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之冷
2017-02-28张婧怡
张婧怡
卡森·麦卡勒斯曾这样写道:“每当非同寻常的事发生,总有那么多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可笑极了。”
7月23日,一个烈焰炙烤的日子。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老虎攻击游客,致一死一伤。消息一经传出,便让闻者不寒而栗。然而,随着事件真相在舆论的高温中一点点剥离开来,一场猝不及防的蓝光屠戮又撕扯着人性的衣襟,让人们再次跌入无情的烧灼之中。
这则消息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恐惧、好奇等各种情绪,手机、电脑等各种互联网终端也随之出现了多元化的评论。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人性中的山岳换了一个地方重逢,于是,一些人收起了与人面对面交流时的逢场作戏,转而戴上另一副面具,敲出一行行等待被消费的网络文字。
在那近乎千篇一律的文字中,有恶意的诋毁,有轻浮的谈笑,有轻松的围观,有难辨的真假。然而,它们背后究竟有多少人是因内心的真实感触而敲下键盘?又有多少人只是心存侥幸,希望自己创造的网络消费品可以夺人眼球?
网络在给予人们更大便捷的同时,也给在电脑、手机屏幕前消磨的日子提供了更大的安逸。这种安逸轻而易举地让寄生于网络的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很强大。他们带着这种“个人终端时代已经到来”的庞大泡沫,再一次让无数的信息代码经由人們的手指一跃成为食人之虎的模样,透过蓝光博取陌生人的一缕注视。
可是,那些将这一消息变为大众娱乐资源的人,可曾预想过最终的结果?网络间流窜的言论是否会化作尖牙之虎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蓝光里传递的视频图像是否会化作噪乱之蜂让人性之恶嗡嗡作响?
这也许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但又有多少人想过,当人们在消费一个刻意锻造的娱乐产品时,究竟是在消费什么?如果不分时间地点、事件性质任意攫取娱乐因素是键盘侠的规则,如果不分是非黑白善恶获得娱乐资讯是网民的渴望,那么,用“娱乐至死”的贬义来容纳蓝光中流露的冷漠与癫狂真是再合适不过。
也许理性足以构建一个完美的城市,但感性中温热的部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仍需恒久闪耀。透过冷色调的蓝光传递人心之暖,也许才是信息时代人类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才是巩固一个历久弥新的国家的精神支撑,才是暗流汹涌的世界里人类得以站稳脚跟并勇敢前行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