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2017-02-28李伟文毛淑华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惯性学情教材

李伟文++毛淑华

教学中,有些教师教学设计观相对滞后,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不能真正发挥效用,这无形中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课改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紧跟课改步伐,调整教学设计观,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反思完善。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生是教学的服务主体

传统教学备课的侧重点是备教材,备教师的教路而非学生的学路,即缺乏学生观。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和学生是互相联系的两个不同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的主体,教师主体是为学生主体服务并受其制约的。因此,教师备课应将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学生本位”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变教师“教”的过程为学生“学”的过程。

1.从学生的水平出发

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的,班级之间存在差异,班级之内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情多一些具体的了解,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层次性,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用宽容的态度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的难度和不同形式的作业或考试内容。只有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求,才会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最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生活中来,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发展。

例如,笔者在上《欧姆定律》时,设计了四人一小组的实验活动,并进行学法指导:(1)任务分工。甲: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乙:设计实验过程;丙:观察实验现象;丁: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并对本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2)各自准备。(3)互帮互助。因A班同学基础扎实,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B班上这一课时,因考虑到B班同学的基础较薄弱,在实施过程中,先指导四位同学给大家作示范,起导航作用,然后再让大家合作讨论,讨论时笔者下组进行适当指导。由于有示范有指导,这些做法在B班合作时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这两次的成功,笔者认为不仅是因为设计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情与实效,做具体指导,视学生水平而调整难度、梯度。

总之,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水平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上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就会量体裁衣,充分发挥教学的服务意识,收到教学实效。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要取决于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激发学习兴趣,而不再是通过“教书”去传授知识。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设计难度适当且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习,从而将教学引向深入。

例如,笔者在《摩擦力》教学中先让学生“献计献策”,说说让车辆在雪灾天安全行使有哪些办法。这一问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学生争先发言,由此引出改变摩擦力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说说车辆在雪灾天安全行使的主要方法,最后让学生对照生活中具体使用方法的图片,畅所欲言。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每个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这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兴趣乃万事之师,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课型设计上做文章,如实验课、观察课等;也可以在视觉听觉上别出心裁,如准备相关音像材料等;还可以在学生情绪不高时穿插一个小故事、一个谜语,幽他一默。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才能形成持续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二、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自然,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若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就必须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

1.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新课改下,教师被赋予了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可以选择内容、取舍教材,甚至自编教材。站在这个角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精心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素材为教材内容,更加重视物理基本观念的形成,重视科学探究,注重在社会背景中认识物理现象及规律。

如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一大块内容讲有关新能源的开发的话题,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对于自己身边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氢能源、潮汐能等似乎并不感兴趣,因此,笔者在设计过程中有意地对“氢能源、潮汐能”等进行简单处理,特意增加周围有关太阳能等学生熟悉的能源利用进行讨论,并对这些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的话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交。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长了知识,一举两得。

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创造,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因为学情的需要,可以是因为教学风格的需要,可以是教学目标的简化,等等。无论是哪一種情况,都是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2.调整教材编写顺序

教材编排蕴含着“课群”概念,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但教材编排未必适合所有的地域、所有的学情。根据学情需要,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学习顺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

在笔者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教学内容时,可先提出一个问题: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资源是否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较多,他们有说不尽的事例,然后笔者再用课件展示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等,引导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并特意地把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中相关的内容在这时作简单的讲解。这样,课本上的内容与基本国策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注意平时的一举一动,并且对科学这门课程的中心话题有了大致的了解。

一些季节性、时间性强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突破编排顺序的限制,在季节上和本地域达成和谐,增加学生的体验。一些有难度的文章,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如八九年级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可适当提前,有利于学生接受。

3.拓展教材学习领域

科学教育即生活,科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善于抓住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定向延伸,将现实生活的信息和活水不断注入所探究的内容中。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例如,笔者在上《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时,先讲述“知道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就可以利用惯性给生活和生产带来方便和好处,也可以估计到惯性可能带来的危害而设法加以防止”。然后启发学生举例(惯性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好处的例子以及惯性有可能带来危害的例子都各举两三例)。但每举一例,必须明确说明在所举例子中惯性体现在何处,学生举出好的事例时笔者都随即予以肯定的鼓励;对举出的未能正确体现惯性的例子,也随即指出其问题所在。并开展了问题讨论:为什么开快车(或骑快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现象跟惯性有什么关系?经过几分钟的相互讨论后,使学生了解到:由于惯性,任何运动着的物体即使受到很大的阻力也不可能立刻停止运动,总要再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在阻力的大小一定的情况下,车辆速度越快,刹车时向前运动的距离越长(这一事实,学生们根据自己骑车的体验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这是因为速度越大车辆的惯性越大所致)。笔者继续提问:根据上述事实,如果某同学在马路上骑车的速度太快,当发现前面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如从路旁家中跑出的小孩)时,为什么非常容易撞到障碍物上?问题讨论到这里,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从惯性概念上了解为什么开快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教育有两个指向:社会和心灵。换句话说,教育应该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同时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而科学是连接社会和心灵的桥梁,是生活。因此物理课应紧紧联系社会、时代、生活,融入时代气息,融入生活滋味。只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源头才有活水来。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城西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惯性学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普遍存在的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