等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形成了产销分离的多渠道间接流通方式。农业生产资料与农民生活资料流通过程主要包括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和农户,在具体运作中,农户也可通过直接渠道或间接渠道采购生产与生活资料。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中,各阶段主体可充分利用农村商品流通现有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关于农户、商品、物流配送等信息,进而对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数据及时捕捉、分析和沟通,保证高效高质的商品流通。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营网点和配送中心是商品流通网络中联系密切的两个节点。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经营网点布局影响配送中心的规模、地址和数量,同时配送中心选址也会影响经营网点布局。从农村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和长远利益出发,实现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点、线、面合理布局需考虑以下因素:流通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数量及密度以及交通条件等。
第一,流通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直接影响着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布局规划。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发展目标通常包括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加强企业盈利能力、扩大农村市场占有率以及降低企业商品流通成本等。如流通企业以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为发展目标,则要求企业经营网点选址应靠近农村消费者,为农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如流通企业以盈利为发展目标,企业会充分考虑各个网点的盈利状况,撤销盈利差的经营网点,合并一般经营网点,着重经营高盈利网点。
第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商品流通网络发展现状、流通商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因此,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战略布局要具体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向、流通网络发展情况、流通特点等的差异性,分析布局的约束条件。
第三,农村人口数量和密度是形成消费的基础,是体现区域内需求水平的重要参数,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的布局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因此,需通过对农村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率以及人口变化趋势的统计,掌握布局规划区域的人口构成变动趋势,分析长远经济效益,实现合理布局。
第四,交通设施连接着农户、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并与经营网点及配送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的交通条件可以提高流通企业配送运输效率以及降低经营网点商品流通等待损失,因此,经营网点和配送中心的建立要充分分析各种交通网的衔接及其配套设施状况。此外,征地拆迁费占建设费用比例大,考虑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地价也是布局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布局规划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发展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網络现代化水平仍较低,农村信息化发展较落后,现代化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未占主导地位。纵观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运行现状,网点经营者对信息化理解较浅薄,对网络营销技术更是了解甚少,多数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经营网点仍采用手工记账、人工核算等效率较低的传统方式,缺乏运用WMS、POS、RFID等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的理念,在网点布局规划中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渠道控制力、商品控制力与获取市场信息的敏锐感。农村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水平仍处于较落后的阶段,主要体现在:第一,配送作业规范程度不高,自动化技术较落后,缺乏冷链运输、储藏设施等现代化配送设施。第二,配送中心管理者信息化理念薄弱,对市场的科学性预测能力欠缺,配送决策存在盲目局限性。第三,配送中心信息化传播水平较低,导致流通商品订货配送等重要消息无法及时传递,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资金与商品的周转,导致农村物流配送发展缓慢。
(二)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布局散乱,业态结构不合理
农村经营网点规划与配送中心布局与农村乡镇发展总体规划缺乏衔接,整体布局缺乏规划的引导。一方面,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在选址、经营规模、业态选择上存在较大的主体随意性,盲目扩张、盲目布点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商业网点重复性建设严重,农村“路路皆商”的局面较严重,交通矛盾较突出。另一方面,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的布局疏密不平衡,农村中心区域流通网络布局规模较集中,而偏远地区布局规模发展缓慢,导致流通网络经营效率比较低,难以向高层次发展。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业态较单一,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仍以零售店、小型便利店等传统业态为主,现代化新型业态占据比例较小,连锁经营涉及区域较狭窄,品牌店、专卖店等业态形式发展不完善,农村整体业态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三)市场组织结构紊乱,运营理念较保守
当前,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市场结构较紊乱,经营设备建设落后,市场运营理念仍较传统。其一,经营网点结构简陋,功能不齐全,大部分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仍停留在“卷帘门”阶段,夫妻店、集贸市场等多种市场经营模式并存。此外,经营网点缺少必要的经营配套设施,经营配套设施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不达标。其二,配送中心多以批发市场形式存在,流通市场经营环境混乱,呈现出“专业批发市场虽多不强,传统百货业不大不强,现代流通业既小又散”的局面。同时,配送中心设备专业程度较低,配送规模较小,缺乏配备专业化配送设施与设备的必要资金实力。其三,农村流通企业运营理念仍处于保守阶段,缺乏采取标准化流通技术来提升运营效率的意识和行动力,流通交易结算方式比较初级,缺乏产品安全把关意识。农村整体市场组织结构仍存在一定弊端,市场建设水平落后,没有形成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流通层面结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集聚优势。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法律法规,然而涉及农村经营网点和配送中心布局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无法形成统一的商品流通市场。政府部门在经营网点与配送中心布局选址决策上缺乏关联性及操作性,导致部分经营企业盲目布点、盲目扩张。此外,受农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各级政府对农村流通市场监管制度仍不完善:首先,市场监管制度不严,导致部分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农村市场,销售渠道繁杂混乱,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给安全消费带来不利影响。其次,农村市场监管缺乏规范性。工商、税务、质检、卫生和文化等部门共同监管的运作体系不完善,部分执法部门盲目监督、重复检查、以罚代管,重收费、轻服务,各部门单独负责流通市场各自环节的监管,无法实现监管信息共享,使得监管工作只流于形式。再次,相关监管部门的基层人员缺乏良好的业务素质,监管工作不到位,对农村流通市场的管理流于形式,政府机制的不完善将导致各职能的缺位,造成整体规划滞后、盲目。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布局的新型模式构建
本文对我国当前的三种传统布局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传统布局模式中仍存在盲目布局、缺乏规划依据等弊端,由此,文章创新构建了第四种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布局模式。
(一)传统布局模式分析
图2①为连锁超市自营配送模式,此配送模式由连锁超市自建,一般只为超市自身服务,需负责与供应商之间的商品采购与运输,以及与若干门店的信息沟通,再根据需要在指定时间把商品由供应商处送达至各门店。此配送模式投资与运营费用较高,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利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图2②为供应商直配模式。在此配送模式下,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连锁超市总部负责筛选供应商,并由供应商提供配送服务将商品送至各门店处。由于供应商的实力和地区差异,导致供应商所提供的配送服务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企业所有的配送需求。图2③为互用配送模式。各农村经营网点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管理,统一配送服务,互用对方配送系统。此配送模式中经营网点多为中小型连锁企业或零售商,由于联合网点数量的增加,对网点的管理水平以及组织协调能力要求相对提高,各网点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局限性。
(二)新型布局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三种农村传统布局模式分析可知,经营网点规划需严格遵循以质取胜的原则,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优先布局居于高层次的重点农村区域,再进行逐步扩张。配送中心的布局应结合实际情况,优先覆盖重点建设地区。综上所述,笔者以新定义重塑了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布局模式,如图3所示。借助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在信息技术、采购力度、品牌效应与综合服务上的强大优势,将组织化程度低的零散性资源重新组合,先由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对供应商实行统一采购,对各区域配送中心实行统一配送,再由各区域配送中心统一集货向相应的农村连锁店实行配送。此模式化分散为一体,促进了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组织规划,节约各连锁超市的商品库存,调整各经营网点盲目布局、无序竞争的现状。此外,此模式以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为枢纽,将供应商、总部物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与分散的流通网点结合起来,由总部物流中心统一调节、优化物流配送流程,可以实现资源的再组织化,提高流通网络布局的效率与规范性。形成了“供应商+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经营网点”的新型布局模式,总部物流配送中心衔接供应商与经营网点,建立以集中储存、集中配送为主的新型模式,由此取代层层设库、户户储运等零散的传统物流格局,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促进与新时期生产领域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模式转型。
新型農村商品流通网络布局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发展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组织化、规模化
由配送中心直接向消费者配送的方式已成为农村市场连锁经营的发展方向,连锁经营企业的商品配送融入流通网络新型布局当中,是基于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以高效率、低成本为建设原则,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有效方式。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可通过大型零售机构建立配送与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两种方式实现:一方面,实力强大的连锁经营企业可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符合农村市场需求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将其完成本企业全部配送工作后的剩余配送力对其它经营企业开放。另一方面,将部分拥有一定能力的批发企业改造为配送中心,完善其原有仓储设备与运输设施,同时新增先进物流配送设施,开展新业务,向多功能、全方位方向发展。此外,小型连锁企业可通过租赁或由几家连锁企业共同出资以参股形式建立联合配送中心。
(二)发挥流通网络的双向流通功能,推动流通网络市场化进程
双向流通模式是指流通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渠道和市场信息资源,配送农资产品及消费品下乡,同时将特色优质农副产品输送进城,进而实现城乡资源高效流通的方式。通过双向流通,能充分发挥流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带动流通网络新型布局规划中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我国农村流通配送当前运作情况,在统筹视角下推进城乡双向流通的物流体系的建立,将城乡双向流通配送的整体运行流程可设为全国性、区域性、乡镇三大级别。农业生产资料通过逐级配送并由配送点销售给各区域农户,同时通过配送点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再输送到配送站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完整的农产品供产销供应链。此外,加快城乡双向流通模式发展平台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