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期评语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2017-02-28宋梅陈洁
宋梅 陈洁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从年度数量、研究主题、期刊分布和作者单位四个方面对“幼儿学期评语”相关研究加以概括,指出关于“幼儿学期评语”已有研究成就和未来发展趋势,强调未来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分别实现由单一→多元、表面→深刻、经验→行动三方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学期评语;幼儿教师;终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4-0117-04
幼儿学期评语作为一种终结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是在学期期末对幼儿一个学期里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学习情况等方面加以描述和评价,并以书面文字提供给家长关于幼儿发展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家园的沟通与合作,对于教师自身教育行為的反思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学期评语的重要性,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对学期评语展开了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较为零散地分布在各类期刊上,因此,对“幼儿学期评语”的已有研究加以梳理和概括尤为必要。
1 发展概况
作为研究对象的“幼儿学期评语”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入研究者们的视野。从文献检索来看,已有研究中关于中小学学期评语的较多,幼儿领域则相对较少。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梳理。
1.1 年度数量
2015年12月1日,笔者以CNKI为平台,在“主题”中输入“教师评语”,发现关于教师评语的已有研究较为丰富,笔者继续缩小检索范围,在“学科”栏目选择了“学前教育”,发现在学前教育领域关于幼儿教师评语的研究仅有41篇,剔除掉无关文献和重复文献,真正研究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文献仅有23篇,各年度的文献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图1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首先,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关于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平衡,很多年份的文献数量为0。其次,从年份分布来看,1985年我国开始出现对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研究,但在之后的11年内都没有出现过关于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研究的相关文献。从2008年起,文献数量开始上升,并在2011年达到高峰,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教育导刊》杂志于2011年第6期“话题讨论”栏目中专门展开了对于“幼儿评价”的探讨,引起了较多关注。从近3年的文献分布状况来看,对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关注总体呈上升趋势。
1.2 研究主题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阅读,笔者认为已有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主题:“谁来写”“写什么”“如何写”,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从整体来看,我国学者对于“如何写”探讨较多,其他两主题相对较少。“谁来写”是指虽然学期评语的书面写作最终由主班教师完成,但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让幼儿、家长以及其他教师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如何发挥不同主体参与评价的作用等问题,都成为研究人员的关注点。如潘素珍指出,通过将写好的评语先读给幼儿听,幼儿听后发表意见,让幼儿参与自我评价。邱美琴、曹志华指出学期评语的写作应当包括幼儿自评、幼儿互评、家长参评、综合评价4个步骤。关于学期评语应涉及到的内容,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分散于“如何写”之中。陈锦霞和陆敏燕通过展现小班和大班幼儿学期评语的案例来说明不同年龄幼儿评语的主要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如小班幼儿家长关注幼儿在园的生活自理与适应,大班幼儿家长更倾向于幼儿的学习习惯及培养,而中班幼儿家长正好介于这两者之间。就“如何写”这方面研究来看,研究者通过对评语撰写中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评语写作的原则和对策。如邱向琴、徐湘晖指出幼儿教师学期评语中存在着行文不规范、措辞不恰当和文字基本功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在之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学期评语的形式,还关注到了评语的内容和写作意图。如傅海静将幼儿学期评语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一纲领性文件相结合,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5大领域对幼儿园教师评语撰写现状展开了研究,对教师的写作意图和期望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评语写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提出评语撰写的对策例。
1.3 期刊分布
期刊分布情况与文章的学术价值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常来说,级别越高的期刊,文章的质量也越高。从已收集到的文献来看,除了1篇硕士毕业论文之外,22篇文章中有1篇来自于二级权威杂志《学前教育研究》,其余文章均发表在省级期刊上。在省级期刊中,有17篇文章发表在专业的幼儿教育杂志上,以《早期教育》《教育导刊》和《幼儿教育》为主,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期刊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学术界对于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4 作者单位
对论文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反映论文作者与文献数量的关系,并能从—个侧面展示和预测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和兴趣。通过对文献作者的归纳和统计,得出的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是学期评语研究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从一方面来说,笔者认为学期评语作为一线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容易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而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尚未对学期评语的研究高度关注。从另一方面来说,幼儿教师学期评语撰写工作还未在学术界引起较多的重视,往往局限于经验层面的探讨。乔治·福尔曼曾说“深度即广度”,如何从学理的高度来看待学期评语的价值和重要性,如何借鉴国外已有评价方案中关于学期评语的研究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深度。
2 研究成果
经历了整整30年(1985~2015)的发展,我国关于“幼儿学期评语”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奠定了今后研究的基础。
2.1 多主体参与推动理论创新
目前,国内关于幼儿学期评语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但从整体上来看,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文献作者方面,虽然研究的主体仍是幼儿教师,但教研员和高校研究人员也都开始关注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撰写工作,如顾春军指出只有建立在幼儿园扎实的工作基础之上,建立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精确语言的表达上的评价才能对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说明幼儿学期评语的重要性和价值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多方参与使得研究者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发现研究中尚未涉及的问题,如通过分析学期评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师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进行解读,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了对幼儿学期评语的研究,对于该领域研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实践观照丰富具象研究
以往对于幼儿学期评语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评语撰写的问题剖析、原因分析、原则所在与措施研究等方面。如朱仁娟根据幼儿教师评语写作中存在的表达格式化、语气生硬化、内容单一化、表扬笼统化问题,强调教师要有深厚扎实的语文基础、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鼓励为主的行文风格,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来撰写评语。已有相关研究对于改进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撰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近两年在研究内容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仅关注幼儿教师评语的文本资料,更对教师背后的写作意图、写作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指南》相联系,从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推动了该领域的進一步发展。
2.3 问题分析与展望
1)研究视角:单一→多元。从已有关于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研究来看,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大部分文献都是从教育学视角来阐述学期评语的重要性及如何撰写学期评语,缺乏多视角透视和多方理论支持。笔者认为,首先,书面语言是符号系统的一部分,学期评语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可以尝试从符号学的角度尤其是语言符号学和篇章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幼儿学期评语,包括学期评语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如从篇章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期评语从聚合和组合两个维度分析评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征。其次,学期评语的“读者”主要是家长和幼儿,教师撰写评语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可以探讨应该如何撰写学期评语,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外,评语作为一种媒介物,实现了家园之间的“对话”,因此,也可以从对话理论和互动理论对评语的作用加以分析,形成互动式评语。最后,学期评语是在期末由教师对幼儿一个学期以来的各方面情况所作的总结性评价和纵向评价。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延续性,笔者认为也可以从时间学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评语作用的发挥,如从时间运筹的角度来把握评语的时间效应。此外,建构主义视角、班级管理学视角等多方视角都可以运用于对幼儿教师评语的研究中,从而拓展研究的视野。
2)研究内容:表面→深刻。有关“幼儿学期评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谁来写”、“写什么”“如何写”3方面,且多为教师经验之谈,缺少系统化理论的支撑。已有研究表明,从关于评价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好评语”的标准、评语类型、评语功能和作用、学期评语的比较研究等涉及较少,该领域存在一定的空间有待去深入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关于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研究可以从以下4方面加以发展:(1)从不同主体出发,探讨什么样的评语才是“好评语”,即“好评语”的标准问题,教师眼中的“好评语”与家长眼中和幼儿眼中的“好评语”是否一致;(2)加强对学期评语类型的研究。评语类型包括激励性评语、互动性评语、描述性评语和综合性评语等,通过对不同评语类型的研究,丰富幼儿教师评语写作的模式,改变传统的“三段式”评语;(3)加深对学期评语功能和作用的研究。从整体来看,学期评语具有激励与导向、诊断与自省、沟通与联结、和谐与相容的作用。虽然已有研究中对幼儿教师学期评语的作用和功能有所涉及,但都尚未深入研究,如评语对于师生互动的意义、幼儿情感因素的发展等问题的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4)开展关于学期评语的比较研究。首先,西方国家的评价方案中也会涉及评语的相关研究,如“作品取样系统”中的“综合报告”,它类似于我国的学期评语,然而不同的是“综合报告”是从7个方面对幼儿进行详细的评价,而我国目前的学期评语主要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评价。其次,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都会从事学期评语的写作,但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异同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最后,学期评语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对不同年代幼儿学期评语书面资料的收集和对比,从而分析不同年代的儿童观和教育政策的变化。
3)研究方法:经验一行动。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查阅和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关于幼儿学期评语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何写”这方面,且经验之谈较多,系统化的实证研究较少。关于学期评语现状的分析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进行,而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如何运用理论,借鉴各种评价方式,促进多方参与来对学期评语展开行动研究,遵循“问题一计划一行动一观察一反思”的思路展开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取向,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学期评语的撰写绝非易事。首先,它不仅仅是教师学期末才做的工作,教师应在平时就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资料的收集,对幼儿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这些资料包括幼儿成长档案袋和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在实际撰写评语的过程中要注意评语与其他工作的联系,在学期末撰写书面学期评语才会有据可依。其次,它涉及到幼儿教师写作意图和家长需求之间的关系,家长和教师对评语的认识是否具有一致性,这不仅关系到教师学期评语写作的整体风格和评语功能的发挥,而且还折射出教师和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笔者曾对某班级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访谈,发现部分家长对评语作用的认识与教师存在偏差,表现为家长认为学期评语对升学的作用大于对幼儿自身的意义,这违背了教师撰写评语的初衷,因此如何平衡家长需求与教师意图之间的关系是评语写作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需要教师在行动当中灵活地采取一些策略。最后,学期评语的写作人员虽然是主班教师,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作用的过程”。如何让幼儿、家长和其他教师(配班和保育员)参与评语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学期评语撰写应考虑的问题。因此,关于学期评语的研究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行动研究真正发挥学期评语评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