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小细胞肺癌在放射治疗时肿瘤体积的动态变化分析

2017-02-28杨典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变化

杨典华

【摘要】 目的:研究总结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体积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86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的肿瘤消退情况以及不同组别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平均肿瘤退缩率、平均日退缩率。结果:治疗后,部分缓解患者52例,稳定患者34例,缓解率为60.5%。其中17例患者治疗第2、3周均有体积明显增大情况。常规+大分割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大分割组,大分割组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的平均肿瘤退缩率、平均日退缩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观察肿瘤动态变化,可对周围型病灶进行客观评价,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变化有明显的异质性,多数病灶部分缓解或稳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治疗; 肿瘤体积; 变化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00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19-03

非小细胞肺癌为肺癌的一种基本类型,临床主要采用放射方法治疗。放疗过程中,肿瘤形态以及大小会出现变化,但临床关于肿瘤的变化情况并无定论,影响对临床疗效的判定[1]。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中开始引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方法,该方法是结合放疗机和影像设备,通过采集肿瘤影像学信息,判定临床疗效。本次研究中,分析研究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动态变化,为之后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6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给予患者放射治疗,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男51例,女35例,年龄41~79岁,平均(60.0±5.5)岁,疾病类型:腺癌49例,鳞癌37例;单纯放疗23例,诱导化疗26例,同步放疗37例;左肺上叶11例,左肺下叶15例,右肺上叶17例,右肺中叶20例,右肺下叶23例。常规分割治疗51例(每次2~3 Gy,总剂量为30~66 Gy),大分割治疗15例(每次6~7 Gy,总量为30~66 Gy),常规分割+大分割治疗20例(每次为5~12 Gy,总量为54~57 Gy)。

1.2 方法

放疗前,患者均取仰卧体位,大分割放疗患者需要用立体定向体架和40 L真空袋固定,采用热塑胸部体膜固定其他患者,上举双臂,双手抱肘放于头顶处。肺功能良好患者可采用主动呼吸系统控制系统(ABC),无法耐受ABC患者,引导患者平静呼吸。定位进行CT扫描,采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图像采集患者屏气状态下的图像,扫描范围从环甲膜到腰2水平,旋转速度为每秒3.18°,图像获取速度为每秒5.5帧,按照3 mm层厚做图像的重建,70 s内完成扫描。挑选同一个CT扫描师在相同条件下对86例患者扫描,扫描时间为治疗前、中、后。KV-CBCT以靶区为中心,旋转扫描,扫描条件:120 kV、43 mAs,M20/S20过滤。大分割放疗患者,每次治疗图像,常规照射患者1周1次的图像,之后将扫描数据传输到放疗计划系统,靶区勾画并计算精确的体积。挑选1名高年资主治医师根据计划CT靶区设计图像,手工将每一层肿瘤区勾画在断层KV-CBCT图像上,若检查患者存在纵隔肿大淋巴结和肺野原发灶的靶区,仅需要勾画肺野原发灶。调整KV-CBCT图像的窗位和窗宽,清晰划分肿瘤组织及周围肺组织。为了保证勾画的准确性,所有KV-CBCT图像保持统一的窗位和窗宽。采用计划系统软件自动对勾画靶区体积进行计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的肿瘤消退情况以及不同组别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平均腫瘤退缩率、平均日退缩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实体瘤的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CR),检查目标病灶彻底消失;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减少超过30%;疾病稳定(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所减少,但均未达到上述标准;疾病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超过20%,或有新病灶出现[2]。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9.5软件包分析研究本次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肿瘤消退情况

治疗后,部分缓解患者52例,疾病稳定患者34例,缓解率为60.5%。其中17例患者治疗第2、3周均有体积明显增大情况。

2.2 三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平均肿瘤退缩率、平均日退缩率比较

常规+大分割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大分割组,大分割组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的平均肿瘤退缩率、平均日退缩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临床实践提出,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采用放射治疗方法。随着当前临床放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临床中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应用不断广泛,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有明显提高。放疗治疗已经越来越精确化,及时掌握并获取靶区信息变化,根据获取的信息调整治疗方案,能更好保证放疗的成功进行[3]。

肿瘤体积变化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过程中,临床通过及时评估肿瘤体积变化,了解肿瘤治疗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改善预后。

当前临床开始普及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结合采用同锥形束CT,可方便及时采取肿瘤信息图像,了解到具体的肿瘤大小、形态以及位置,从而确定靶区图像,并匹配同计划CT图像,辅助操作人员动态观察肿瘤变化,依据肿瘤变化具体调整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4]。

该试验中,图像采集采用千伏级锥形束CT,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期间肿瘤体积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肿瘤患者的体积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放疗结束后,86例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完全消退情况,部分缓解患者52例,稳定患者34例,缓解率为60.5%。17例患者治疗第2、3周均有体积明显增大情况,分析可能是因放疗炎症引发的,排除肿瘤潜在不良因素而导致肿瘤增大[5]。

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变化具有显著异质性特点,因此放疗治疗中修改治疗计划,并不能保证每位患者获益。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放疗治疗过程中需要多次CT重复检查,详细全面了解肿瘤靶区的动态变化,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放疗前后体积[6-8]。而且相关研究提出,分割方式也会对肿瘤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的变化产生影响。本次研究中,常规+大分割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大分割组,大分割组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的平均肿瘤退缩率、平均日退缩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放疗治疗期间,利用千伏级锥形束CT观察非小细胞肺癌体积的动态变化,客观评价周围型病灶,观察肿瘤体积消退情况在放疗过程中有明显的异质性,治疗后多数缓解或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彦丽,王冬青,杨曼茹,等.(18)F-FDGPET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J].山东医药,2015,55(42):59-61.

[2]潘燚,陈志勇.PET-CT定位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与挑战[J].广东医学,2015,36(16):2453-2456.

[3]吴铁鹰,李改兰,黄玉胜,等.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及生存質量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6):29-32.

[4]刘宇,张幸平,刘辉,等.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21):1719-1722.

[5]张华琦,李明焕,于金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8):561-563.

[6]魏琼英.5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凋亡指数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9):7-8.

[7]洪福,钱立庭.56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10):1272-1274.

[8]陈龙,谢小妹,黄江琼,等.非小细胞肺癌自适应放疗剂量学研究[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2,4(1):53-56.

(收稿日期:2016-09-10)

猜你喜欢

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变化
说说肿瘤的放射治疗
系列性科普
放疗
这五年的变化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复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DCRT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