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Pad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
2017-02-28张双凤周有祥
张双凤+周有祥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信息量小,往往难以引起他们认知上的冲突,更不易激发出自己主动学习的潜能。在平板互动教学条件下,学生能够获得更多信息,而且可以在差异化的信息获取基础上实现及时有效的多边互动和互助。以下就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为例,说明平板互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细胞增殖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学生对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一。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够根据有限的文本图片资料进行记忆和联想,课堂中无法发现和兼顾各种认知差异,学生之间互动互助很少,更谈不上理性思维的培养。借助于平板互动教学的优势,我们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以下尝试。
【教学流程设计】
导 入
教师推送微视频(节选自英国纪录片《子宫日记》),由此创设本节课的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观看“由受精卵发育成婴儿个体”的过程,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慢放、回看或快进,提出自己的关注点,从而让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问题串:
1.细胞的控制中心是什么?
2.为什么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3.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时,最重要的是哪种物质的分配?这种物质是如何存在的?
设计意图:联系视频情境,层层回顾与梳理细胞核、遗传物质(DNA)、染色体的关系,为后续细胞分裂过程的展开做好铺垫。
推送如图2所示的图片,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在互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设问过渡:细胞分裂最主要的就是将遗传物质精准地分配到子细胞中,要想实现染色体(或DNA)的均分,首先会发生什么样的生理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让学生清楚细胞分裂的两个大阶段,一是复制,二是分裂。
引导猜想“复制—分裂”过程
教师让学生假设:复制后的结果会是怎样的?这样的复制结果又会怎样进一步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Pad上完成过程的推想,并用简图表示(如图3)。提交后,学生互评。
教师选择典型作品(如图4,圈标1、2、3)进行分析比较,实现多边互动把控。(作品1复制后,染色体成为8条,但彼此结构上没有联系,分裂的时候容易出现不均分;作品2、3复制后通过着丝点相连,分裂的时候只需要着丝点分裂,就可以均分到两个细胞中。通过比较,作品2、3“复制—分裂”过程更接近真实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这次主观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与互助学习中,“做出假设—发现问题—学生通过互评自查可以实现自我纠正—接近事实”,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
修正、完善“復制—分裂”过程
设问过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变化或是机制保证遗传物质的均分呢?
教师推送组合任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视频、分层检测(基础检测、深度检测)。
学生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完成总结(哪些变化或机制保证遗传物质的均分)。根据自身完成情况,有选择地完成基础检测或深度检测。Pad学生端有任务完成进度表(如图5),可观察到任务完成的进度。
学生可以分别点开其中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图6为学生点开提升检测,所看到的资料信息界面。
设计意图:组合任务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关注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实现差异化课堂教学。其中,在观看视频环节,Pad可实现反复看、节选看,针对性强,个性化明显。学生的差异化学习结果依然可以及时反馈(如图7),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拓展延伸细胞分裂调控机制
过渡陈述:当然,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更多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外网资料。
教师推送相关文章链接,学生阅读(如图8),拓展对细胞分裂调控机制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从而能够高效学习。
提问区收集学生疑问
在Pad的学生端,一直开放着学生的提问区。对于一时无法解决,需要个别指导或进一步延伸讨论的问题,学生均可以记录在此。图9右侧为教师端所呈现的学生问题。
教学是课堂中发现的过程。教师收集学生本节课在提问区提出的问题,更清晰地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
学生的学习是根据自设或他设的目标,按照给定的资源或资源途径主动地达成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和能力需求,主动和同伴讨论或教师指导,都应该属于学习方式的范畴。本节课力求最大限度地改变传统条件下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形成。
平板互动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给课堂带来了更丰富的交互活动,也给思维带来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因此,以平板互动教学为手段,辅助高阶教学目标达成,构建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发生,是符合信息时代的学习要求和改革方向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