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采用“分类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2017-02-28李建明
李建明
摘 要:为了优化课堂教学,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教学改革,提倡新教法,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效采用“分类教学法”,照顾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类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高效课堂
“分类教学法”是不同于“分层次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类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对课件、知识点、练习等进行分类,面向全体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层次教学主要是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让学生爱上课堂,真正达到高效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分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特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阐述:
一、分类教学在于对课件的分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的内容分引入、复习、新授、练习、总结、作业等环节。课件的引入很关键,可以通过故事形式或动画形式出现,既贴近于生活,又能大大培养学生的兴趣。复习内容是相对应的主要知识点,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如在授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时,复习练习布置的内容主要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分式方程的定义等内容,通过对比更鲜明地达到新授课的目的。新授课内容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对课件进行分类教学。如在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内容时,可通过一副三角板入手,让分类贴近于生活。在安排练习方面,分类题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总结和作业要有针对性,把主要内容和经典练习进行分类,让学生对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留下良好的记忆。课件的分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类教学在于对知识点的分类,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点的分类更有利于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点的分类更形象、更直接,让学生更明白地掌握新的知识点。在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加法内容时,将有理数加法内容进行分类,分成同时是正数,同时是负数,一正一负,互为相反数的数,和零相加的数共五类。通过分类,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授同类项这个内容时,分同类项、可以合并、和仍是单项式几种不同形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分类教学在于对练习的分类,充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节课的知识点很多,但如果重点不分,学习将会事倍功半;但如果把握了重点,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对练习的分类能有效地体现重点,提高解题能力。在授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法》这一章时,布置练习分填空题、计算题和求值题三类。填空题主要是填一些乘法公式和知识点,计算题主要分有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法、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单项式除单项式、多项式除单项式等形式,具体又全面。这一章的重难点在于求值题,所以对求值题的分类至关重要,可以分为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求值题。通过对练习的分类,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和求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分类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面向全体
在认真备好教材的前提下认真备好学生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和布置练习等方面也要分类教学。在授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这一节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分为直接根据文字求解析式和结合图形、一次函数的综合求解析式两种,这样做既照顾了中下层的学生,又培养了优生。通过求解析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如,在教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在应用题分类时,基础和重点的分类是增长率问题;其他类型的应用题重点是利润问题和面積问题等。分类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面向全体,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分类教学与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机结合,建设幸福人生
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一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分类教学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备课是关键。在备课中备教材的重点去讲,备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去讲,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在课堂之外对题目进行分类,让学生加强训练和巩固,让学生爱上练习,真正爱上数学。只有对知识点恰当分类,才能促进课堂高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幸福感。
总之,“分类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或一种教学手段,要运用好它,既要充分备好教材,也要充分备好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对课件、知识点和练习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与分层次教学和构建高效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纪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2.张卫华.内江科技,2010.9.
3.万琴丰.新课程学习,2013.2.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罗阳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