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城港城联动发展研究
2017-02-28张梦颖
张梦颖
[摘要]上海临港新城地处自贸区核心位置,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其发展对于整体的上海经济而言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文章首先梳理了港口与城市的关系以及港城联动发展规律的理论,调查了上海临港新城目前港城联动发展的状况,从而找到上海临港新城当前开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且提出与之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进一步强调上海临港新城港城融合、联动发展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临港新城;港城联动;发展战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09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全球贸易发展的关键之一,港口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 “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港口与港城联系非常紧密。上海临港新城作为新兴的港口城市,地处自贸区核心位置,以东毗邻洋山深水港,以北直通浦东国际机场,可以说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推进建设中有重要地位。此外,作为未来上海中心城区的重要辅城、上海航运与金融“重心东移”的主要战场,它的发展对整体上海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对临港新城的发展而言,“如何进一步发挥港口在新城中的作用,使两者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港对城:港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来源。港口的发展可以带动港口经济的发展,港口因其独有的区位优势有效地吸引了大量的资源,从而产生了各种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等,资源的聚集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实现,使各种资源的配置不断得到优化,也使城市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港口的存在能够带动城市的物流、运输、加工、贸易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为城市带来了港口的工业的发展,例如石油化工业、重型装备制造业、造船业等需利用河海运输的工业。
城对港:港口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城市对其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城市可以说是支持港口运作及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首先,港口发展离不开城市提供各类资源的支持,城市为港口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土地、港口产业类的人才、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先进的口岸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其次,由于港口城市主要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对港口进行管理,因而,城市的产业政策的出台或是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港口的发展,适当的政策可以良好地调节港城关系。最后,城市的发展也对港口发挥其功能有提升作用。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将使得城市配套设施愈加完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运输体系更加发达,这就为港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其从一般的港口直接产业升级至多元型产业,從而提高了港口的竞争力。
港口的发展将促进港口城市的繁荣,港口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促进着其毗邻港口的发展。港口要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加速港口产业的发展,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努力为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城市也要对港口建设和发展提供资源、经济、政策等支持。港口城市的发展就是一部“港城融合、和谐共生”的历史,任何一方想脱离另一方独自发展可以说都是不可能的。“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港城联动发展已变成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2 港口与城市联动发展规律
港城联动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1 港城初始联系阶段
在这一阶段,港口的运输功能是作用于港口城市城市的主要因素,由港口的运输功能带来了一批港口直接产业,由此形成初级的商港型经济。港口与城市在功能上强烈依赖,港口的优势对于港口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 港城相互关联阶段
港口城市进一步发展,进入了港口工业型经济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港口的直接产业外,港口关联产业,即由港口进一步发展所带动的与港口直接产业相关的金融、代理、保险等产业,也构成了港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港产业逐步成为港口城市经济的主体的同时,港城发展所带来的以铁路公路为主的集散方式的完善也反过来促进了港口产业的发展。这时,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逐渐融合,开始走向港城一体化的共同发展。
2.3 港城集聚效应阶段
港城集聚效应的出现意味着港口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产生的空间集聚引力,吸引了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此外,临港产业港口城市聚集,使得临港产业链不断完善延长,集聚效应明显,并且对周边区域进行辐射和扩散,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随着不同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港口城市的产业体系渐趋完善,进入了多元化型经济发展阶段。
2.4 城市自增长阶段
城市自增长效应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城市的继续发展将以其自身的循环和积累产生的自增长效应为主要依靠。进入这个阶段以后,港口已不再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港口城市已经成功完成了经济转型,从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3 上海临港新城发展现状
临港新城分为主城区和临港产业园区。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建设,临港新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逐步完善。现已建成的公共交通设施包括铁路、公交枢纽、轨道交通等。民生保障也逐渐落实,动迁安置房、普通商品房等的建设和销售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同时,大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如大学、医院、超市等也已落户临港。社会资源的不断聚集也吸引了一大批人口来到临港发展,与开发初期相比,新城增加了近10万人常住人口。此外,临港产业园区目前也已基本形成了汽车、发电、船舶、航空、海洋五大装备基地,包括上汽集团、中船重工、DHL、VOLOV汽车等国内外知名公司已落户临港。至“十一五”末,产业项目产值已超过1200亿元。
4 上海临港新城港城联动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4.1 产业集聚程度有待提高
产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将港口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港口与产业互动,促进港城联动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几年,新城虽加大了发展临港产业的力度,但是并未取得显著成效。除了新型装备制造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外,作为规划下的国际航运中心,临港与航运服务产业相关的航运服务、航运信息、物流服务等行业集聚程度严重不足,并且,产业价值链也很短。由于集聚企业数量不足、引进产业相互之间也基本没有关联和协作,导致关联性的产业链条难以形成,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临港地区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注重产业配套,打造完整的先进海洋经济产业链”还相距甚远。
要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应集中资源与资本,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应该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首先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将高科技产业,先进装备业,临港服务业等作为发展的重点方向,继而整合资源,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产业链招商,以引入产业链和核心企业为主,配套企业为辅,打造和延长临港产业链,按集约化发展要求,优化产业层次,强化分工协作,加强产业链整合,鼓励发展“补链型”企业。努力形成一批规模大,创新强的产业集群基地。
4.2 港城联动支撑不足,无法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量
截至2014年年底,临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0亿元,引进项目300多个。产业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临港却仍面临着“人气不足”这一大问题。当前,临港人口仅35万人,主城区人口约8万人,其中包括临港大学城的师生员工约5万人。然而根据临港新一轮规划,未来该地区定位将从“新城”调整为“独立辅城”,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20万人左右,成为功能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较之开发初期而言,新城虽已导入了近20万人口,但照此速度增长,2020年的“120万常住人口”可谓遥不可及。并且,就目前而言,临港新城的人才引入大多集中于大学城内,在促进教育配套设施进一步平稳发展的同时,大学城内的人才储备过于单一化、集中化,难以满足港城联动背景下以自贸区为经济发展突破口的多元化、特色化、高标准的人才的需求。
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放宽在沪申领居住证的学历限制,要在户口落地、子女就学、家属安置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建立項目人才同步引进机制,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特别是 引进具有国际化技术经验的海外或是海归人才)、领军人才以及高技术蓝领,给予大力的项目资助,鼓励在临港进行技术创业,在财政上给予创新创业启动以一定的经济支持,同时鼓励企业内进修深造,以提高技术革新。与临港大学城对接,推动临港四所大学与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联动。
4.3 临港新城、产业区及周边地区同步发展不协调
首先,在区域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之间要素流动,与周边地区合作也日益频繁。因此与腹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协作和经济协调对区域经济和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影响十分巨大。然而临港新城与附近乡镇产业布局关系不协调,新城腹地城镇发展滞后。新城腹地城镇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布局零散,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大、集聚的企业数量不多,集聚效应不明显。其次,港口经济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洋山港没能带动临港地区的发展。
如此,临港新城发展势必要与周边区域合作推进。首先,要推进联动开发战略,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同时发展,发挥新城辐射效应,利用临港四镇的“辅城”作用,明确分工,合理配套,提升产业发展关联度。其次,推进与周边园区合作,加快与张江、金桥、孙桥、漕河泾等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联动与合作。最后,推进长三角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明确自身定位、与长三角和周边海岸线地区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加速港城区一体化建设,推进洋山港自由港建设。
参考文献:
[1]钟昌标,俞立平. 海港城市竞争力评价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政策及文件政府信息公开[EB/OL].(2013-10-26).http://www.lgxc.gov.cn.
[3]临港集团.上海产业区简介[EB/OL].http://www.shlingang.com.2013.
[4]孟李美.上海临港新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6):6-9.
[5]胡庆古.上海临港产业区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J].港口园区,2013(7):37-43.
[6]吴玮,黄琨.临港新城在自贸区发展中的弊端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