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无痰不作眩”的认识

2017-02-28郑彩慧王保和

环球中医药 2017年11期
关键词:瘀血证型高血压病

郑彩慧 王保和

·学术论坛·

对“无痰不作眩”的认识

郑彩慧 王保和

本文主要从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和病理产物“痰”入手,以梳理““无痰不作眩”的源流和痰病致眩的特点为手段,阐述痰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痰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痰; 眩晕; 高血压病; 理论研究

中医学中无高血压病的病名,属于“眩晕”的范畴,《丹溪心法》认为“无痰不作眩”,强调痰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1]。

1 “无痰不作眩”源流

痰能致眩这一观点,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对痰饮致眩进行详细的论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创制了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泽泻汤等多首方剂,开创因痰致眩之先河。后世医家在仲景“痰能致眩”的基础上,对其病机进行了诸多阐发: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痰结实候”中详细地阐述了痰水互结发生眩晕的病机,说“痰水积聚,在于胸腑,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唐·孙思邈《千金方》首次提出“风热痰”三因致眩的观点,说“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瞀,故谓之风眩”;宋·严用和《济生方》重视内伤七情致眩,云“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金·张从正提倡“痰实致眩”,他在《儒门事亲·头风眩运》中提及眩晕与宿痰有关,“夫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亦眩运眼涩,手麻发退,健忘喜怒,皆胸中有宿痰使然也”。上述观点,对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有很大的启发。元·朱丹溪首次提出“无痰不作眩”,他的著作《丹溪心法》专列头眩一章,主要介绍了四气乘虚而眩晕,和七情郁而生痰动火,而致虚眩运。他认为“眩晕属痰者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内风者,亦必有痰”,《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夹气并火,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以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2 对“痰病致眩”的理解

眩晕发病,多属风、火、瘀、虚与痰相兼而发,眩在病机上多离不开一个“痰”字,在治痰的基础上根据兼加不同,常以风痰、湿痰、痰火、痰瘀、虚痰为病,现分述之。

2.1风痰作眩

风痰致眩,既有从外风阐发,亦有从内风立论者。从外风者,认为外风中络,营卫不和,津液运行不畅,津聚为痰,如《灵枢·厥病》说“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成方便读》云“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之气血津液,混合不分,由是卫气失于常道”“络中之津液即结而为痰”;从内风者,或土虚木横,津失输布,或肝风内动,痰气内生或因痰化热生风,使风与痰化热搏结而成风痰。如《医门法律》云“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也为痰”;朱丹溪也认为是“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由此可见,肝之生痰,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津停,聚而生痰,肝郁化火,煎灼津液为痰,或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痰,痰一旦生成则随肝经之气升降出入而致眩。后世在此基础上,认为无论外风、内风,至若风痰即成,上壅清窍,可致眩晕发生,治宜祛风化痰,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

2.2湿痰作眩

李东垣从脾虚湿痰立论眩晕之为病,说:“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他认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浊痰上犯清阳之位。《兰室秘藏》曰:“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粘,眼黑头眩,目不能开……”此为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症因脉治》云:“饮食不节……脾弱不能运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则煅炼成痰,无火者则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明之气,窒塞不伸,而为眩晕之证也。”从脾虚生湿痰的角度来看,脾虚运化失司,精微物质输布障碍,久则痰浊内聚,经脉壅塞,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在治法方面,《证治汇补》曰“先理痰气,次随证治”,即眩晕先理痰气。脾为后天之本,为生痰之源,健脾化痰化湿,使气血壅滞状态得以驱动而流畅而眩晕自除。在用药上,清·程钟龄《医学心悟》认为湿痰壅遏之眩晕非天麻、半夏不除,说明半夏、天麻是治疗湿痰的首选药物。

2.3痰火作眩

素体多痰,外感火热之邪,或情志郁怒,肝气郁而化火生风,风木旺,火盛侮金,金衰不能制火,火邪上炎,炼液为痰,加之肺虚痰停,终致痰火相互搏结,并走于上,壅遏清阳,故见眩晕、头胀、目赤口苦心烦,呕吐痰涎,苔黄腻,脉弦滑等症。如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所说:“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由此可知,素体、外感或七情等诱因导致痰湿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上扰而导致血压升高,其治当遵元·朱丹溪所言“头眩……痰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和降火药”,治宜化痰降火[2]。

2.4痰瘀作眩

痰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痰饮即成,有可能化为瘀血。血不循经,留于脉外而成瘀血,瘀血又有可能化为痰饮。对此,古代医家早有论述,如《血证论》云:“血多气少,气不胜血则不散,或纯是血质,或血中裹水,或血积即久,亦能化为痰水。”所谓痰久必夹瘀,瘀久必夹痰。但是痰瘀互结有先痰后瘀或先瘀后痰,换句话说,也要分清痰、瘀的主次。对此,《医述》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或问痰挟瘀血,何以验之?予曰:子知有痰挟瘀血,不知有瘀血挟痰。如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因此,有学者提出“痰瘀阻络,毒损络脉”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3],其治当遵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言:“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因此,治瘀勿忘治痰,治痰以消瘀,痰去血自行;治痰要治血,治瘀以消痰,血活则痰自化。”治宜化痰祛瘀,朱妍等[4]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证型应为痰瘀互结,毒损络脉,强调化痰祛瘀法应贯穿高血压的各个时期。

2.5虚痰作眩

虚痰者,元气亏虚所致之痰证也,《景岳全书·杂证谟》:“或以形羸气弱,年及中衰者……或以劳倦,或以优思酒色,致成劳损,……时呕恶泄泻,气短声谙等症,皆虚痰也。”张景岳强调五脏病后生痰,其有主次之别,首重脾肾,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由此辨之,虚痰之本在于脾肾虚衰。由此可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脾不能升清降浊即可产生眩晕等症。肾之生痰,为肾阳不足或命门火衰,气化无权,或水湿上泛,聚而为痰;久病伤及肾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内炽,炼金为痰。《辨症奇闻》提出虚痰的治疗原则:“水泛为痰,涎如清水,入水即化,人谓肾中痰,谁知肾寒精变为痰乎,心肝脾肺痰可于补中用攻,独治肾痰须纯补,不可少间攻痰。”治宜补脾肾,化痰浊。唐靖一等[5]采用化痰补肾法结合西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而且可以提高动脉弹性,减缓心血管重构。

3 “痰”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现代研究

3.1“痰”与EH胰岛素抵抗

李东晓等[6]提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属于中医“痰浊”或“痰湿”范畴;IR是痰证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对于IR的治疗应从“痰”论治。钱岳晟等[7]认为痰湿型EH患者为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胰岛β细胞的功能是亢进的,胰岛素的分泌也明显增加,与阳亢质组相比,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现象严重。痰湿型EH患者心血管的易损性可能比阳亢质组更明显。另有研究发现[8],痰湿型EH患者与非痰湿型高血压患者比较,存在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性增高的现象,男性之间的差别显著。

3.2“痰”与EH颈部动脉硬化

钱岳晟等[9]发现痰湿质EH患者与非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相比,存在左心室肥厚程度严重、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等靶器官损害的倾向。有学者[10-11]认为痰湿壅盛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较其他组患者明显升高。张文等[12]提出EH痰湿壅盛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从痰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EH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治则。钱岳晟等[13]认为痰湿型高血压患者中瘦素基因RS1137101的AA型和GG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厚度相关。

3.3痰与EH脂质代谢

张云飞[14]认为血清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的客观化指标,LDL-C、TC对于痰湿壅盛型EH患者也尤为重要。刘莹露等[15]强调EH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痰湿壅盛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关键病机。

3.4痰与同型半胱氨酸

谈学平等[16]认为血浆Hcy浓度水平在痰湿壅盛证组别中最高,可作为痰湿壅盛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张文等[17]强调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不同,痰湿壅盛型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危证型,提示从痰论治是中医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有效措施。孙旭等[18]发现“H型”高血压的所有证型中,痰湿壅盛证的分布最多,说明“H型”高血压是以痰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与传统高血压证型分布不太相同。

4 讨论

综上所述,正如《医述》所言:“丹溪论眩晕曰:无痰不作眩,虽有风者,亦必有痰夹气,虚者亦宜治痰为主。若据此论,则凡眩晕无非痰证也。”痰是眩晕(高血压病)发病中重要的病理因素,且因致痰因素具有广泛性,在临床诊疗中应细心辨别痰在眩晕病因中的主次兼夹,所以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应注意从痰论治。

[1] 江秀东,谷万里.肝旺痰阻是高血压病的重要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11,9(3):346-348.

[2] 王球球,徐京育.黄连温胆汤治疗H型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47-148.

[3] 韩学杰,朱妍,李成卫,等.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导致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201-204.

[4] 朱妍,韩学杰.高血压病从痰瘀论治的理论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0):890-891.

[5] 唐靖一,胡婉英,王英杰,等.补肾化痰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构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8):10-12.

[6] 李东晓,高洪春.胰岛素抵抗与痰证相关性的探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

[7] 钱岳晟,龚艳春,李华.等.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1-63.

[8] 钱岳晟,高平进,张怡,等.痰湿质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脂联素基因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7):653-657.

[9] 钱岳晟,王彦,杨龑,等. 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高危风险与脂联素基因相关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4):27-30.

[10] 刘雪玲,韦艾凌,骆峰,等.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分型与斑块积分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5):689-691.

[11] 桂明泰,符德玉,周训杰,等. 546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9):1752-1754.

[12] 张文,张杜平.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9):973-975.

[13] 钱岳晟,王彦,杨龑,等.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瘦素RS1137101基因与心血管功能的相关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3):261-263.

[14] 张云飞.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7,48(8):626-628.

[15] 刘莹露,杨海明,汪洋,等.血脂代谢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关系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228-229.

[16] 谈学平,王承龙.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浆Hs-CRP、HCY水平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17] 张文,王剑,吕全胜.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0,28(4):11-13.

[18] 孙旭,李荣.“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R544.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11.029

2016-11-05)

(本文编辑: 董历华)

300150 天津中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彩慧、王保和);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郑彩慧)

郑彩慧(1975- ),女,2013级在读博士研究,讲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E-mail:1464196543@qq.com

王保和(1964- ),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E-mail:wbh3423@sina.com

猜你喜欢

瘀血证型高血压病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